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俞可平教授做客中欧“高朋满座”
7月6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教授做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朋满座”,以“官本主义还是民本主义——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学分析”为题,通过解析官本主义和民本主义的关系,帮助大家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征,以及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政治发展规律。
俞可平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教授曾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长期参与中央重大决策调研并负责多项国家重大研究课题。2015年到北大任教后,潜心投入政治学基础理论和中国政治史的研究。
俞可平教授表示,官本主义在中国传统社会绵延数千年,对官本主义的历史文化条件、法律制度框架、社会历史作用做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分析其利弊得失和经验教训,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史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他分析了官本主义的内涵及特征,以及它与民本主义、君主主义、专制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实质性区别,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建立在权力占有的基础之上,官本主义体现在物质分配、社会等级、社会荣誉、资源分配、社会礼仪、等级特权、文化价值体系等方方面面,用官本主义来概括中国传统社会,也许比封建主义更加合适与准确。民本主义则更多体现为传统社会的一种理想,其实质是“君王为主、臣民为本”。官本主义的实质其实是君主主义,其典型特征是专制主义。
俞可平教授认为,资本主义和官本主义也具备一定同构性——它们都存在一个享有广泛特权的统治阶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个特权阶级是在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在官本主义条件下,这个特权阶级是在政治上占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而社会主义的目标则是致力于限制并且最终消灭“按等级权力分配社会资源”的所有阶级特权制度。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其中就提到“要破除官本位的思想”。俞可平教授强调,在官本主义传统深厚的中国,民主法治是破除官本主义、使传统政治文明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不二法门。他对现场的中欧校友和听众也提出了期望: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型和知识型精英应当有一种责任感,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民主和法治。
2019年是中欧“高朋满座”论坛开办第19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我国前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等三位嘉宾先后应邀莅临演讲,俞可平教授是今年第四位、也是19年来第91位受邀演讲嘉宾,他的精彩演讲受到了现场近三百位中欧同学校友的热烈欢迎。活动最后,中欧北京校区执行主任萧斌代表学院向俞可平教授赠送了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