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家向创业人的转化
他是生物博士后,曾经的技术宅男,经过18个月的MBA锤炼,他拥有了专业和商业的跨界才能,具备了对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大格局和高眼界。他是李逸石,武汉大学生物学学士/美国南加州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美国UCLA博士后。就读于中欧MBA期间,担任MBA医疗健康俱乐部主席。现任职于思路迪精准医疗公共关系与战略总监。
李逸石
中欧MBA2012级学生
健康产业俱乐部主席
记得初到中欧,一切都很陌生。学校的环境,包括课程、同侪、实习和出席各种场合与人交谈,一切都引导着我以商业的眼光,重新看待我熟悉的专业,让我意识到我十几年的科学研究经验,能与商业与资本结合,才能像加入了催化剂的反应一样,迸发出更亮丽的火花,让科学改变的不仅仅是实验室的狭小一隅,和其中自我陶醉的科学家们,而是能改变更广阔的世界。
进入中欧
我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期间的一个研究项目主题是利用一种天然产物提取物,逆转由一种叫做NNK的尼古丁代谢产物所造成的肺癌进程。在进行这些科学研究时,我是以一种纯粹的科学态度去面对我的事业,并没有对其中的潜在应用产生多余的联想。回国之后,在产业界的第一份工作启发了我将研究产品化,将产品商业化的念头。但没有合适的团队,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支持,念头也只能停留在念头上。
在进入中欧后,扑面而来的商业知识、多样化背景的同学和校友、加上2012年左右繁荣的资本市场,揭示给我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不由得想到,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吸烟人口。我所做的研究,是不是能够转化为一种产品,进而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怀着这样的热情,我加入了中欧MBA医疗俱乐部。被同一种热情驱动着,我竞选并成为了俱乐部的主席。
李逸石与女儿
组建中欧校友健康产业协会
我一直认为,医疗健康产业和其他产业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中潜在的内部协作性,这使得这个行业内的协作尤其关键。医疗健康产业从产品上,大致分为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而药品可以按用途维度分为上百种不同的疾病领域,按制造流程维度分为几十种不同的组。医疗器械和服务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使得医疗健康行业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产业。
正因为其复杂,这个产业中天然能够形成环节与环节间的合作与协同效应,药品与服务的合作、API与辅料的共存、研发与生产、临床试验、审批的紧密配合、更能结合当时时兴的“移动医疗”,现在更时尚的“互联网+”的概念,从而在其复杂性上又加上了信息不对称化,本不属于这个行业的“门口的野蛮人”争相涌入的复杂局面。仿佛这样还不够,中国社会的巨变和制度的改革,催生了过去十年的各种医改模式纷纷涌现。能被科技改变的都不是问题,问题存在于科技能改变一部分,却与制度的改变、进退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全新的、貌似全新的商业模式你方唱罢我登场。
在这种局面下,组建一个囊括医疗健康全行业、覆盖上下游全产业链的校友协会,就成了中欧校友的需求、中欧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的希望,和我自己的努力目标。为此,蔡教授牵头组建的核心团队囊括了大牌院长、制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大佬、医疗服务、知名律师、资深投资人、热心校友等。
组建校友协会的过程其实十分艰辛。中欧创校已经十几年,广义上的校友上万人。我们首先从校友会拿到一些粗略的名单,每个分别打电话通知校友协会成立的消息,说服他们加入协会。在那两个月中,几乎每天的课余时间都在打电话。看着一个个校友被我们联系上,看着协会的网络被逐渐建立起来,那种心里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很难用语言形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结识了在中欧期间,和毕业之后,对我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朋友们。他们都不仅在协会建立的过程中起到最关键的作用,也在协会建立之后的每项活动中成为鼎力支持的顶梁柱和压舱石。迄今为止,中欧校友医疗健康产业协会(CAHA)已经成为业内影响力最大的平台之一,这和创始团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从左到右,陈锴(中欧MBA2014级),高磊(中欧MBA2013级),李逸石(中欧MBA2012级),万津(中欧MBA2011级)--四人皆担任过MBA健康产业俱乐部主席
从中欧毕业,一晃已经2年多了。在这两年多中,我经历了跨国公司、初创企业,看着我所在的公司从60人扩展到400人,从业内籍籍无名到成为行业龙头,其中的蜕变只有自己知道个中滋味。在这过程中,在中欧建立的人脉,学到的思维方式、商业敏感度,都对我个人的事业、公司的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