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陈阳诗韵。大家觉得名字太长,就叫我陈Emma。我来自云南。熟悉的人都知道我是个极其热爱家乡也热爱世界的胆大姑娘。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我踏上近三十个国家,并在5个国家居住超过了半年。过去的四个月,我完成了CEIBS非洲(加纳)模块的学习,绕了大半个地球,一直赶在Covid-19步伐之前的我回到了云南家人身边。

为什么会选择中欧?我坐在窗前的温暖的阳光下,努力屏蔽着窗外邻居鹦鹉的惨叫和身边两只狗(祖)狗(宗)的发嗲,写下三段经历。我一直坚信,愿意全盘接受变化和经历,就是资本。回头看,十字路口的每一次的选择就像多米诺骨牌一般引导我走进中欧校园,并带我从另一个更深,更广的角度展望世界,去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光点。

 

初识世界,感受包容

第一次独自开启世界的大门是在2009年。感激家人的支持和信任,我成为云南师大附中的一名交换生,来到美国犹他州盐湖城南边一个叫Saratoga Springs的小镇,度过了一整年的摩门大家庭时光。我用了三个月去适应美国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寄宿家庭和朋友的支持让我有勇气去做girl-scout cookie sales, 在百人面前做一周总结演讲,或去参加音乐剧演出和摄影比赛。而在跳出国内舒适圈的过程中,我开始了解这个不同于我的成长世界的底层逻辑。包容的心态,宽广的视野,真诚聆听、家庭会议和读书分享的习惯让这个群体变得智慧且充满信心与善意。我走向世界的这一年是体验也是向世界反向学习的过程。

在申请中欧MBA的过程中,有两本书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一本是来自管理学大师Clayton M. Christensen教授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一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另一本是Stephen R. Covey的《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有意思的是,在读书之前我并没有对作者有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只是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两本书中提及的道德准则、领导力原则和处理危机的方法感到似曾相识。一个个在交换家庭中发生的故事随着阅读在我脑中不断呈浮现。目标和原则明确,为人正直富有同理心,提倡实践并拥抱变化,以整体价值提升作为出发点。合上书后我去了解作者,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来自盐湖城。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我交换过去的一年前,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爸爸失去了工作。当第一次我需要将买来的几十公斤牛肉塑封起来送到地下的储藏室,他们看到我对这个地下“小超市”惊掉了下巴,才和我解释,这六个人的大家庭在爸爸失业的那段时期依靠这个储藏室支撑了半年。韧性和清晰的价值观如灯塔般指引帮助着这个家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直到今天,我一直将这个整齐有序的储藏室想象成为自己的价值银行,它敦促我去不断寻找改变和磨炼自己的机会,去经历去反思并将他们理性存放,并在我需要的时候为我雪中送炭。

 

2009年Browns'家庭的Family newsletter

 

去做,去”浪“

美国回国后我考入宁波诺丁汉大学,并在这里度过了四年最“浪”的大学时光。最后一学期,在学校的支持和朋友的鼓励(怂恿)下,历经三个月的准备,我们举办了一场毕业演唱会。这是我的第一场个人演唱会,对当时没有任何专业经验的我们是巨大挑战。然而过程中我们默契地选择相互信任,了解彼此的优势,敢想敢做,并将每个人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2015年3月27日, 演唱会“Four Years LIVE”

 

也许是因为从小受到三毛的影响,我一直想亲自去体验西语世界国家。于是在进入大学时我选择了国际商务和西班牙语专业,因为在第三年我有机会去智利交换。2013年下半年,我和其他几个西语专业的小伙伴来到智利,开始了半年“第二故乡”的游学时光。我们住在当地家庭里,模仿当地人生活和说话方式,观察着南美国家的经济特点。从马丘比丘到阿塔卡玛沙漠,再到“世界尽头”的火地岛,我们怀揣着对地球另一端的强烈好奇心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交换生一起旅行,谈政治谈音乐谈理想。

 

南美国家的人们对中国文化好奇,也对我们非常友善。这次交换经历让我决定在毕业之后不直接去读研究生,而是先去西班牙语国家工作,从另一个角度体验和了解他们的商业和经济。当然最好是能到西班牙。

机缘巧合,毕业后我加入了一家西班牙的贸易公司,并在过去的四年里,在上海、西班牙瓦伦西亚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工作,亲身参与到海产品贸易这个极其全球化的同时也非常传统的行业中。四年扎实的训练让我熟悉了食品贸易从source到table的整个供应链环节,也参与了两家新公司的建设。我享受与世界各地供应商和客户谈判及信息交换的过程,也对整合资源带领各地的团队将一批批的产品交付到客户手中的过程成就满满。但我发现,数字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却一直绕开了农林牧渔这些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却周期很长的传统行业。是时候有些改变了,我想把自己放到更高的视野中找寻下一个方向,于是我决定申请MBA,这个高中在美国交换时就记住的选项。

 

再次迎接挑战

在比利时交接工作的过程中同事开玩笑说, 一直做海里生意的我,要上岸(land)了。的确,对我来说,体验就是目的和结果。如果只是听说过南美和欧洲而没有真正在那里生活过,对全球供应链只是了解却没有亲手“解锁”,那我上不了岸,选择中欧也不会这样坚定。职场短短四年,虽然还远远不能达到 “百战归来再读书”的境界,但我感激我所经历的一切。

 

回到学校,我感谢中欧给我们提供的包容的空间和资源,她为我们不断地创造机会,push我们去经历,去实践,去付出,去思考,去收获。都说MBA是浓缩加速版的成长过程,和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优秀的同学一起的旅程近半,在中欧的每一天都被我珍藏起来。我们也许永远都只是这个世界的intern,但没有任何一步是多余的。而旅程中的故事,正在更好地帮助我拨开迷雾,成为我做出选择和行动时的指南。

 

所以,你愿意真诚地与自己对话,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再一次迈出脚步,并对我们可能并看不清的明天敞开怀抱吗?立足中国的深度,拥抱世界的广度。关注中欧,我想你已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下一次改变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