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上午,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管教育课程部及中欧-普洛斯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主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福建校友会及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中欧管理论坛在厦门召开。论坛主题为“双循环时代下的供应链和服务创新”,近200位专家学者与企业管理人员参加了此次论坛。

本次论坛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双循环时代下,供应链面临哪些新的发展方向和能力要求,以及中国企业如何通过供应链与服务创新来跟上这些要求。众所周知,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加强设计/研发、品牌与服务能力来弥补产业短板,以及提升供应链更多环节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能力,从而在保障供应链稳定安全的同时,快速准确地满足国内与海外的消费需求。但具体如何实现这些?有哪些可行的转型升级路径和需要注意的要点?我们需要结合中欧教授的观点与企业家的实战经验,来给出初步的回答。

本次论坛也是中欧-普洛斯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首次在厦门举办线下活动。厦门作为全国唯一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之路无缝连接的城市,有望在未来中国供应链网络布局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日前,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8单位联合发文公布首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10个示范城市和94家示范企业,厦门市及4家厦门企业位列其中,体现了该城市在供应链创新方面的优势。我们也计划在未来走进更多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以及有供应链特色的其他城市,进行更多场次的供应链与服务创新知识传播。

供应链中心新闻稿图片2

图:致辞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龚蓉女士、应海珍女士和王志兵先生)

论坛开始环节,中欧深圳校区助理主任龚蓉女士、中欧福建校友会会长应海珍女士、厦门建发副总经理王志兵先生依次代表主办方和协办方进行致辞。龚蓉女士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欧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的课程体系。她表示中欧管理论坛作为中欧的老牌论坛之一,将在未来继续扮演好“把中欧名师请出校园、走进不同城市、与当地优秀企业交流”的角色,使教授和企业有机结合、知行合一,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应海珍女士着重介绍了中欧福建校友会的构成和主要活动。她表示厦门供应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欧培养的优秀人才,未来希望与更多中欧校友和厦门同行加强互动。王志兵先生则从行业视角表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整个供应链行业都需要团结合作、加深交流。建发股份也将在双循环时代为社会提供更多高效、便捷、安全的供应链服务。

赵先德教授:双循环格局下的供应链创新与发展


赵先德教授演讲

图:赵先德教授主题演讲

在“教授智慧”环节,中欧京东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席教授、中欧-普洛斯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主任赵先德教授进行了“双循环格局下的供应链创新与发展”主题演讲。赵教授首先以Zara为例,向听众演示了如何做好端到端的全球供应链管理,并对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供应链“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内涵进行了解读。

赵教授还回顾了供应链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用四个发展阶段进行了归纳。他认为在工业经济时代,供应链管理经历了从“被动和支持型”到“主动和细分型”的发展,从一个被动执行的角色成长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在数字经济时代,供应链管理进一步沿技术和组织两个维度演进,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技术维度的演进方向为“智慧和体验型供应链”,更侧重前端的用户体验;组织维度的演进方向为“供应链+生态圈”,更侧重后端的柔性供应。

面对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赵教授认为从供应链视角出发,供应链的部署是支持双循环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双循环战略下,首先要研究的是在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定制化的趋势下,如何充分利用国内的供应资源来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即“内循环”。“外循环”则包括两条脉络,即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好海外需求的变化,以及在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海外生产资源。赵教授强调,“双循环”是中国企业管理全球供应链的更高阶段:第一,深入了解国内国外不同客户的需求,当需求发生变化,有定制化要求的时候,要有能力比别人更快更准地洞察到这些需求。第二,要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设计、生产、渠道、物流、服务等资源,对于不同区位市场中的需求,最适合用哪些资源去满足,就去整合与优化相应的资源,最终实现通过全球供应链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来满足全球的需求,这是双循环真正应该实现的目标。

对于如何满足双循环对供应链的能力要求,赵教授也通过SheIn和多家中欧校友企业的案例讲解了供应链创新中的“PDA”—拉式、数字化和敏捷供应链。他认为数字化供应链在PDA框架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在供应端和需求端都充满变化的今天,端到端的数字化供应链可以说是实现拉式和敏捷供应链的重要基础。此外,赵教授也解读了供应链所驱动的一些商业模式创新趋势,包括用户直连制造(C2M)和供应链即服务(SCaaS)。

有关赵先德教授本次论坛演讲的更多观点,可点击此处阅读

企业风云:共话供应链的创新实践

在“企业风云—圆桌讨论”环节,陈嘉庚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何福龙先生(中欧EMBA2007级校友)、震坤行创始人兼CEO陈龙先生(中欧EMBA2020级校友、AMP课程校友、LCP课程校友)、广西金昌实业集团总裁刘志玉先生(中欧EMBA2015级校友)、阳光印网联合创始人及总裁李旸先生(中欧EMBA2016级校友)和厦门建发副总经理王志兵先生在赵先德教授的主持下,就双循环时代下如何做好供应链创新展开探讨。

集体照

图:圆桌讨论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陈龙先生、何福龙先生、赵先德教授、刘志玉先生、李旸先生和王志兵先生)

何福龙先生分享了自己从事国际贸易以及全球供应链管理多年以来的心得体会,特别是如何了解和适应不同区位的文化,与合作伙伴在价值观和文化上协同一致,从而做好跨区域乃至跨国家的并购。对于在座的年轻校友和企业家,何福龙先生也用“看得准、走得稳、挖得深”九个字作为他对中国企业如何做好全球供应链布局的建议。

陈龙先生分享了震坤行如何通过线上交易平台和线下服务中心的组合,以及背后的供应链网络来解决不同B端客户对工业品的间接采购需求。此外,陈龙先生也进一步介绍了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上述业务的促进作用,例如针对不同客户的智能化推荐、仓库和现场物料的智能化管理、以及交易流程中使用的数字化工具等。在双循环的背景下,陈龙先生也分享了震坤行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化思路,并对如何做好全球优质资源的整合与配置进行了展望。

刘志玉先生回顾了新冠疫情下水产品供应链遇到的挑战以及广西金昌实业集团的应对(如国内替代、多源采购等)。他认为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国企业的供应链布局除了成本质量上的考虑,也需要更重视提高供应链的韧性来应对风险。此外,刘志玉先生也分享了自己对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一些心得,以及区块链技术在水产品交易平台中的一些应用实践。

李旸先生首先分享了阳光印网在服务中国头部企业间接采购与交付方面的经验,以及如何才能做好B2B长尾供应链的管理。其中,通过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来优化采购/交付环节的流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双循环背景下,李旸先生也分享了在帮助国内上游中小型生产厂商出海服务国外客户方面的一些体会。他认为面对未来的经济形势,供应链服务类企业需要更好地赋能中小型企业,帮助其发挥好自身价值,利用好自身能力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王志兵先生分享了厦门建发如何做一个好的供应链资源的整合者,在物流、信息、金融、商品、市场资源等方面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供应链服务。对于双循环时代的供应链话题,王志兵先生指出厦门建发会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服务中国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是继续开展全国性的布局,另一方面也会深化“走出去”,通过境外子公司及办事处、海外仓、中欧班列等资源助力中国企业的海外布局和产业渗透。

晚宴

图:中欧管理论坛厦门站现场

最后,赵教授在总结中指出在双循环的战略下,我们要去整合全球的资源,满足全球不同细分市场定制化、差异化的需求。在做的过程中,一是要有商业模式合作机制的设计,二是在供应链不同的环节要有不同的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应用,只有把合作关系、不同组织的合作机制的问题解决,同时又有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我们才能在全球范围之内做好这样的整合和优化,我们在世界上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