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前,11岁的陈默跟随父母移民加拿大。从离开那天起,他就对自己承诺,一定会再次回到中国。果然,在加拿大学有所成之后,他把回中国的渴望,一点点从思乡之情转变为职业追求,而加入中欧,就成了帮他实现心愿最重要的一笔。

 

“你为什么要回中国?”从决定来中欧那一刻起,我就一直被问到这个问题。招生官、教授、陌生人、家人、朋友、同学都曾问过我,我的回答始终是我在中欧录取面试时说的“官方版本”:因为我看到了中国飞速发展背后的巨大机会。这当然是真心话,虽然只是一部分。要解释剩下的部分,就得从头说起……

故事开始于1999年5月12日。那一天我眼含热泪,从杭州来到浦东机场,登上了前往加拿大多伦多的飞机,从此离开中国,开始了在异国他乡的生活。虽然现在的多伦多对我来说是地球上最棒的城市,也是我另一个家乡,但那时我对多伦多一无所知。虽然只有11岁,但是因为是和父母一起去,所以并不十分畏惧,只是很舍不得老师和同学,以及杭州生活的点滴回忆。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在学校的最后一天,同学们给我举行了告别晚会,我记得他们的笑容,记得我们聊天的内容,也清楚地记得全班同学一起为我演唱张学友的《祝福》。我向几个最好的朋友承诺一定会再回到中国的。跟歌里唱的那样,我一直相信我们一定会“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珍贵的小学同学合影

从艰难到开挂的加拿大移民生活

我是第二波移民到加拿大的中国人。和大多数人的印象相反,移民生活并不是光鲜灿烂的。对移民来说,最困难的事之一就是找到一份工作,尤其是找到一份与他们的专业相关的工作。很多中国博士移民之后,只能选择开咖啡店或是便利店,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知识或经验,而是因为语言的障碍和沟通技巧的缺乏,使他们很难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我的家人也经历了同样的挣扎。我的父母在他们的专业领域——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都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他们同样在找工作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像其他移民一样,语言障碍和难以融入当地文化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移民加拿大的前两年是我们全家最艰难的两年,但这段困难的经历让我的人生更加独特,也练就了我克服各种困难的坚韧品格。很多人觉得我们能移民加拿大很幸运,确实,我承认,这个机会非常好,但付出的代价也同样巨大。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我由衷地怀念中国。

在父母终于找到了他们心仪的工作之后,我们慢慢地过上了梦想中的生活。我很幸运,比其他中国孩子更快地适应了在加拿大的学习生活。一开始,我也在学校遭遇过霸凌,因为我是个瘦小的中国人,英语口音奇怪,我带的饭在别人闻起来味道总是很怪。很快,我动用了我的看家本领——运动,交到了朋友。来加拿大之前我就非常擅长运动,来加拿大之后,我几乎参加了所有能参加的运动,足球、棒球、跑步,还有最重要的——篮球。通过运动,我慢慢得到了同龄人的尊重,并且开始和他们建立起长久的友谊。在此过程中,我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并被邀请参加芝加哥和波士顿的篮球锦标赛。

加入中欧,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2005年夏天,高中毕业,我迎来了人生中又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时隔六年,我第一次回到了中国。我在中国停留了三周,去了上海、北京、鞍山、台州,还有最重要的故乡杭州。在杭州,我见到了小学同学,虽然大家都已经长大,但还是和以前一样无话不说,亲切得就好像我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一样。六年过去了,我几乎认不出杭州了,它彻底变成了一个国际化都市,而上海则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北美大城市。这一趟旅行让我意识到,在规划个人的未来发展时,中国真的是一个我应该认真考虑的选项。

杭州的发展日新月异

回到加拿大以后,我进入布鲁克大学攻读会计学专业。我一直很清楚自己想要进入商业领域,所以选择了这个专业,而不是医学或是工程学专业。毕业之后,虽然正值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但我还是得到了加拿大税务局的工作,并成为加拿大的注册会计师。

在加拿大税务局工作期间,我又回了一次中国,想要回中国工作的愿望也愈发强烈。由于在加拿大政府部门的工作经历并不能给我回国的职业发展加分,所以我跳槽到加拿大丰业银行做了一名内部审计师。积累了四年扎实的工作经验后,我认为自己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决定通过攻读MBA来完成自己的转型。

一开始我的选择和其他人差不多,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凯洛格商学院(Kellog)、伦敦商学院等等。之后,我发现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在最新的英国《金融时报》MBA全球排名中位列第11,亚洲排名第一,在中国拥有庞大的校友网络。我问自己,虽然其他的商学院可能历史更悠久一些,但它们能不能帮我在中国发展事业?哪一所学校能帮我更好地接触中国的商界资源?哪一所学校能帮我在MBA期间更好地了解中国?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我坐到Yvonne和Shameen Prashantham教授面前进行中欧MBA录取面试的时候,一一得到了回答。

 

聪明的我发现所有同学都一样聪明

在中欧的生活跌跌撞撞却又硕果累累。想象中的MBA学习应该是小菜一碟,结果第一学期我就领教了中欧MBA的厉害,第二学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虽然课业繁重,我的知识量也成倍增加,不仅学到了更多商业知识,还锻炼了我的战略思维。我一直认为我很聪明,但所有的同学都一样聪明——如果不是更聪明的话。我必须全力以赴才能和大家保持一致。同学们来自各行各业,咨询、法律、投资银行、工业、会计、风险投资等等,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职业经历。和西方学校相比,中欧MBA学生的背景多元化得多。在我看来这是个极大的优势,让我能够从大家身上学习到很多。

聪明的我发现,原来所有同学都很聪明

 

MBA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竞赛让我收获良多。我很荣幸地代表中欧参加了两场比赛,一场是伊拉斯姆斯大学鹿特丹管理学院举办的私募股权竞赛,一场是密歇根大学罗斯管理学院举办的案例分析大赛,在后一场大赛中我们团队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些竞赛不仅能接触到真实的商业案例,还能让我们把课堂所学融会贯通去解决现实问题,同时,还提供了与其他学校MBA学生交流的机会。

参加伊拉斯姆斯大学鹿特丹管理学院举办的私募股权竞赛

 

MBA课程并不只是学习,正所谓:“Work hard, play hard”。来中欧之前,我也曾担心是否能和大家融洽相处,事实证明我完全多虑了。同学们非常友善,大家在一起完全没有隔阂和障碍。中欧也有很多同学喜欢篮球,还有篮球俱乐部和MBA篮球联赛。我成了中欧MBA篮球俱乐部的主席,并发起了“深夜俱乐部”训练计划(模仿乔丹的“早餐俱乐部”)。通过所有队友的努力,我们在MBA凌步杯篮球联赛中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

与MBA同学在运动中结下牢固友谊

 

这就是我到目前为止的故事,一个平凡人有点不平凡的经历。在这个故事中,我把回中国的渴望,一点点从思乡之情转变为职业追求。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中欧是帮我书写未来篇章最重要的那支笔。那么,你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