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硬科技,体会软文化——一次“从知识到智慧”的学习考察之旅
当前,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技术快速迭代,对管理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而科技是创新的动力,文化是创新的灵魂。11月21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教授、欧方院长迪帕克·杰恩(Dipak Jain)教授、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教授、党委书记马磊、院长助理兼教务长办公室主任徐惠娟、院长助理兼院长办公室主任李瑗瑗及多位部门主任代表,共同开启了一段充盈着“科技感”和“文化味”的学习考察之旅。

考察之旅的首站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工程大”)。工程大党委副书记史健勇教授、党办主任高锡文、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周洁、管理学院院长胡斌教授等一行热情接待。史健勇教授向考察团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校园特色和办学成果。他表示,工程大着力构建“一体两翼,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以工科为主,人文与艺术类两翼进行协同发展,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坚持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学科群、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和技术链,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育人模式。同时,他带领考察团参观了工程大在“海、陆、空”(邮轮经济、轨道交通、航空飞行)方面的研究和训练中心,其“科技+实践”相结合所激发出的创新力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1996年至2012年间,汪泓教授先后担任工程大副校长、校长。每次重回故地都让她倍感亲切。她表示,中欧的校训是“认真、创新、追求卓越”,而工程大的校训是“勤奋、求是、创新、奉献”,可以说,创新是两所院校共同的价值追求。工程大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融合为平台的办学模式具有较强借鉴意义。中欧未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主动对接科技前沿,积极开拓跨学科教育前沿阵地;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要立足和贴近区域市场的优势,充分发挥国内上海、北京、深圳三地校区的职能和特色,满足国家尤其是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11月28日,由中欧和工程大联合举办的“2021中国邮轮经济发展高峰论坛暨邮轮经济50人论坛”将在中欧上海校区举行。

当日下午,考察团前往宝山参观了宝山区智慧湾科创园。汪泓院长曾在宝山区工作十年,在她主政期间,推动一大批老码头、老仓库、老港区、老堆场、老厂房转型,建成了68个充满活力的创智天地和48家各具特色的文博场馆。智慧湾科创园便是通过三毛旧厂仓库改建而成。据智慧湾科创园董事长陈剑介绍,园区聚焦3D打印、智能微制造、VR/AR和人工智能机器人四个中心,建成了全区首屈一指的融文创、科创为一体的24小时活力区,为城市软实力发展注入活力。考察团参观了园区内的文创、医疗代表企业,并在3D打印文化博物馆了解3D打印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另外,考察团当日还参观了广富林遗址、上海玻璃博物馆、宝山寺和龙现代艺术中心。在广富林遗址,大家探秘“上海之根、海派之源”,在一件件文物中了解崧泽文明、良渚文明等时期先人们的生活现状,厘清区域数千年来的历史脉络,从而不断增强了文化自信。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大家置身流光溢彩的世界,了解玻璃发展史和制作工艺,参观一件件美轮美奂的玻璃艺术品,看貌似平凡的玻璃,如何在艺术家的手中迸发美学力量。据馆长张琳介绍,该博物馆曾经是上海玻璃仪器一厂,通过不断创新和注入文化要素,蜕变为一个“社区型、国际化”的互动体验型博物馆,其成功转型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宝山寺以流传千年的榫卯工艺,重现了晚唐古朴、壮丽的建筑神韵。寺内殿、堂、楼、阁错落有致,塔铃声声,树影重重,更显得格外幽静。宝山寺曾获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是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复兴的代表作之一,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长青的生命力。龙现代艺术中心则聚焦现代,收藏了来自近百位艺术家的数千件作品,涵盖了书法、绘画、油画、篆刻、雕塑、瓷器等,琳琅满目,群英缤纷,并通过引入“LED大屏幕墙+智能展示柜”,“VR浏览+3D全息投影”等科技设备,帮助参观者深入了解藏品的创作结构与文化内涵。




宝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王丽燕,宝山区二级巡视员瞿新昌,宝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一川,宝山区淞南镇党委书记张惠彬,宝山区友谊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陈一岚,罗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郁梦娴等陪同参观。
在总结发言中,欧方院长迪帕克·杰恩教授表示,“今天的行程充满了科技和文化的气息,可帮助我们实现从‘知识’到‘智慧’的转化。希望今天的参访能让每个人更加地创新思想、开放思维,推动中欧开创更辉煌的未来。”
一天的行程步履不停,收获满满。大家在这过程中既增强了凝聚力,又收获了新知。大家见证了“硬科技”与“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体会了“科技力量”与“文化温度”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大家坚信,科技与文化二者将为中欧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助推力。并纷纷表示,将在未来工作中不断增强科技意识、传承优秀文化,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