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举办第六届金融学/会计学系年度学术会议
7月11日-7月12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会计学系以“公司财务、治理和金融科技”为主题,举办了第六届金融学/会计学系年度学术会议。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顶尖大学的80多位学者齐聚中欧上海校区,共同探讨当前与经济、金融、政治和会计相关议题。
此次会议旨在为全球金融与会计学者构建一个交流思想、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是向全球学术界展现中欧风采的绝佳机会。主办方共收到超过140篇论文,最终有8篇入选。
在致欢迎辞环节,中欧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教授指出,此次会议吸引全球顶尖学者齐聚中欧,共话关乎中国乃至全球命运的挑战,充分彰显了中欧立足“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的使命。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 Fuji Bank and Heller 金融学讲席教授何治国围绕“所测度即所管理:投资和资本成本”,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何治国教授探索了中国国有企业(SOE)绩效评估政策的阶段性改革,旨在分析由政府主导的激励体制对其产生的影响。他说,自2010年起,监管机构为了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开始使用经济附加值(EVA)而非股本回报率(ROE)来评估国有企业的绩效。经济附加值政策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规定了几乎所有国有企业的资本固定成本,却忽略了资本成本可能因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异。研究表明,国有企业的确会调整投资决策来响应绩效评估政策的改革,尤其是在与规定的资本成本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企业会更为积极地调整策略。本研究不仅论证了激励机制与实际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为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新的见解。
私募股权投资来了后:医疗成本上升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演讲嘉宾:Cyrus Aghamolla,明尼苏达大学
讨论嘉宾:和爱,南卡罗来纳大学
Cyrus Aghamolla教授以私募股权公司(PE)对连锁医疗机构的收购为例,探索了受影响地区的企业在医疗成本方面受到的冲击,以揭示医疗成本上升对当地经济状况的影响。他说研究主要采用的识别策略包括私募股权对美国各社区的大型连锁医院的收购。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更长的采样周期内考察了所有被收购的医院,以收集更广泛的证据来补充识别策略。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收购导致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医疗保费,进而造成企业的破产率上升,增加了贷款负担,阻碍了就业率的增长和新企业的设立,同时也导致了工资水平的下降。此外,研究还表明,医疗成本的上升不仅使企业在面临金融危机时更加脆弱,还会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产生负面影响,让企业更易受到不利冲击的影响。
对冲基金“积极主义者”和卖空者的博弈
演讲嘉宾:Tao Li,佛罗里达大学
讨论嘉宾:Zhongjin Lu,佐治亚大学
Tao Li教授研究了对冲基金积极主义者和卖空者同时瞄准同支股票的情况。他说,研究人员使用了独特的欧洲数据,其中包括涉及积极投资和大规模空头头寸的强制披露信息。结果表明,当大规模空头头寸出现时,公司更容易成为对冲基金积极主义者的目标,且这一概率增加了22.6%。此外,他说卖空行为还有助于提升这种投资的成功概率和盈利能力。有趣的是,这些积极主义者在行动时很少采取对抗性策略,他们出手迅速,成功推动了公司制定更积极的政策。或许是受到卖空者施压,公司更愿满足积极投资者的要求。此外,研究还发现这些积极主义者的活动与公开卖空行为的减少存在关联。
问题揭示了什么:资本市场中的技能获取、发掘与识别
演讲嘉宾:岑岭,香港中文大学
讨论嘉宾:Roger Loh,新加坡管理大学
岑岭教授基于分析师在过往财报电话会中提出特定议题的频率,设计了一种方法以提前识别分析师在特定领域的技能。研究结果表明,在与供应链信息相关的情境下,当公司受到与其自身或市场相关的供应链冲击时,相较于其他同行,那些具备供应链相关技能的分析师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形势。这些分析师曾在不同经纪公司学习,并在某个经纪公司内部接受过指导,逐渐积累了这些技能。他说,尽管经纪公司不会根据特定领域的技能来分派任务,但市场对他们新建议的反馈,以及信息在供应链上的传播速度,都反映了投资者对这些技能的认可。综上所述,本研究提供了一种通用方法,揭示了资本市场信息处理的内部机制,并探讨了技能的习得、识别和传播。
解析房价预期中的理性与偏差
演讲者:王任轩,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讨论者:郭弘烨,香港大学
王任轩教授研究了专业的房价预测数据遵循一种理性模型。他说在该模型中,参与者需要学习房价增长过程的参数和住房市场的潜在情况。如果模型的学习速度较慢,可能会导致预测偏差,对滞后的实际值产生反应,而对当前实际值的反应较为迟缓,并且在调整预测时产生误差。因此,使用面板数据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提供不同预测者在同一时间点的数据,以及在不同时间段内的预测数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些结果。
对金融的信任与消费者金融科技运用
演讲嘉宾:Vesa Pursiainen,圣加仑大学和瑞士金融研究所
讨论嘉宾:Keer Yang,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
Vesa Pursiainen教授研究了消费者对传统金融的信任是否会影响他们对金融科技产品的接纳。这些产品包括加密货币、点对点网络借贷、众筹、智能投顾和替代支付方案等。研究者对荷兰的家庭进行了充分调查,并通过线上工具和投资网站展开实验。研究发现,人们对传统金融的信任与采用金融科技产品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关联。然而,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微弱的证据,表明这种信任感会提升消费者对替代支付应用的兴趣。研究结果还表明,消费者认为金融科技产品与传统金融产品存在显着区别。
金融科技带来的普惠金融:从数字支付到平台投资
演讲嘉宾:鲁小萌,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
讨论嘉宾:刘玉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鲁小萌教授通过探索集消费、支付和投资为一体的超级应用,研究了金融科技对家庭理财的影响。她说研究的假设是金融科技有助于克服传统的物质和心理障碍,提高金融普惠性,增强家庭的风险承受能力。研究人员分析了个体使用金融科技的数据,并采用以杭州为起点的地理距离作为工具变量。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个体还是县级层面,金融科技的采用率与投资共同基金的人数以及承担的风险呈正相关。此外,金融科技的出现有望惠及原本受到限制的投资者,尤其是那些风险承受能力较高或居住在金融服务欠发达地区的个体。
影子银行:政府短期主义的权宜之计
演讲嘉宾:张劲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讨论嘉宾:杨立岩,多伦多大学
张劲帆教授开发了一个银行模型,旨在分析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影子银行迅猛增长的现象。由于地方政府出于短期利益考虑,对低质量项目进行干预,因此,本文提供了一种政策方案,即加强对传统银行的监管,同时放宽对影子银行的限制,以应对银行和监管机构之间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低效问题。他说由于影子银行面临更高的融资流动性风险,这会激励银行更加谨慎地评估项目质量。本文的经验性证据一致表明,当监管机构限制表内融资时,银行会将高质量项目转移到影子银行,同时拒绝低质量项目。
公共采购中的神风队
演讲嘉宾:Dimas Mateus Fazio,新加坡国立大学
讨论嘉宾:孙健,新加坡管理大学
Dimas Mateus Fazio教授基于巴西公共采购数据(2005-2021),分析了1500万个项目的详细拍卖信息,揭示了一个普遍现象。在拍卖结束后,最低竞标者,俗称“神风”公司(译者注:“神风”是二战时期日本派出的特别攻击队,对目标实施自杀式袭击),未能满足必要的规定,导致第二低竞标者获胜。这种情况在高达15-20%的采购拍卖中都曾出现,致使采购价格较类似产品或服务项目的拍卖高出了15-17%。这些拍卖由相同的政府机构组织,甚至中标公司也相同。值得注意的是,“神风”公司通常规模较小,成立年限较短,且公司的持有者往往也是中标公司的最终所有者。他说通过观察“神风”公司的行为,研究者发现,采购产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可能导致公共服务提供商减少采购其他物品的预算,并降低采购物品的质量。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采购价格提升对实际结果的影响。以医院死亡数据为例,研究显示,在“神风”公司频繁参与采购拍卖后的四个季度内,医院的死亡人数有所增加。与此同时,涉及“神风”公司的道路服务合同增加后,道路事故的数量也有所上升。
7月12日,金融学与会计学系组织了初期创意分享会,年度会议的演讲嘉宾、讨论嘉宾以及中欧的教职员工均出席了此次分享会,并介绍了他们的初期研究成果。
学术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中欧金融学教授教授黄生教授就“环境意识和股票交易”发表了演讲。多伦多大学的杨立岩教授分享了有关“个性化定价、网络效应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学术成果。南卡罗来纳大学的和爱教授围绕“气候灾害通过所有权网络的传播及其对企业ESG政策的影响”发表了看法。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Keer Yang教授以“企业为何投资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来自乔治·弗洛伊德谋杀案的证据”为题,分享了研究成果。香港大学的郭弘烨教授就“盈利外推和可预测的股市回报”阐述了见解。最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单宏宇教授围绕“贸易与消费”发表了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