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萌:一扶两宽三补四减,“数读”疫情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近两个月来,面对疫情冲击,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宏观政策,以强化“六稳”举措,维护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并在近期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将经济活力作为至关重要的“免疫力”。这些宏观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记者今天采访了中欧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他通过大数据解读了疫情下的货币、财政、就业、房地产等宏观政策,及其对激发经济活力所产生的效力。
对于国家近期出台的系列宏观政策,芮萌表示,总结下来,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一扶:扶持受疫情影响而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
两宽:货币政策宽松、融资条件宽裕
三补:财政补贴、退税补贴、损失补贴
四减:减税(减少中小企业税金)、减费(减少中小企业多项费用)、减租(减少中小企业房租)、减缓(减缓社保、还款、租金等的缴纳时间)
这些政策的效果怎样?芮萌认为,首先,货币政策阶段性宽松,效果明显。
对近期的货币政策,芮萌认为,可以用五个字概括:阶段性宽松。这包括四个部分:①降低融资成本;②超预期地为市场提供流动性;③政策性金融;④专项再融资;“这些货币政策推行之后,效果非常明显,从下图可以看出,利率水平已经在下降。而随着利率水平的下降,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财务费用也会相应下降。”
财政政策取向积极,纾解压力
在财政政策方面,国家出台了包括资金拨付、个人补贴、企业补贴和减税等在内的一系列举措。芮萌认为,财政政策的特点总结下来,就是取向积极,取向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包括四个部分:①减税降费;②支出保障;③扩大融资支持;④债务限额提高。
实施阶段性减免社保费和缓缴住房公积金政策,可以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那么,它的力度有多大呢?
芮萌表示,根据2018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的决算数据,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的征缴收入是3.13万亿元,其中企业和个人的缴费费率分别是21.5%和8%,即企业的缴费占比达73%,也就是企业一共缴纳了2.29万亿元,平均每月缴纳约1900亿元,此次的降费政策可为企业减少约7000亿元的负担。
同时,缓缴住房公积金也可以纾解企业的流动性压力。“2018年住房公积金全年缴存额是2.1万亿元,企业和个人的缴费费率相同,即企业缴费1.05万亿元。如果上半年企业可以申请缓缴,相当于又获得了近6000亿元的减负,这大大缓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芮萌如是说。
就业形势严峻,复工已见成效
很多人都非常关心,这次疫情会对就业产生怎样的影响,芮萌表示,这很难预测,但可以根据非典疫情对中国就业的影响来做一个推断。
从2003年的情况来看,第二季度的GDP增速约比相邻的两个季度低1.5%左右,全年因非典疫情拖累的GDP增速在0.5%以下,对应减少的新增就业人数约为100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现在的经济体量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已经与2003年完全不同:2003年,中国正迎来加入WTO的红利,经济处于上升期,经济体量占全球的4%左右,而现在,中国GDP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占比已升至18%;2003年,消费对中国GDP的贡献只有36.8%,而今天这一比例已达到60%。芮萌表示,不能简单地将非典疫情的影响套用于当下。
针对稳就业,国家出台了三类政策。第一类是稳定存量,包括规范裁员、金融支持和产业转移。以规范裁员为例,具体政策包括支持企业与职工集体协商,采取协商薪酬、调整工时等措施,保留劳动关系。第二类是开发增量,包括财政补贴、挖掘内需、加大投资、稳定外贸、培育壮大新动能、扶持创业等。第三类是职业培训,主要针对失业人员和学生。
这三类政策的成效如何?芮萌表示,通常有三种衡量复工率的指标:第一种是名义复工率,即复工企业数量占全部企业数量之比;第二种是实际复工率,即员工实际到岗数量占全部员工之比;最后一种是实际产能复工率,指的是当前每日创造的增加值与正常经营状态下每日创造的增加值的比值,“我个人认为实际产能复工率才是真正的复工率”。
芮萌表示,中金公司近期推出了一个“开工指数”,3月8日,中金的“开工指数”是76.3,表示整个经济的产能利用率相当于春节前正常水平的76.3%,“还有一个数据可供参考,那就是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公布的卫星热点图。以在宁波石化区上空拍摄的卫星热点图为例,相比1月21日的图片,2月22日的热点图很明显,红色区域增加了很多,由此可以推算出,2月22日当天,该地区的产能恢复达到了90%以上,逾13000名员工在岗。”
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石和机遇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确保重大基建项目能够如期进行,包括云南、江苏、内蒙古、甘肃在内的很多省市已经获批或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基建项目。这也引发了大家的疑问,是不是又要过度依赖“铁公基”来刺激经济?
芮萌认为,在过去40年,中国在基建方面是适度超前的,这种超前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强大的竞争力,但是和美国相比,中国在基建方面还有发展空间,比如,在铁路密度、公路里程、机场数量等方面是大大落后于美国的,因此,适度超前的基建可以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石,“此外,近几次的中央高层会议都重点提到了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近期的宏观政策无疑也会为这些产业带来新的机遇。”
广州日报报道详情:
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1195209?sit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