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保护自然是中国展示领导力的机会
随着世界从当前的全球危机中复苏,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大的全球领导力。
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瘫痪了我们所熟悉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全世界范围内的苦难。它向我们揭示了当前的经济体系应对这类冲击的脆弱性,同时病毒大流行也凸显了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危机之间不可否认的联系。
当我们开始设想一个后新冠病毒的世界时,必须更甚以往地认识到中国参与领导全球环境问题——包括保护海洋——的根本角色和责任,毫无疑问,这个话题也将成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个重要讨论议题。
陆地和海洋上的健康生态系统支持经济增长。这也是中国在2012 年宪法中写入的“生态文明”原则的一部分。中国整个社会,包括最高领导层,日益意识到环境保护不必以牺牲经济为代价。实际上就在本月稍早,习近平主席就强调“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
根据领先的数据和观点公司凯度(Kantar)最新的民调显示,环境保护是中国人民的共识。百分之九十九接受调查的人表示他们“支持设立海洋保护区(禁止捕鱼和商业用途的区域),保育野生动植物和栖息地。”
鉴于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人类不可能像过去一样,把具有环境破坏性、攫取性的经济模式当作日常,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将持续使我们面临进一步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动荡。相反,我们需要对自然进行投资,因为这将获得巨大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利益。保护自然有很多好处,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经济体来说,其依赖自然的行业GDP产出(2.7万亿美元)绝对值全球最高。而随着世界逐渐认识到人类无法完全回归新冠疫情之前的生活方式,我们此时拥有独特的时刻和机会:不仅去重塑人类与自身的互动方式,而且可以改变我们和所拥有最重要的全球资源——自然环境打交道的方式。
在经济方面,海洋经常被忽视或低估,但它是重要的贡献者。如果把海洋当作一个国家,它将会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GDP 相当于2.5 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 的5%)。其资产总值超过24 万亿美元,为30 亿多人提供生计,并为全球25 亿多人提供了基础蛋白质。我们理应保护如此庞大的经济体,但气候变化和不可持续的全球发展模式正在侵蚀海洋的健康。
到2030年,全球海洋经济可能增长1倍以上。预计在未来20年内,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将高达90万亿美元,许多资金将沿着海岸线投入海洋部门,如水产养殖、旅游业、海洋能源和海上设施。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渔业和海洋养殖国家,并且正在海上建造发电厂。因此,提供领导力以确保随着全球海洋经济的发展,人类不会犯过去的错误,符合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利益。科学是明确的,我们必须执行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和规则,例如实行海洋保护区,以确保海洋能够继续为子孙后代提供关键商品和服务。
目前,我们不能低估中国的领导角色对环境行动的至关重要性。作为下一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会议的东道国,鉴于当前的危机,中国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并有适时的机会,确保达成一项强有力的自然环境恢复十年计划。该会议原定于2020年10月15日至28日在昆明举行,但由于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现在已被推迟。
虽然许多国际会议在今年所谓的“自然和生物多样性超级年”被迫推迟,但仍然存在着重大的自然保护机会:南极洲是对世界海洋至关重要的地区,今年11月,负责保护南极洲水域的全球机构,将开会审议关于三项大规模海洋保护区的提案。这些提案的进展将取决于中国能否将其推进。对南极东部、韦德尔海和南极半岛这些地区的保护,将在南极洲周围受威胁的水域中形成近400 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保护,从而消除危害这些脆弱的生态系统和海洋野生动植物的压力源,并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力,恢复宝贵的海洋生物多样性。
随着世界从当前的全球危机中复苏,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大的全球领导力。南极海洋保护将是中国展示全球领导力的绝好机会,并将成为史上最大的环境保护行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