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网:营造良好外资环境,最大问题在执行——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丁远
编者按: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经济》杂志与搜狐财经联合策划了“我与我的祖国——建国70年70人”系列访谈,通过对话70位关键人物,生动讲述70年来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刚刚闭幕的2019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与搜狐财经联合采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丁远。
近年来,随着对外资吸引力的不断加强,中国营商环境持续提升,继设立自贸区、制定《外商投资法》、降低关税水平、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后,在刚刚闭幕的2019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宣布将原来规定的2021年取消证券、期货、寿险、外资股比限制提前到2020年,引发广泛关注。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丁远看来,这源于外商对华投资战略的根本性变化——从兴建工厂向转移全产业链转变,这一变化使得外商对在华投资对等性和营商环境方面更加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外商在中国的投入会更多,要求也会更高,并且希望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企业。”
平常心对待外资开放
《经济》: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宣布将原来规定的2021年取消证券、期货、寿险、外资股比限制提前到2020年,原因是什么?
丁远:中国吸引外商和外资已经持续三四十年了,但2014年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2014年之前,中国的对外投资很少,从2014年开始,对外投资开始井喷,到2016年达到顶峰,后虽回落,但目前仍保持在100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
这一新现象对中国提出了新挑战。此前加入的WTO协定主要是关于贸易领域,在投资领域,中国并未参加任何多边协议,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后,一些企业可能会遇到阻碍。与此同时,国内恰好又有去外商特殊化的过程,这是正常现象,因为早先吸引外资时,我国给予了包括税收在内的很多优惠条件。此外,外商在中国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多种情况叠加在一起,就出现了投资对等性的讨论。
把外商在中国的投资变成国民化、常态化的投资,是《外商投资法》所反映的精神。一方面,《外商投资法》让外商能够长期平稳地在中国运营下去,增加其对中国政策稳定性的信心;另一方面,通过投资正常化与常态化,保证中国企业在对方国家投资时也能得到对等待遇。这两者其实是联系在一起的。
《经济》:限制取消提前了一年,这是基于目前经济形势考虑的吗?
丁远:当然有关。去年以来,美国在投资方面提出了很多要求;今年4月,欧盟也将中国视为系统性战略对手,谈到了中国对其投资对等性的要求。此次宣布提前取消限制,也表明了我们想尽快解决该问题的姿态。
我个人认为,在这波中国开放外商投资的浪潮中,中国企业界,包括很多国企其实对这一波开放都抱有一颗平常心,并不是那么恐慌,不怕与外商竞争,毕竟三四十年下来,对中国改革开放积累下来的企业竞争力,还是很有信心的。
负面清单宜短不宜长
《经济》:最近我国又减少8项负面清单内容,您作何评价?
丁远:我们现在要调整心态,不能简单地认为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规模极大,对全球的影响力也很大,需要承担起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责任。
中国虽然还有很多落后的地方,但国外何尝不是,例如欧洲的希腊甚至意大利,也有很落后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尽快打破原先有点保护主义的壁垒。举个例子,去年7月,我去德国慕尼黑参加论坛,当时有两件大事,一是海南航空购买持有了10%的德意志银行股票,二是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购买持有奔驰9.69%的股票,这在德国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他们直接问我,德国人什么时候可以在中国买10%的中国工商银行股票和10%的中国一汽股票?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也进行过交流,很多人还是很不适应:我们的战略型资产怎么可以卖给外国人?但是站在德国的立场看,德意志银行和奔驰何尝不是德国人的资产?
所以开放是相互的,而且我们要充分相信我国企业的能力和实力。中国越开放的行业,其竞争力越强。我们越保护的行业,竞争力就越弱。解决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负面清单是公开信息,如果我国的负面清单非常长,那么中国企业共计1000多亿美元的对外投资国也会给中国列出很长的负面清单,这对大家都是不利的。我们已经到了放开的时候,真心希望负面清单会越来越短。
区分行政干预和市场行为
《经济》:在我国加速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未来想要吸引外商将更完整的产业链放到中国发展,还需进行哪些调整?
丁远:中国早先是后发国家,希望快速进步,期待超越,所以当初外商进来时,双方的利益点很简单——中国要工业化、增加就业、换取外汇,而外商则要中国的廉价生产要素。那时候有个说法叫“两头在外(指加工贸易的货源在境外、加工贸易制成品出口到境外),原料加工”,也就是说,外商来华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到中国开一个生产型基地,该基地是其整个全球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他们对整个投资环境、营商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便很低,只要拿到便宜的地,有免税政策、便宜的劳动力就够了。
但现在,外商在中国的战略定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18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总计达5.7万亿美元,且中国的消费以每年6%-8%的速度在增长,未来20-30年仍会持续增长,而美国当前消费增长速度顶多为2%-3%,美中差距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外商来华不再是建厂,而是想在中国建全产业链,甚至要在中国设立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和品牌。这意味着,除了生产和销售外,外商还会在中国建研发基地。
有位外商跟我讲过一句话,我觉得很对,他说外商现在要成为一个Chinese corporate citizens,即“中国企业公民”,他们希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外商在中国的资本投入会更多,对中国的要求也会更高。
我研究过很多跨国公司的财务报表,大众汽车50%的利润来自中国,其他企业较少的也占到15%。在这种情况下,外商对中国的营商环境会变得很重视,因此我们也要适应他们的挑剔,正是因为中国重要,外商才在乎中国、挑剔中国。
《经济》:如何营造一个对外商投资更加友好的营商环境?
丁远: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执行层面上。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知识产权保护最典型的就是专利权、商标权,一个合法注册的商标是受法律保护的。但在海南岛,一个民政局的官员可以因为维也纳酒店的名字不够好,就令其更改品牌名字,而且这个酒店还是中国国企酒店集团拥有的一个品牌。
这是极其糟糕的行为,属于行政干预。仅仅因为个人的不喜欢,其知识产权就可以被否定吗?这是合法注册过的商标,既不黄色,也不反动,是符合《商标注册法》规范的。但如果全中国人都讨厌所谓西化的东西,都不入住该酒店,致使其倒闭或倒逼其改名,这是正常的,因为这是市场行为。
我们一定要把行政干预和市场行为区分清楚,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事物的认识不可能立马统一到位,尤其是在落实时,不能把个人喜好或者个人对于事情的认识强加给别人,而应该走合法程序,这一点很重要。
科创板不必限制再融资
《经济》:6月,有媒体爆料称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汇涉嫌严重欺骗,将其主营业务造假包装成芯片产业链。科创板既实行注册制,放宽上市门槛,又应如何监管风险?
丁远:监管部门只需负责把控好信息披露和内幕交易风险两项内容即可。上市公司的质地本身不重要,关键是企业得将其实际情况据实披露出来。即便一家亏损的企业要去上市,只要如实披露亏损原因和未来计划等信息,有人愿意出价购买其股票,就可以上市,这属于商业行为。但是不能信息造假,通过财务造假伪装成盈利企业,明明糟糕的未来预期却故意美化,那就存在问题。
此外,由于科创板上市企业所处的行业成长性较大,股价波动性也更大,因而科创板上市企业内幕交易的风险比一般成熟企业更大。假如一家生物制药企业生产出治愈甲状腺癌的新药,寻求在科创板上市,但药监局最后没有批准该药上市。而此前药监局已向市场披露了该药的一期、二期、三期情况,人们认为该药会上市,其股价自然会上涨。可如果该公司负责人在明确得知药监局不批准该药上市后,仍先卖出股票,减持结束后再发布公告,这就属于内幕交易,对这种情况要严查。
与此同时,也不必限制资本市场的再融资功能,最牛的资本市场是完全由市场定价估值最准的市场,而不是估值最高的市场,也不是PE(市盈率)最高的市场,这完全取决于卖方和买方博弈。另一方面,良好的资本市场是好企业随时可以再融资的市场,对再融资进行行政干预,会赶跑那些真正对市场有需求的企业,也不利于市场扩容。未来对再融资政策的限制,以及对再融资资金的限制放得越开越好,资本追求回报多的投资机会,如果资本市场充分博弈,不断有新企业进入,也不断有老企业被淘汰,这个市场才会逐渐发展起来。
来源: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