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关村论坛 - 方跃:企业AI转型的最大挑战并非技术而是管理
所有企业都面临AI转型。未来3-5年,AI技术将会“嵌入”到企业的所有流程、产品和服务之中,带来生产力、生产工具以及相匹配的组织和文化的变革。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决策科学系主任、中欧AI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方跃教授。图:中关村论坛
“企业AI转型的最大挑战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变革管理,是一把手工程。”4月28日,在中关村论坛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管理创新”活动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决策科学系主任、中欧AI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方跃教授表示,未来所有企业都面临AI转型。
在以“人工智能: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为题的演讲中,方跃认为,近年来全球生产力从高速增长到陷入停滞,主要原因即技术转化速度降低、劳动力增长放缓、投资疲软。“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看,包括投资、技术创新、教育和人力资本、制度与政策环境等以往推动整个生产力增长的力量,开始减弱。”
“中国需要寻找新动力,突破生产力增长的停滞,而人工智能有望重塑创新与竞争,激发全球经济潜力。”方跃表示,AI将带来经济结构、就业市场、教育体系、交互与协同、企业运营管理、公共政策和治理、社会伦理和文化的革命。
从国别比较而言,方跃认为,对于中国的AI发展,尤其是与美国相比较,除了都会遇到的挑战外,算力、数据和人才是中国企业目前构建大模型方面遇到的最大的三个挑战。
在方跃看来,所有企业都面临AI转型,“未来3—5年,AI技术将会‘嵌入’到企业的所有流程、产品和服务之中,带来生产力、生产工具以及相匹配的组织和文化的变革。”
不过,对待AI的心态,也有较大差异,积极拥抱者有之,迷茫和恐惧有之,观望者亦是较为普遍。德勤的数据显示,31%的企业高管预计生成式AI将在一年内带来实质性变革。AI专业水平较高的企业,对技术持更积极的态度,但同时认为AI会对现有业务和运营模式构成威胁。另一方面,紧张和担忧的情绪也在上升,数据显示,52%的普通美国人表示对AI的担忧多于兴奋,比2022年的37%有所上升。相比之下,企业高管,尤其是AI能力较强的企业高管,“兴奋”和“吸引”的比例远远大于“焦虑”、“迷茫”和“恐惧”。
方跃总结了企业实现AI成功转型的四大因素。它们分别为领导力的前瞻性和变革的勇气、以人为本的AI人才战略、重视构建同人类价值观对齐的负责任的AI,以及能否打造适合AI成长的创新与重构文化。
比如,何为负责任的AI,这就涉及公平性(AI系统应公平对待所有人)、可靠性和安全性、隐私和安全性、包容性(AI系统应为所有人提供支持,让人们都参与进来)透明度和问责制(应该有人对AI系统负责)。
“严格遵守既定原则和法律法规,监控法律变化,制定降风险政策,并通过风险管理框架进行定期报告和监控。同时,将负责任AI作为核心业务,为所有员工提供培训,确保他们理解并能将负责任AI原则转化为实际行动。”方跃表示,每个企业对负责任AI都有自身理解,监管上也有合规要求,不过,怎么打造一个负责任AI,还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大家都还在探索之中。
如何推进AI,也可能面临阻力,方跃提出“以人为本”的AI建设。
“很多企业在推AI,但是员工不情愿,因为在某种意义上,AI可能代替某些人的工作,而不只是简单的提高效率。”方跃介绍,很多人可能就要质疑,如果实验成功,AI替代我们,我们为什么要帮企业训练一个替代自己的AI?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企业要想大规模推广,怎么做到以人为本,就十分重要。
方跃表示,人和智能机器的能力本是不同的,但是,随着AI的发展,尤其是生成式AI的出现,人类可能对自己的能力也会有新的定义,人类要维护自身利益跟机器分开,实际上人也是在不断进化自身的利益。
方跃认为,以因应AI的变革为标尺,未来可能出现五类企业,一是先驱者,诸如OpenAI;二是推动者,诸如基础设施企业,比如云和芯片;三是适应者;四是改革者,努力将自己打造成“AI原生”企业;五是落后者,会被时代淘汰掉。“今天我们探讨AI转型,难免让我想到二十多年前企业开始讨论数字化转型时那个发展阶段。今天又迎来了一个关键转折点,同当时的情况有些相似之处。”
来源|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