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申请中欧MBA是一次自我审视和能力提升
说到MBA,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中欧。第一次听说中欧,是缘于一位驴友。2011年秋天,念大四的我背包去北京玩了一圈,一边游玩一边遗憾自己与名校无缘。在北京期间住的是清华大学外面的小区华清家园里的一套“考研公寓”,住在这里的大多数人都是为考旁边清华、北大的研究生而来。同住的一个室友是湖南妹子,辞了职专门到北京学做面包,一来二去,我跟这个湖南妹子成了朋友,后来去深圳看她,她跟我讲起她的一位草根朋友如何鼓起勇气申请中欧还获得奖学金的故事。听完这个励志故事,我顿时觉得热血沸腾,也因此第一次知道了中欧MBA。工作后,又一次听公司经理提到中欧,说其参加中欧的课程培训之后觉得收获特别大,对中欧的印象又加深了。
2014年申请中欧MBA并非因为职业发展遇到瓶颈,而是觉得大学毕业时的职业规划是很局限的。我在四川出生和长大,从小所受的教育中,从来就没有探索过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加上从没有离开四川出去长待过,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觉得外面有很多厉害的人,就更加希望出去看看,让自己变得更好。工作满三年,隐约意识到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很多事情如果还不抓紧做,以后就更难实现了。没想到其实之后走了一圈,对自己的了解加深了以后,反倒更喜欢带着自知,在琐细里如匠人般日复一日地积累,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
申请中欧MBA的时候,我完全没有预料自己会被录取。自从上了大学,我就开启了“自我教育和自我实践”的学习模式,通过做家教、在深圳打工、背包游历、蹭其他学校的讲座和图书馆这样另类的方式掌握知识和技能,很少有机会去和别人比较,更从来没有机会与同龄的“名校生”切磋自己的能力水平,因而对自己的真实能力不太了解。
申请中欧MBA的过程于我就是一次审视自我和提升能力的契机,在申请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乐观开放的心态,收到录取通知书并不是唯一收获,事实上,我在这个过程收获颇多。
得益于很多人的帮助,学费问题顺利解决
中欧MBA的三十几万学费对我这样一个刚刚工作三年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再加上18个月的全职学习和海外交换学习的生活费。最终,通过助学金、银行贷款、一点存款、父母的支持和一些小兼职,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
申请助学金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虽然内心里觉得中欧和我的个性更匹配,但彼时,国内另一所学校也给了我一笔奖学金,让我一时有些犹豫该如何选择。非常奇妙,在飞往上海面试的飞机上,我遇到了一位女士,我们相聊甚欢,她跟我说起了她在国外念完MBA多年之后回国工作并支持先生创业的经历,最后,她鼓励我追随自己的内心。于是,在不知中欧是否会给我助学金的情况下,我拒绝了那所学校。很感谢这位女士,也正是这位女士,见证了我过去两年的成长,鼓励我记录下这段小插曲。
MBA开学以后,我以约饭为主题众筹了3个月的饭钱(每顿16元)。不过后来因为忙碌以及支持人数众多却没有记录下所有人的信息,因而未能践行全部承诺。在此要感谢当时支持我的朋友,希望这些善良的人看到此文。无论未来怎样,我都会将这些情谊铭记心间,并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
对于那些有能力、有学习意愿,却囿于经济状况而无法进入中欧MBA进一步深造的优秀年轻人,学院现在还设立了“滴水泉”项目。滴水泉由中欧校友倾情赞助,以非常低的利率向同学们发放助学贷款,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理想。
最喜欢周末自习区的窗外
痛并快乐的学习时光
正如开学时教授说的,整个MBA的旅程就是一个V形曲线,从high点到低谷,从低谷回到平和。还有一位学姐跟我讲过,中欧这个校园一直在这里,只是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的人来人往,上演着相似的故事。
整个历程果真如此。我在这里有过很多开心的时刻,弥补了大学时的诸多遗憾,也有过很艰难的时刻,一度彷徨失措。刚开学时,总觉得自己手拿一副好牌,以很快的速度认识了很多新朋友,给人留下的印象不错,经济压力解决了,因而有些自我膨胀。但是到了中间,学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小组作业时常拖后腿,人际关系也让我备受困扰,择业时更是无比挫败,一度产生了自我怀疑……好在到了毕业之际,我已经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求学时的这些起起落落,人越来越成熟、温和。
人的一生峰回路转,老天总是在某些时机给你安排些考验。人生就是道场,活着就是一种修行,每个人因为自己的个性和过往,都有必须要经历的困难和磨难,不是在这里遇到,就是在那里遇到。既然绕不过去,就应该坦然接受,怀着感恩之心从容面对。在情绪最低落的那段时间,我通过各种各样的心情调节,正视自己的不足,慢慢把逆境转化为顺境。感谢这样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有着无穷的潜力,可以继续改进和打磨,而且随着时间流逝一点一点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毕业后再度起航
过去两年的中欧MBA旅途极大开阔了我的视野。通过与不同背景的同学交往,参加各种讲座论坛、海外选修课和海外交换,我把外化的经历内化为自己的思考体系。
海外交换时借宿的当地人家的丈夫有一架飞行员训练飞机,有机会被邀请体验了飞行驾驶员经历
去德州交换时在当地看了一场橄榄球赛
去美国硅谷实习前,我的思维还局限在“我就自己赚赚小钱,过过自己的小日子的就好。”去美国之后,所见所闻让我很受启发(这也是商学院教育很强调的社会责任与同理心),观念渐渐发生了改变。现在我觉得,在个人发展的同时,也应当承当更多社会责任,发挥影响力,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也给一些没有机会的人提供机会。虽然学生和生活都很忙碌,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花些时间精力认识自己,想想这一生要从事什么事业,实现怎样的价值,于我而言,非常重要。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坐在开往北京的动车上,列车载着我,驶向新的城市与未知。回想两年前,离开待了7年的成都来上海的时候,大学好友送我去机场,我俩抱着大哭;从成都开往上海的飞机上,脑海中浮现出妈妈帮我清空公寓搬重物的身影,忍不住又哭了一路。现在,我又一次踏上一段全新的征程。年轻的路上,我们总是一面追随内心勇往直前,一面又对日渐年迈的父母牵肠挂肚,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努力做着平衡。
再次感谢给过我加持的你,
努力用精彩填筑又一段时光。
加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