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找靠谱对象哪家强?

答:中欧。

问:读中欧最大的ROI(投资回报率)是什么?

答:老婆。

问:约会做过的最浪漫的事是什么?

答:陪你读case到深夜。

情人节到了,小编带你扒一扒发生在中欧的那些最浪漫的事……

 

中欧之情代代传

李唯Ivan & 饶雪莹Jessy (中欧MBA2013)

Ivan目前在拜耳医药进行为期两年的全球领导力培训,将在上海、北京及德国柏林的销售、市场、市场准入等部门轮岗。

Jessy在MBA毕业后,加入了拜耳医药中国,担任高级品牌经理;近期即将从事投资并购工作,开启事业新征程。

Ivan

开学初,由于和Jessy在不同班级,加上也忙着学生会竞选,我们彼此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但每一次偶遇都能在心里留下一些什么。后来通过各种学生活动接触多了,发现她拥有着比一见钟情更能吸引我的地方:高智商、忽高忽低的情商、娇弱又刁蛮、细腻又豪放、可爱又老到的处事风格,如同一切合理的矛盾都集中一起,我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第一个寒假,在没有提前告诉她的情况下我偷偷去重庆找她。冬天的重庆对于我是一个陌生的城市,然而在见到Jessy的那一刻,这座陌生的城市突然变得熟悉温暖起来。本来她在家的那几天都已日程满满,却又不忍丢下我不管,她的不忍在我这里变成了暗喜。作为一名“不速之客”,我厚着脸皮与她的家人们纷纷见了面,暗喜变成了欣喜若狂。

和Jessy在一起我才知道了“幸福”这两个字该怎样书写,内心的安定让我想要握起她的手。虽然有时还会惊叹于她的混合多面体,却也越来越感到其中的美好与智慧。一路走来,我比最初更加认定了她就是那个我想携手一起共度一生的人。在中欧MBA毕业后的第一个平安夜,也是她的生日,我向她求婚了,把“嫁给我好吗”说出口的时候,才发现比收获爱情更多的是想要对Jessy的照顾、付出与责任。

作为一个“中欧二代”(我母亲是EMBA校友),我现在又将迎娶美丽聪明的中欧夫人,家中有两位“中欧夫人”,我和中欧的缘分,在延续的过程中更加甜蜜而美好。“回中欧看看”,这句话我常常和夫人提起,因为这里有我的、我们的中欧爱情故事。

 

中欧是那个让我们相遇的路口

Ryan Dodhi & Josephine Schoenemann 
(中欧MBA2014)

 Ryan是生长在迪拜的印度人,现就职于Merck公司,担任项目经理和IT业务合伙人。

Josephine,德国人,在读MBA之前从未离开祖国如此长的时间。目前的身份是德国拜耳公司会计事业的合伙人。生活工作本无交集的他们,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读MBA时相遇。

Ryan

第一次在上海校园遇见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一见钟情。但是我们交友的品位很相似,通过朋友的关系,我们越走越近,慢慢地确定了恋爱关系。在与Josephine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彼此比之前想象的更加合拍。共同的朋友、相似的爱好,再加上一起努力学习和奋斗,让我们的感情越来越巩固。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并未刻意去讨好对方,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我们的爱情就这样慢慢萌发了。

Josephine

和所爱的人一起读MBA,让我感觉是一件值得去感恩的事情。高强度的MBA课程能让我们互相理解和支持,体恤对方的困境,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有了情侣这层关系,熬夜读case、面试、参加各种活动,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很多动力,帮助我缓解了压力。现在回想那些读书的苦日子,反而增加了一丝甜蜜的感觉。其实,我认为所有MBA的生活都很值得回忆,无论你是否在恋爱中。但是对我们来说,是中欧让我们这两条平行线相遇,缘分让我们慢慢紧靠。

Ryan & Josephine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们经常在中国旅游。我们积极地追求职业的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平衡,并且计划在上海——这个将我们带到一起的城市组建家庭。

 

爱情无国界

Eduardo GARIN & 廖慧霞Layne 

(中欧MBA 2012)

Eduardo来自西班牙,在海尔担任整合创新经理。

Layne来自广东,现任塔美数据科技公司产品总监。

Eduardo

我对Layne可以说是一见钟情。第一次看见Layne,她穿了一件非常漂亮的旗袍风格的衬衫,从那时起我就时时留意她。有一天我鼓起勇气请她带我去逛逛上海,那可能算是我们的第一次约会,虽然仓促却是我宝贵的记忆。因为Layne的关系我能了解到中国的很多事物,不仅有光鲜亮丽的上海,也有她在广东乡村的家乡,很美妙的体验。因为她,我不像是“老外”,而是能够很好地融入中国的生活。

现在我们正在努力打拼,准备建立真正的家庭。我们还合作了一个中国语言教育项目。最早Layne提出用故事解读汉字来帮我学习中文,这个方法真的很管用!我们觉得把这个学习方法分享给别的“老外”也挺靠谱的。可以通过查找微信号“HanziSays”联系我们,近期我们还会提供APP下载。 

Layne

一开始读书,我脑子里除了作业、上课根本没空想别的。但是同学们真的太八卦了,在与Edu有了短暂交流后,好几个人跑到我面前笑眯眯地说:“你最近桃花开得不错哦?”我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有一天,一个同学实在忍不住问我“你和Edu是认真的么?”那时我才意识到Edu在我生活中的特殊性。

MBA生活很紧张,我们并没有太多时间在一起。和Edu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在食堂吃饭。2013年春节前,我装作不经意地邀请Edu:“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家乡过春节。”但是没有告诉他在中国“见家长”是什么意思。那个假期Edu和我父母都很开心,完全没有“你们准备什么时候结婚”之类的压力,因为他们不能用中文交谈,我在翻译的时候会跳过这部分。后来Edu意识到我做了什么的时候,笑了很久。语言差异有时候是一种障碍,但有时候也是很好的缓冲区。

毕业之后我们的生活改变了很多。我离开微软的LDP项目,通过中欧强大的校友网络加入了创业公司,成为大数据行业的先锋队。中欧MBA帮助我成长为一名挑战者,而不是跟从者。

 

来自中欧的你

Seong Gook PARK (Sean) & 赵青Natalie (中欧MBA2011)

Sean来自韩国,是Mosaic Partners的合伙人。

Natalie来自中国,最近刚生了宝宝,享受家庭生活。

Natalie

在开学前,我和Sean,还有其他三位同学,一起完成了为期26天的自驾游。在艰难困苦的自驾游环境中,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Sean是团队中唯一的外国人,所以我觉得有责任展现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让他有宾至如归的感觉。Sean也觉得要代表他的国家,展现好的形象。因此我们对彼此的第一印象都很好。

开始我并不看好和Sean的关系,我可以预见到将来会有语言、文化差异,工作地点变化等诸多困难。但是我却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中欧MBA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慢慢改变了自己的固有观点。Sean也一直坚信,一段关系中最根本的是精神层面的一致。我们最终决定给对方一个机会。现在我们已经结婚两年半了,期待把幸福的婚姻生活一直延续下去。

Sean非常勇敢,主动要求参加吴敬琏教授的《中国经济改革》课程,此课程通常只开放给母语是中文的同学。我“自愿”成了他的老师,帮他在每节课前了解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这段经历成了我们两个在中欧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对他来讲,这是一段痛苦而又甜蜜的经历。他的中文进步得很快,但每次记忆生僻的词汇总使他精疲力尽。对我来讲比较“折磨”:每次课前我都要花六个小时教他,而当时的我还要参加很多其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此外,要找到合适的英文来解释类似“走资派”这类中文词汇,简直是雪上加霜。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Sean顺利通过了吴老的考试,也是中欧MBA历史上第一个挑战中文课程的外国人,我非常为他骄傲。

2015年9月9日,我们迎来了可爱的儿子,准备将来把爸爸妈妈在中欧的故事讲给他听,并且鼓励他创造自己的中欧故事。

 

缘分天注定

陈颙 & 陈名 (中欧FMBA2013)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两人都姓陈,祖籍都在宁波,都在上海出生、成长,都在同一年加入中欧FMBA——他们就是缘分天注定的陈颙和陈名。

2013年9月,他们相识于中欧FMBA;2014年5月,他们正式牵手,成为FMBA中只羡鸳鸯不羡仙的一对;2015年10月,他们收获满满从中欧毕业;有人在中欧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有人在中欧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事业伙伴,他们则在中欧找到了今生挚爱的彼此。

2015年11月,他们结婚了!为了他的“名妹子”,陈颙特别找了插画师画出了他们的爱情故事,并制作成了这个感动全场的视频——

 

学生会好搭档,人生眷侣

蒋岱玮 (David)& Kathi ZEE(中欧MBA2009) 

David出生并成长在中国。MBA毕业后,他开始从事管理咨询方面的工作,现任麦肯锡上海办公室高级经理,针对TMT和汽车行业做战略和M&S工作。

Kathi出生、生长在美国。MBA毕业后,她加入花旗集团在新加坡的投资银行部。当她决定嫁给David的时候,又回到了上海,开始做一名自由职业者,现在将更多时间关注养育两个女儿。

Kathi

我们在中欧就读的第一个学期是同班,同是学生会成员的缘分使我们熟悉得比较快。有一次我不小心碰到头受了伤,在David的细心照顾和关怀下很快愈合,这些都是我们温柔而难忘的回忆。我们利用假期,一起旅游,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台湾以及很多中国的城市都有我们的足迹,旅游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彼此,这种感觉很特别,如同一颗爱情的种子破土而出,愈发富有生命力。

在中欧的爱情记忆里最深刻的一段就是我们一起代表学校去印度Hyderabad商学院参加VCIC(国际风险投资)比赛,回顾比赛我只能用“激烈”来形容,然而想起这段经历,却是如此“美好”与“动人”。在中欧,我们的约会很特殊——为期中、期末考试而共同奋战的无数个不眠夜,在紧张中享受彼此督促的甜蜜。

毕业后,我去了新加坡做投行工作而David留在了中国。遥远的距离并没将我们分开,新加坡的海风咸咸的,思念却是甜甜的。异地恋使我们更加珍惜彼此,亦使我们更加意识到对方在彼此生命中的重要。2012年,我们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组建家庭,现在我们已经有两个女儿了。

中欧使我们相遇,David捐赠给学校一块金属牌匾作为我们爱情的纪念。这块牌匾上面写着:“我们的旅程在这里开始,Where we began our journey together。”它嵌在3号宿舍前方的石凳上,那是我在念MBA时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