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梅鑫Cindy Mei,是即将入读中欧MBA的2020级新生。生于中国,移居美国13年,受东西方文化共同影响的我逐渐形成了国际化思维,也一直在关注大洋彼岸自己故土的发展。

 

在美生活

 

在美发展和与中国的缘分

 

在美国生活期间,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引起了美国旅游市场的关注,我有幸参与了其中。大学毕业后,我受聘于加州州政府旅游推广局 (Visit California),作为亚洲市场推广专员接触到了美国旅游产业,幸运的见证了中国逐渐成为美国及加州第一旅游市场的红利。

 

与加州旅游局国际推广亚洲团队市场代表一起

 

在旅游业工作三年后,渴望更多挑战的我转行到了美国奢侈品零售业,在美国销售第一的奢侈品购物中心-南海岸广场担任国际市场经理。我通过商业地产管理,品牌营销,线上线下营销活动执行,媒体/政府关系维护等一系列工作迅速成长。这段工作经历不断启发我去思考在一个社群中可创造的价值,锻炼了我的团队组织和领导力。作为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的自己,我为能够创造的价值,也为能够连接中美交流中出一份力而感到无比自豪。

 

担任美国亚洲商会董事期间与尔湾商会,美国亚洲律师协会和菲律宾商会

 

与中国的缘分从未因为离开而减少,在南海岸广场购物中心,每年我们团队会跟中国驻美大使馆,各界商政领袖,及公司入驻的250多家品牌,联合举办大型的农历春节系列活动。作为主要活动执行成员之一,我参与策划执行了为期三周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通过与中美商业各界的交流互动,在美国宣传中国文化,这也让我对自己的定位有了更好的认识— 作为美籍华裔,我期待在中美商业交流上可以做得更多,而仅通过市场营销部门的工作并不足以获得全方位商业经验。由此我萌生了就读MBA的想法,希望通过系统的商业管理学习提升自己,从而更好地面对愈发复杂的国际挑战。

南海岸广场鸡年春节VIP酒会,与新华社驻美总监、美国商业部部长和南海岸广场国际市场总监合影

 

 

MBA的抉择:英美顶尖商学院 VS 中欧CEIBS 

 

同大多数商科出身的同学一样,读MBA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有别于其他科目,MBA是寻求事业发展、行业转型、跑道再选择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在选校的过程中,我慎重考量的三个主要因素是:未来的事业规划,学校地理位置,学校综合水平。

 

起初我选择了三所在英美几大国际化都市的顶尖商学院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以及中欧CEIBS同时进行申请,工作机会与商业环境都算是顶级的。综合分析下来,美国西部已是我多年生活工作的地区,我更希望寻求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来挑战自己;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对这个市场非常好奇,希望自己未来的事业目标着重于中美商业的发展,在美国已建立了一定人脉基础的我,亚洲的人脉比较薄弱。对高中出国的我而言,中国是陌生而又熟悉的存在。尽管多年关注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却缺少在中国亲身工作的经历,对中国的商业模式和文化也局限于接触到的中国合作方。

 

中欧所践行的“中国深度,全球广度”是我所求的,其给予的中国市场优势是众多英美商学院都没有的,而中欧国际化教学和师资水平也给予了国际学生一个中西结合的国际商业学习和锻炼平台。中欧为期18个月的MBA项目更有效率的加速大龄大学的工作孵化和转型。相比之下,2年MBA项目的机会成本非常高,而1年的MBA时间稍显紧凑。从课程设计上来讲,中欧MBA项目考虑得非常全面,其选修课包括市场营销在内的四个大的方向,能够帮助想要在某一方向深挖的学生得到更系统的充电。

 

收到中欧MBA录取信

 

从中欧到期待未来

 

中欧的定位给予中国与世界的接轨提供国际化商业人才的最佳平台,我非常期待成为其中的一员,希望通过MBA学习结交到新的朋友,接触更多工作机会,以中欧为转点去到更有潜力的行业(如投资,科技,新零售等)继续投身中美商业。

 

我深信中国的发展潜力,随着中国本地市场的饱和,中国企业出海扩张已是不可避免的走向。对于同样计划就读MBA深造的海外华裔,我想分享的是:新的市场有新的机遇,在商学院选择上要有更为广泛的了解,在认识自己优势所在的基础之上分析什么才是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同时也建议他们能够多关注中国的发展和潜在的机会。Don’t follow the trend, be the change!期待能够在中欧见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