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福布斯、金融时报、商业周刊的三料亚洲冠军,中欧的MBA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来跟小欧读读中欧今年MBA学生代表江南同学的“江南笔记”吧~

Case Mountain Case Sea

在充满东方禅意的中欧校园里,除了极具几何特征的楼房和静谧的水池外,还有一处别致的风景,就是Case Mountain Case Sea.

这景致外人看不到,而在背着双肩包匆匆行走的中欧学生眼里,这是一幅交织了爱恨、环绕着喜悲的壮观画面。她时而出现在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里,时而出现在安静的楼道里,时而又跑到弧形阶梯教室里,伴随着上海初秋的丝丝凉风,把足迹布满红枫路699号的每一个角落。

到这里,你应该猜到说的是我们的case study。没错,作为所有商学院学生居家旅行、高谈阔论、吹牛泡妞必备的绝活,case study长年占据各大装X排行榜第一位,折磨了一届又一届学生,耗费了一页又一页A4纸。

这个起源于哈佛,后被几乎所有商学院纳入教学体系的神器,究竟有什么魅力?引得无数学子竞折腰?

通俗地说,case(案例)就是商业版的《读者》。一个个case就像是浓缩后的商业故事。所谓casestudy,就是通过分析这些或真实或虚构的商业故事,总结出商业规律和经验,然后运用到真实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那光靠看case就能通晓商业规律,笑傲职场了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爱看《读者》的凤姐早就成作家了(什么!凤姐已经开专栏了?)光看还不行,casestudy还要通过激烈的小组、课堂讨论以及分析总结才能得出近似于正确的答案。为什么是近似?因为商业环境变化多端,很多时候规律只能作为参考,做出正确的决定还需要一点点直觉和运气。

所以,纵使阅遍天下case,仍需要在机遇风险并存的商业丛林中小心前行。如果哪天有幸看到自己出现在商学院的case中,只希望别被当做反面教材吧!

中西教育差异

中欧采用的是全英文西式教学,和国内传统的教学方式差异巨大。用一位教授的话来体现这种差异很是恰当,她说“在西方教育里,学生可以不知道答案,但不能不知道问题;而在东方教育里,学生可以不知道问题,但不能不知道答案。”

看不懂这句话的可以看个例子:西方课堂里,学生踊跃参与、积极提问、因为答错了也没关系;东方课堂里,学生正襟危坐、紧张无比、担心答错会被惩罚。

中欧每堂课对于学生的参与度都是有要求的,要记入GPA。也就是说,如果一学期下来,这堂课上你没有回答过一个问题,那“参与”分数就为0。在这样的督促下,同学们都很积极的举手回答。

但并不是每次举手都能被抽到。教授们为了照顾大多数,通常会忽略一些同学的举手。我就曾经遭遇过:手像在夜店舞池里一样挥舞了半天,教授却鸟都不鸟。几次下来,同学们都习惯了。有的同学还研究出了“抢答策略”:分析出教授的眼睛运动轨迹,等到教授眼光经过自己时唰的一下振臂高呼……然并卵,教授还是叫了别的同学。

中欧的西式教育还体现到其他方面。

比如,小组讨论占据了课后任务的一大半。每个班级分为5、6个人一组,剩下的就交给小组自己决定。怎么完成任务,啥时候碰头讨论,谁负责做什么,全由组员自己决定。这种放羊似的教学跟以往老师催着赶着的方式不一样,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这里的老师才不会追着你交作业呢,管你爱交不交,反正学费不退款

谈完正事谈谈感情

虽然我们这帮同学才刚进校不久,革命尚未成功,但革命感情却先培养起来了!感情嘛也分很多种,有同学情、友情、爱情……剩下的自行脑补。在学校里很难碰到落单的同学,到哪里几乎都是成群结队。要么以小组为群、要么以邻居为群、要么以兴趣为群。当然了,在这个O2O的年代,线下的群也少不了线上的微信群。在完成各种让人抓狂的任务之余,大家继续在手机上传递信息交流感情。

就这样,同学们的感情在朝夕相处中迅速升温。至于升到什么程度,目前好像还看不太出来。像大学那种卿卿我我,如胶似漆的景象我至今还没在校园里看到。或者,我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

希望下次更新时,文章里能多一些暧昧气氛,为即将到来的秋天增加一些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