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产业如何与金融共舞?
在当前经济和市场环境下,实体企业以“产融结合”之名进军金融业、希望借助金融的力量寻求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已屡见不鲜,甚至成为一种趋势。然而,产融结合对企业管理、战略、与技能匹配和提升等方面提出了不同于发展实业的要求,实体企业能做好金融业吗?产业和金融结合的适当边界在哪里?实体产业如何与金融共舞?4月24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AMP北京俱乐部在北京联合主办“中欧管理论坛(北京)”,试图拨开疑云解疑释惑。
图:中欧管理论坛(北京)现场
作为亚洲顶尖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一直致力于创造和传播商业知识,增强与企业和企业家的交流互动,助力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这是2018年中欧北京校区高层经理培训部举办的首场校外专题活动,走出校门,为企业提供转型升级的智力支持。
中欧金融学副教授、全球化中国企业核心人才特设课程的联席课程主任黄生做了题为“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之道:产融结合”的主题演讲。黄教授以实例梳理了产融结合的发展路径与具体模式,并从经济与金融发展周期、政府政策、企业战略与管理等多方面剖析产融结合的逻辑。演讲现场黄教授还带来了中美两国知名实体企业发展金融业的成败案例。冀以为企业的产融结合战略提供独特视角和审慎建议。
黄教授在主题演讲中提到,他研究观察总结的目前产融结合的模式大概有四种,第一种是信息型,第二种是独立型,第三种就是由融到产的巴菲特模式,第四种是产业和金融独立、合作模式。他还提到这几种模式各有利弊,没有任何一种是长期适合某一家企业的,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阶段和它的战略需求来决定产融结合的模式。但终归摆脱不了“金融”的客观属性,并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个市场的风险、系统性风险和国家的政策环境。在当前的新时代背景下,黄教授认为有生命力的产融结合应该是金融服务于产业,从服务产业而内生的金融更坚实,风险更小。让金融的归金融,产业的归产业,技术的归技术,才是“产融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图:中欧金融学教授黄生做主题演讲
在随后的圆桌讨论中,中欧的三位校友企业与中欧市场营销学教授王高一起就“产融结合”、“新时代的企业转型升级之路”等主题,结合各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运营情况做了现场深入的讨论。这三位圆桌讨论嘉宾分别是:京磁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熊科先生、微车创始人兼CEO徐磊博士、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郎波博士。
图:圆桌讨论“新时代的企业转型升级之路”,从左到右:王高教授、徐磊博士、郎波博士、熊科先生
一直在实业和金融结合的实战圈工作的郎波博士提到,确实如黄生教授主题演讲中总结的“产融结合”模式来看,她所经历的实战工作一一验证了这些模式,并且从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她认为从产业做好产业,金融业服务于产业,并共同结合,才能一起做大做强做扎实。
回应企业踏足金融业的讨论话题,微车徐磊博士提到,各行各业关注“金融”都需要几个关键词:第一,场景,企业有没有消费场景,如果没有消费场景或者是商业场景,就不要去碰场景类的金融。比如消费金融就是电商碰到的典型场景。第二,数据,如果企业手上有大量的数据,可以帮助更上游的金融机构,如银行、信托、保险,帮助他们把风控做到更简单、风控成本更低,企业可以去做金融。第三,用户,如果企业有足够多的用户,并且这些用户在企业的平台上有高频的使用,企业可以去做金融,可以针对这些用户的画像、找到最合适的金融产品。第四,资金。企业有没有足够低成本的资金。这四个关键词是适合任何一家公司,当该公司计划做金融的时候,必须要考虑至少占一个关键词。如果一个都不占,千万不要去碰“产融结合”。过去两年或者是三年里面,金融多了第五个关键字,所谓的技术,不是指代码写得多好,而是技术手段强不强,敢不敢走一些没有明确定义的领域。
在转型升级的讨论主题下,制造业的代表熊科总裁提到,在当前中国所有的要素成本上升到不具竞争力、制造业面临的一个又一个挑战的背景下,我国的制造业也好,科技企业也好,要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静下心来搞科学研究,做好流程创新结合产业创业,兢兢业业提高品质,提高技术实力,而不仅仅靠成本优势来进行竞争,这才是他认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之最佳路径。
图4:中欧管理论坛(北京)在活动现场
这是2018年中欧北京校区高层经理培训部举办的首场校外专题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有限公司和云学堂两家机构的大力支持,活动报名踊跃,100多名企业CEO、HRD、中高层综合管理者、投融资方面的管理者来到现场参与论坛活动。与此同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2018年精心打造将推出一系列课程助力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为各类型企业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