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斌:中捷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学习之处
在9月25日于布拉格举办的“智荟中欧2018”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上,中欧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斌做了题为“中捷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学习之处”的演讲。他指出,中捷两国经济结构相似,都拥有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重视国际贸易,备受国际资本的青睐。但同时,捷克的城市化程度、服务贸易占GDP的比重和政府医疗卫生支出都比中国高,综合税率和空气污染程度比中国低。因此,中国可以向捷克学习,更高效地解决医疗卫生、税负结构优化和环保等方面的问题。捷克也可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以发现更多合作机会。
以下是他的演讲全文: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参加本届“中国-中东欧发展论坛”。我的演讲题目是“中捷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学习之处”。众所周知,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以及悠久的合作历史。尤其是中国与中东欧“16+1”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立以后,彼此之间的合作更上层楼,取得了诸多突破性的进展。卓有成效的合作,离不开彼此的充分了解和相互学习。如何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这是本次论坛主要探讨的话题。双方相互学习什么?这是我接下来将要分享的主题。
根据世界发展指标(WDI)的公开数据,2017年,中东欧16国中,有9个国家的人均年收入超过了12,000美元,迈入了高收入国家之列。其中捷克的人均年收入高达20,368美元,是中国人均年收入的2.3倍。余下7个国家的人均年收入也均在4,000美元以上,是典型的中等收入国家。
尤为难得的是,中东欧16国的经济还在保持着快速的增长。2017年,中东欧16个国家中有8个国家的GDP增长率在4%以上,罗马尼亚的GDP增长率更是高达6.9%,这反映了中东欧国家强劲的经济活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当然,中国的经济规模远远大于中东欧16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2017年的GDP总量达到了12.2万亿美元,中东欧16国GDP总量为1.5万亿美元,约为前者的12.3%。16国中经济规模最大的波兰,GDP总量约为中国的4.2%;经济规模第二大的捷克,GDP总量约为中国的1.7%。中国与中东欧16国之间的合作,是大经济体和小经济体的合作。
即便如此,中国和中东欧16国的经济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未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现在,让我们进一步聚焦,以中捷两国的经济发展为例,来看看两者的经济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以及有哪些潜在的合作领域。
1. 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和捷克的经济都是以服务业为主。中国的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8%、40%和52%,捷克则为2%、37%和61%,两国的产业结构比较接近。在传统认知中,中国是一个农业和工业大国。但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业已经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中国经济的这一转型趋势也可从就业人口的分布得到验证。在中国的就业人口中,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占比分别为18%、27%和56%,捷克则为3%、38%和59%,两国就业人口在服务业中的比例大致相当。总而言之,无论是从GDP在产业间的分布来看,还是从就业人口在产业间的分布来看,中国和捷克的产业结构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2. 从增长模式来看,中国和捷克的经济都是靠高储蓄和高投资来拉动的。2017年,中国的储蓄和投资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6%和43%,捷克则为34%和25%,略低于中国,但依然是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只从储蓄率和投资率来看,捷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东亚的很多经济体非常相像,都是以高储蓄、高投资来拉动高增长,这可能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
3. 从技术投入来看,中国和捷克都很注重研发投入,以技术来驱动经济增长。2015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07%,对大国而言,这是一个很高的数值。捷克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则为1.95%,在发达国家中,这是一个较高的投入比例。
4. 从贸易情况来看,中国和捷克都非常重视国际市场,重视对外贸易。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高达64%。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逐年下降。2017年,对外贸易总额占中国GDP的比重已经降低至38%。与此同时,对外贸易总额在捷克GDP中的比重逐年攀升。到2017年,对外贸易总额占捷克GDP的比重已经高达152%。可以说,捷克是一个高度依赖外贸的国家。
5. 从贸易结构来看,捷克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比重更大。2017年,中国出口货物中制造业产品占94%,进口货物中制造业产品占68%,说明中国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如用制造品换农产品),也有一定比重的产业内加工贸易(如进口电子零件组装之后出口等);捷克则分别为91%和84%,制造业产品在出口和进口中的比重比较接近,说明捷克在制造业产业内的贸易比重较大。总体而言,捷克与中国相比产业内贸易比重更高,产业内不同种类商品的进出口更加频繁,经济更加发达。
6. 从FDI(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情况来看,中国和捷克都是外资比较青睐的投资目的地。2017年,中国吸引的FDI是GDP的1.4%,捷克则为4.3%,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
以上这些共同点,对中捷乃至中东欧的合作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为两者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抓手。
中捷应该相互学习什么,并在哪些领域展开合作?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 中国可学习捷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进城市化等方面的经验。中捷两国的发展阶段不同。中国还只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捷克已经是一个高收入国家;从城市化程度来看,2017年捷克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3%,中国则不足60%。对此中国可向捷克学习。
2. 中国可学习捷克发展高端服务业的经验,并展开互补性的服务贸易。中国的商品贸易常年顺差,但服务贸易却一直存在较大逆差,一大原因就是留学和出国旅游的支出。捷克则不然。2017年,捷克服务贸易贡献了GDP的22.7%。一个国家越发达,它的高端服务业如教育、旅游和金融服务业就越发达。中国在这方面可向捷克学习,同时展开互补性的服务贸易,如推进中捷在旅游业方面的合作等,从而促进中国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3. 中国可学习捷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经验。以医疗卫生支出为例,2005年中国的医疗卫生支出尚不足GDP的1.5%,2017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3.2%,对于一个人口众多、医疗卫生基础薄弱的大国而言,这是十分难得的。但也应该看到,中国在医疗卫生支出方面和发达经济体尚有差距。2017年,捷克的医疗卫生支出为GDP的6.0%。中国不仅需要加大投入,还需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
4. 中国可学习捷克优化税率结构方面的经验。捷克的税率结构较为合理,对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有明确的区分,实行差别性的税率。中国在这方面可借鉴学习,对当前的税率结构进行优化。而且,捷克的整体税负水平较低。2015年,其整体税负占收入的比例为14.1%,中国则为20.6%。如何推动减税降费,为企业和个人减负,也是中国可向捷克学习的地方。
5. 中国可学习捷克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根据WDI的数据显示,中国的PM2.5污染指标为56.33,远高于很多国家,而捷克仅为19.18。因此,中国可在绿色经济和环境保护方面和向捷克学习并展开合作,如向捷克进口绿色商品和服务等。
6. 中国可学习捷克利用汇率工具来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捷克克朗曾经使用固定汇率,后来又实行浮动汇率。之后又以欧元为锚,钉住欧元,最近又开始和欧元脱钩。这一系列汇率政策非常成功,对实体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这是非常值得中国学习的。
谈完中国可向捷克学习什么,接下来我谈谈捷克可向中国学习什么。
我认为,捷克对中国的学习内容,可归结为一个问题:当前的中国是怎样的?换句话说,捷克需要首先了解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现状。中国已经转型升级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有很多新经济模式涌现出来,蕴含着大量的机会。但以目前中捷两国的贸易数据来看,捷克对华贸易还存在较大逆差,这说明捷克对中国经济的了解还很有限。
所以,这次论坛的举办可谓恰逢其时,意义非凡。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聚焦“中国深度,全球广度”,是大家了解中国市场的一个窗口。此次论坛,是中捷两国之间增进相互了解,加强经济合作的一个完美契机。我期待,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捷两国的经济合作能焕发出更加强大的活力,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谢谢大家!
(注:感谢黄鑫为本文所做的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