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下)
关于时间流逝,苏轼写过这样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简言之,人生就像踏雪泥而过的飞鸟一样,泥上虽然还留着飞鸟的爪印,而飞鸟早已跃过无痕。
可是,对于中欧MBA校友来说,无论工作和生活有多忙碌,他们始终愿意在记忆中为母校保留一个角落,里面有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回忆。他们可能会忘记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却无法忘记中欧MBA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能关于知识的记忆最终会模糊,但是更多“软实力”的获得让他们更有力量。
一所学校的发展和一个人的发展,可能是两条平行线,而对中欧MBA校友来说,中欧的20年和个人的20年是一个个交集,彼此交相辉映。
更多中欧首届MBA校友的故事,请点击阅读《时间都去哪儿了?(上)》
难忘中欧恩师情
燕汉民
中国中车投资发展部副部长
郝志军
中国中车香港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中欧第一届MBA学生中,燕汉民算是比较年长的一位。他是1979年入学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唐山机车车辆厂工作。1995年,燕汉民和同在唐山机车车辆厂的另外两位同事郝志军、王星明一起,在领导(前CEMI学员)推荐下,考进中欧MBA,开始了一年多的MBA学习。
其实,在就读中欧MBA之前,燕汉民、郝志军都是技术出身,但是在中欧,他们系统地接受了财务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学理论培训,从此拓宽了各自的职业路径。
回到公司(唐山机车车辆厂已改名为中车唐山公司)以后,燕汉民开始从事市场工作,之后又转做战略规划和投资管理,目前,燕汉民已经是中国中车股份投资发展部副部长,主要负责公司国际化和战略合作的相关业务,还包括集团旗下公司的业务重组。而郝志军则从技术部门转到财务部门,目前担任中车子公司中车(香港)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如果没有MBA的学习,我应该很难转到财务领域,可能也就不会走上今天的工作领域。所以中欧对我的改变应该是非常大的。”郝志军回忆道。
▼
中国中车的三位1995级MBA毕业生,从左到右依次是:
燕汉民、王星眀、郝志军 (王星明校友现任中国中车副总工程师)
虽然已经过去了20年,但说起当年的求学经历来,燕汉民还是历历在目。他对当时所在的交大闵行校园记忆深刻:“校园里有很多设施,图书馆、体育馆、食堂……一应俱全,我记得图书馆前面还有一个挺漂亮的湖,有时候晚上跟同学一起坐在湖边聊天,觉得特别幸福、美好。”
让郝志军印象最深的是当时高强度的学习,“我们那时候的英语水平跟现在的学生没法比,英语也就基本过关,但那时上课全天候的都是英文阅读、作业、考试……压力还是非常大的”。此外,中欧MBA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注重和培养也让他受益良多。
▼
1995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开展办学活动的照片
中欧的老师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吴敬琏教授讲经济学深入浅出,管理学教授顾凯诗(Keith Goodall)的管理学基础知识让他们两个工科生特别受用,“而且顾凯诗教授是出了名的严师,又非常负责任,纠正了我们的很多语言习惯”。
根据中欧校史记载,成立之初的中欧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社会知名度不高。20世纪90年代,国内企业对管理教育知之甚少。冯勇明、李家镐和张国华等学院领导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不辞辛苦地拜访一家又一家公司,宣传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和中欧先进的培养模式。“这些老领导经常和我们面对面,倾听学生心声,解答我们关于学院发展的种种问题,跟我们有很多交流。更可贵的是,他们一直致力于为我们创造机会,争取外部条件,让我们这些年轻学员很感动。”
▼
学生与时任欧盟驻华大使魏根深(Endymion Wilkinson)左四和佩德罗•雷诺 (Pedre Nueno) 右四
毕业20年来,燕汉民和郝志军时时刻刻关注着学院的最新动态,在与其他校友的交流中,慢慢地听说中欧建成了浦东校园,建成了北京校园,现在连欧洲都有了中欧校园,一点点地增强了身为中欧校友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现在,随着中国中车在中国高速铁路事业中的作用愈发显著,公司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燕汉民和郝志军欢迎中欧的MBA去中国中车工作,燕汉民更是有意把儿子培养成“中欧二代”,将中欧基因传承下去。
中欧就像自己的家,从没离开过
陈彧
上海交大企业家心智成长中心主任
1996年毕业以后,陈彧跟母校的联系从来就没有断过。他会时不时回中欧坐坐,参加校友会组织的活动,从中欧获得精神营养。他也是中欧MBA良师益友项目导师,通过对年轻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方式反哺母校。
“我跟中欧的感情是一种亲情,是命中注定的。我的生日和中欧的生日11月8日是同一天,每年都和母校在一起庆生。这些年来,我不断看到平时有联系的同学、校友越过越好。这种大家紧紧抱在一起的感觉,让我觉得很温暖。”
1995年进中欧的时候,陈彧刚结婚,毕业前夕,女儿出生了,他就在课堂上琢磨出了女儿的名字。兼顾家庭和学业太不容易,每天他都是一大早起床挤公交车,在公交车上要么看书要么补觉,下午放学以后再坐公交车回家,如果有小组讨论,到家就更晚了。
但是跟当年初创阶段的中欧老院长们比起来,他觉得自己因为上学吃的这点苦根本不算什么。为节省经费,院长们乘坐破旧的车辆,出差只坐经济舱;为了争取诸如设备进口免税等优惠政策,院长和员工不知道要跑多少趟,费多少口舌。 “李家镐院长、张国华院长,他们那种破釜沉舟、一定要把中欧建成全世界前几名的精神,是最让我们这些年轻学生感动的。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把中欧办下来,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1995年5月8日中欧第一届MBA、EMBA开学典礼照片
(左起佩德罗•雷诺、吴敬琏、冯勇明、李家镐)
当时的中欧欧方院长冯勇明(Joachim Frohn)在毕业典礼上的一席话让陈彧至今记忆犹新:“他说,中欧教给你们的东西,工作中真正用到的可能只有5%,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和学习,把知识转化为能量,获得内心的成长。而后者,正是我现在在做的事情。”
陈彧现在的事业,是把中国的国学、传统文化和西方心理学、管理学的东西整合,融入个人和组织的成长中,包括企业隐形动力和企业绩效教练,都是他创作的“产品”。由他创办的“上海交大企业家心智成长中心”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帮助领导者发挥内在的领导力,提高企业组织运行效率、提高个人幸福和生命品质。“看着那些忧心忡忡进来的人最后开开心心地离开,看到枯萎的生命重新绽放,你说这样的人生快不快乐?”
中欧赋予我职业发展的“软实力”
齐欣
葛兰素史克中国处方药和疫苗商业卓越负责人
在中欧首届MBA的58名学员里,女生17名,占1/4强。齐欣就是这17名女性中的一员。她对自己的职业有着明确的规划,一直在职业经理人这条道路上稳扎稳打,而在中欧MBA早期的学习,助力她在后续二十年的职业发展道路上提速更快,走得更稳。
申请中欧MBA以前,齐欣已经在一家医药公司市场部工作了两年。她的老板也是一位MBA毕业生,他认为,如果一个有理想有潜力的年轻人想在商业管理领域有进一步发展,除了具备行业基本的专业知识外,年轻时能再参与一下MBA学习,系统地学习企业管理的综合知识会非常有帮助。机缘巧合,齐欣看到中欧MBA刊登在报纸上的招生广告,试着报了名,结果非常幸运不仅考取了,还拿到全额奖学金。
▼
1994年刊登于《中华工商时报》上的招生广告
“现在看来,那段经历对我这二十年的职业发展绝对是很有帮助的,不仅赋予我企业管理的全局观,更沉淀了我面对变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跨越国界和文化背景的沟通能力,这些‘软实力’让我受益匪浅。”
▼
摄于德国汉堡,从左至右:
齐欣、Wilhelm Pfaehler教授的女儿、夫人、周曦宇、李伟
除此以外,读书期间,齐欣得到了去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总部实习的机会,在德国狼堡的三个月,让她一下子拓宽了眼界,第一次独立应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同挑战,非常锻炼人。“对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快速成长经历。”
▼
1996年5月6日汽巴-嘉基在中欧召开宣讲会
在齐欣的记忆中,他们那一批学员实习的公司几乎都是知名大公司,而且几乎都是学院的领导、教授通过自己的私人关系争取来的。说起这些老教授们的无私奉献,齐欣充满了感激:“李家镐和张国华两位院长,太值得敬重了,在那个年代,中国的教育还没有那么市场化,他们凭着一腔热忱,放弃了原有的舒适的岗位,选择了这么一条难走的路,他们的理想和情怀是我们年轻人的榜样。”
▼
1995年5月8日中欧第一届MBA、EMBA开学典礼照片,
台上致辞的是李家镐院长
齐欣现在的身份,是葛兰素史克中国处方药和疫苗商业卓越负责人。在工作中,她不断会遇到中欧的MBA毕业生,每次聊完以后她都会感慨:“现在中欧MBA 学生比我们那时候强太多了,如果让我现在再去考中欧,我都未必有信心考得上了。”
而对于正在努力申请中欧MBA的年轻人,她说:“中欧是一所非常好的商学院,它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级的,加入这所巨人的殿堂,一定会让你的未来发展之路走得更扎实、更久远。”
中欧MBA20年一路走来,凝结了无数人的艰辛付出,要感谢的人太多,绝非语言可以表述。没有学院领导、教授和员工的含辛茹苦,就没有中欧MBA井然有序的教学秩序;没有兢兢业业的MBA学员,就没有中欧MBA今天在国际管理学教育界的良好口碑;没有为中欧教育发展提供资金的捐赠者,就没有中欧MBA的欣欣向荣。在此,中欧MBA课程办公室尤其要感谢每一位让中欧MBA薪火相传的伯乐,他们的推荐,让一批批优秀的年轻人得以走进中欧校园,从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间,以下的校友们填写了推荐信:
Dmitry Andreev, Isabel Aranda, Yang Bin, 班涛, 曹鹏, 陈亮, 陈欣荣, 陈志宏, 邓三红, 范宏彬, 范霁红, 冯晓晋, 关永明, 何波, 贺锐, 黄反之, 黄鑫, 黄赟, 霍瑞, 黎笑, 李航, 李建国, 李强, 李申, 林弈圻, 刘国尧, 罗思明, 潘松, 潘志军, 裴皓川, 齐晓峰, 申有懦, 苏显泽, 王昭卓, 王桢, 王峥嵘, 王正宏, 韦柳俊, 魏巍, 吴雅清, 谢捷, 谢毓慧, 谢志峰, 徐铭, 许晔, 严子迅, 杨一飞, 姚红, 叶军, 于洲, 岳国健, 翟黎明, 张云, 张忠民, 周剑远, 周屹, 朱夏炎, 朱志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