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泓:读懂新质生产力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为新时期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翻开了时代新篇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本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新的强大动能。
连月来《环球》杂志记者兵分多路,深入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探寻它们如何进行“新”的培育、在新领域新赛道进行新探索,并策划推出《中国有“新” 行稳“质”远——藏在企业里的生产力变革力量》主题系列报道,从中国企业的变革中寻找故事和答案。
从广袤原野到繁华都市,从生产车间到研发场所,从辽阔大洋到浩瀚太空,处处涌动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如何更深刻地理解新质生产力、更科学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有效地利用新质生产力?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横店集团管理学教席教授汪泓通过深入研究,试图让更多人能够更好地读懂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在汪泓看来,新质生产力的特质,一是技术革命的突破性推进,二是所有生产要素重新进行配置,三是产业能够实现深度转型升级,“因此,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发展这三个特点,构筑了新质生产力。”
汪泓认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已具备诸多积极因素: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大政治保证;蓬勃涌现的科技成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劲动力源泉;持续改善的科技基础条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技术保障;日益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制造门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了能力基础;超大规模且结构多元的国内市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海量应用场景和施展空间;人才资源红利进入加速释放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丰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即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二是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汪泓说,这是各行业都需要明确的目标。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投入运营,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国产新手机成为爆款,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扬帆出海……今日中国,科技日新月异,创新层出不穷,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当前,全球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不断向前推动,正在催生多技术交叉融合、齐头并进的链式变革。
Gartner2023年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收录了25项颠覆性技术,包括量子纠缠、无人驾驶、通用AI、复杂机器人、能源互联网、空天地一体化维网等。这些技术有望在未来十年内对商业及社会产生显著影响。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汪泓说,新产业与新赛道成为科技创新“核爆点”,“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了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形成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以金融科技创新为例。汪泓表示,一方面,由于地缘政治冲突的长期持续、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重塑导致运营成本上升,加上高通胀和高利率等情况的出现,使得世界经济充满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金融环境由宽松转向紧缩型,各国货币政策在积极及时调整,这也对世界经济和金融资产价格产生了重大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走势逐步趋向于分化。“面对这样的挑战,唯有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才能以‘金融活水’浇灌新质生产力,从而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汪泓说,要以高水平金融引领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要针对绿色金融进行制度创新和激励,还要提升数字金融创新与治理水平。
10月21~24日,被誉为金融界“奥运会”的SWIFT国际银行业运营大会(Sibos)2024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共同探讨主题为“未来金融,协同互联”的多项议题。易宝支付作为中国金融科技的代表性企业第三次受邀参会,展示了其智能、便捷和可信赖的交易服务解决方案,分享了众多成功案例。例如,易宝支付在其产品中融合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还优化了风险管理和合规监控能力。金融科技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要敢于拥抱新的技术和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汪泓认为,国际创新格局正在重塑,世界创新重心逐步向东转移。“根据构建的模型,我们对全球科技创新城市进行了评级和国际比较,评价得出全球综合排名和亚太地区综合排名结果。旧金山是全球最为顶尖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和上海在全球100个城市中科技创新综合得分排名中分别排在第五位和第七位。未来,中国将打造全球科创中心,跃上新台阶。”
汪泓认为,当前我国科技体制仍存在一些短板,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破除。“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优化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式和科技评价制度,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创新潜力。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尤为关键
如何形成新质生产力?汪泓认为,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改善营商环境、增加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教育质量;二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克服高端制造业的技术短板,增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深度融入绿色化,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打造高效生态产业集群,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高耗能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跃迁至价值链的高端水平;四是打造数字核心技术,推动数字技术与其他技术领域不断实现跨界协同,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五是释放人才活力,必须加快培养能够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让创新型人才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者、推动者。
其中,人才的培育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尤为关键。汪泓表示,作为一所国际顶尖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始终保持对科技创新领域的高度关注,深度探索科创之道,培育面向科创时代的管理人才和科创先锋,以管理赋能科创,让创新的成果不断涌现,进而转化为生产力。
据她介绍,中欧在学院五年发展战略规划中,确立了“2+4+X”跨学科研究高地,其中包括中国与世界、ESG、AI与企业管理和卓越服务四个研究领域,并建立了AI、大数据、5G等领域的国际化教研队伍,挖掘跨学科研究优势,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学术影响力和决策咨询价值的研究成果。“作为中国和欧洲乃至世界交流的平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始终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服务于全球经济的交流与融通,为高质量发展贡献中欧智库力量。”
“现在许多企业遇到的数字化转型瓶颈,主要不在硬件,而在于软实力,集中表现在领导力、人才、组织和文化变革。”汪泓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四大学科研究领域之一的“AI与企业管理”,正是从软实力方面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人才。
“人才队伍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资源。”汪泓说,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升,是伴随内涵提升和结构优化的渐变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正是人才队伍的量变过程催生了生产力的质变。
来源 | 《环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