用喜欢的方式成为一个“斜杠青年”
为什么选择中欧? - 找最佳拍档
这是申请中欧时的必答题,也是进入中欧后,最常被问起的问题。如果是之前,我会说,因为我做新媒体和电商,我在自己创业,我不想离开中国这个大环境。而中欧MBA作为亚洲第一,自然是我的最佳选择。
MBA开学典礼前的校园
然而,在开学两个多月后的今天,如果再问我这个问题,我会说,我希望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最佳拍档,一个真正的合伙人。
合伙人的重要性,相信每一个尝试过创业的人都深有体会。我理想中的合伙人,在慢慢了解、磨合的过程中,彼此欣赏敬佩,求同存异,能互相挑战,也能互相扶持;彼此照顾,也有合理的私人空间;可以并肩作战,也是彼此的后勤保障。这听上去很难,更像是电影里才能看到场景。甚至让我感觉,如果真能找到这样一个人,仅让他承担生意伙伴的角色,也实在太浪费了。
开学后,与中欧金字塔的第一张合照
然而,两个多月的中欧生活,却给了我更多的信心。中欧用其独特的“吸引力”将一批相似的人聚集到一起。彼此认可,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至于生活中那些看起来像是浪费时间的小爱好,在这里也变成了同学间的“共同话题”。美食、品酒、潜水、旅行,中欧有着各种名副其实的玩家,不管聊什么话题,总有专家能让人影响深刻!中欧让我对这18个月的学期充满期待:那个最佳拍档就在这里!
中欧开学前的两场旅行
很久以来,我一直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当我们对一个目标心心念念,至始至终的时候,这个目标就会变成一种指引,一个信念,成为努力的方向,和判断的准则。这个念想可以是一个旅行目的地,一张潜水证,也可以是一个大大的人生计划。
学生会选举竞选照
大学毕业前,在研究生和奥美“新兵计划”间,我选择了奥美,开启了月薪只有3000元的广告人生活。那个时候,我定下了两个有点不知所以的小目标,1/ 读MBA;2/ 10倍月薪。
此后的几年里,我从乙方来到甲方,从时尚品牌到运动品牌;见过明星,参加过时装周,还赤脚走过长城;从品牌管理到电商推广,完成了自己关于薪酬的小愿望。
至于MBA,也始终都在人生的清单里。从13年第一次尝试申请,到去年重启计划,我花了4年的时间来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读MBA,要在哪里读MBA,以及读完MBA要做什么。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并不比考GMAT来得轻松,但纠结的过程后,带来的是两次全然不同的申请体验。从前一次的“不确定”,“申请了再说”到这一次的“下定决心”。
月色下的中欧金字塔
中欧MBA的申请过程,像是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从我参加体验日、递交材料,再到面试、申请奖学金,这其中写的每一篇自述,回答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更好地了解内心深处的自己:喜欢什么,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学生会选举日演讲
上课,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各类竞选,志愿者活动,参加官方及非官方的场场派对,这就是我打开“中欧生活”的方式。虽然忙得不可开交,睡眠不足,却让我持续感到一种不一样的“兴奋”与“期待”。
第一学期结束与经济学教授的合影
每次和同学、校友聊天,不管以前的背景是什么,是做金融,咨询,审计,还是广告,电商,每个人都在“抱怨”中欧的前三个学期是自己有过的最忙经验。然而,对我来说,这样的繁忙与高压也是一种“乐趣”,这些不间断的紧张气氛让我和小伙伴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每一次作业,每一场展示,每一个竞赛,都是一个赢得革命友谊的过程。
还有那些没有接触过的专业课程,让我不习惯的互动型授课方式,无法“抬起手臂”举手发言的奇妙心态,演讲时忽如其来的、久违的紧张感,所有的这些都把我从原先工作状态下的舒适区一把拉出。中欧的校园生活,让我的生活状态与方式都在默默改变,而这正是我想要的MBA的生活。
开学前,以志愿者身份参加中欧创业实验室 Demo Day
在中欧的两个月里,一边做着学生,一边继续创业,学习做自己人生的规划师。当然兴趣爱好也不能落下,比如穿插在小组讨论间的不定期随性品酒活动,紧紧跟在以色列海外选修课之后的耶路撒冷、约旦行。
学生会选举照
来到中欧,就像是回炉再造的金属件,让我变成自己更喜欢的样子。
CEIBS rocks m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