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敏:出海、供应链风险、EGS压力,是中国企业发展主要面临的三大问题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转型,技术型企业逐渐崛起,出海和ESG成为企业普遍关注的话题。“基于我们的案例追踪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几个典型问题,比如国际化战略挑战,以及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和ESG压力”。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副教务长、案例中心主任陈世敏表示,在企业发展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困难。
2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风云变幻,中国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也在不断变化。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01年成立案例中心,牵头承建“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截至2024年9月,案例库累计收录案例3048篇,是中国企业浮沉的缩影。陈世敏基于多年企业案例的撰写与收集经验,和记者分享了中欧案例中心对企业典型性问题的总结,以及他对中国企业发展趋势的洞察。
陈世敏尤其关注企业的供应链风险。在他看来,在当前的市场和营商环境下,随着全球供应链的风险正在不断增加,企业采取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策略或许是最为急迫、最有成效的选择。
出海成为企业发展的必选项
21世纪:通过多年的企业案例收集,你观察到中国企业的管理发展有什么变化趋势?
陈世敏:整体来讲,我认为呈现出四点明显的变化。一是中国的企业受到政策影响比较大,企业越来越关心国家的政策走向,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二是近两年,越来越多企业的发展是基于技术的创新,而以往更多是依靠商业模式的创新,特别是在新能源车、通信等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三是出海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选项。四是企业越来越关注ESG领域的动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21世纪:具体在出海方面,你观察到哪些趋势,出海企业面临着哪些困难?
陈世敏:早期,中国企业出海集中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如纺织、玩具、电子产品等,依赖价格优势。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企业在通信、交通运输等基建领域取得显著的市场份额。现在新兴行业,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新亮点。
此外,出海方式也日趋多样。最初的出海多为出口贸易,现在则越来越多涌现出海外并购、海外投资等不同模式。许多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
最后,出海企业的品牌化建设日益强化。早期中国企业多通过收购国外品牌的方式进行国际化,如海尔收购斐雪派克、安踏收购始祖鸟等。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以自主品牌出海,如汽车行业的比亚迪、蔚来等。
每个出海企业面临的问题都不尽相同,但也有一定的共性。首先是跨文化沟通的障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存在差异,这给企业出海过程中的跨文化沟通带来挑战。
其次是全球人才体系建立困难,企业出海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支持,但全球人才体系的建立并非易事,比如汽车行业赛力斯、长安汽车都遇到了缺少熟悉当地市场的人才的问题。
三是地缘政策风险和法规差异。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地缘政策风险不断加剧,给企业出海带来不确定性。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法规存在差异,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并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避免因违规而引发的风险。
21世纪:对于出海企业面临的国际化问题,你有哪些解决的建议?
陈世敏:首先,对于跨文化沟通和人才的体系建设的问题,我认为可以组建专业国际化团队,同时关注总部与本地化运营。比如,组建合适的团队以弥补经验短缺,利用行业资源、企业家社群资源寻找专业人才。此外,企业不仅要组建总部国际化战略管理团队,还要在所到市场招募当地人组建本地化运营团队。
其次,企业要选择匹配度高市场,实施本地化产品和营销策略。企业要通过提前调研和学习,选择进入自己相对熟悉的、资源匹配度高的市场,利用本地化团队对当地市场进行深度洞察,推出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和当地法律法规的产品,实施符合当地文化的市场推广策略,打造与当地消费者具有情感连接的品牌形象。
最后,总部要适当授权,提升本地团队的市场应对能力,以更好发挥资源优势,更加灵活地应对监管及其他不确定性。
企业需多关注供应链风险
21世纪:你认为,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的具有典型性的问题是什么,背后有哪些原因?
陈世敏:基于我们的案例追踪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几个典型问题,比如前面所说的国际化战略挑战,以及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和ESG压力。
国际化战略挑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时间较短,缺乏系统的全球市场经验,尤其是在品牌定位和文化适应上缺乏经验。其次是,中国企业对不同国家本地化需求估计不足,面临地缘政治和各国监管不确定性的影响。
在供应链领域,在全球供应链中断事件频发时,很多中国企业暴露出供应链的脆弱性,比如,2021年全球芯片短缺导致许多中国汽车制造商都不得不减产或推迟新车发布。这反映出一些中国企业供应链布局不均衡,过度依赖少数供应商或少数市场,导致面临供应链中断风险。此外,一些企业缺乏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策略,也未能建立常态化的危机应对机制。
随着企业出海,它们在ESG方面的压力也逐渐加大。背后原因是全球市场和投资者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多个国家和国际的环境法规也逐步收紧。因此,国际贸易中对供应链环保和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公司治理透明度要求不断提高。
21世纪:基于当前的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企业发展和管理上采取哪种策略更有成效?
陈世敏:各个企业有很大的差异性,很难一概而论,但在国际化、供应链、ESG这些领域采取针对性的策略都能够获取成效。 相对而言,在当前的市场和营商环境下,企业采取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策略可能是最为急迫、最有成效的。
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全球供应链的风险正在不断增加。国际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以及不断升级的中美冲突,导致供应链方面的风险显著增加。中国企业由于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更容易受到这些风险的影响。所以解决供应链问题相对紧迫。
第二,供应链风险给企业带去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比如,关键零配件的中断会让企业难以正常生产和交付产品,影响客户体验和满意度,影响企业的收入和现金流;不仅如此,生产停滞还可能导致企业需要支付更多的运营成本,比如劳动力成本和库存管理成本,企业因此可能会大伤元气。所以要首先解决供应链这个决定企业存活质量的问题。
第三,相比解决国际化问题和ESG压力问题,解决供应链问题可能更能马上上手并且能很快看到效果。比如,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协同度和管理效率,利用AI和物联网技术帮助企业实时监控全球供应链状态、优化资源配置,并预测潜在的供应链风险。
来源 |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