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何以五十年?
今年,中国与欧盟迎来了建交五十周年。在半个世纪的风云激荡中,个体命运与时代的共振,如渺小的水滴在海浪的推动中上下沉浮,但每一滴又能折射出整片汪洋的深邃。我们通过四位中欧校友的故事,看微小个体如何在历史长路中闪耀出熠熠光辉,也看中欧交流的宏伟叙事如何由一串鲜活的名字书写而成……
“睁眼看世界”的摆渡人
1975年5月6日,决定“打开心扉交朋友”的中国,与渴望提高自身国际地位的欧共体(欧盟前身),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为冷战时期僵硬的国际格局注入了一股多极化的清流,成为国际关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0年初,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务院原有组成部门)在与欧共体进行合作洽谈时,提出了引进管理培训的思想。1983年,双方达成了共识,决定合作举办学制2~3年的MBA学制课程。1984年,中欧管理项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前身)MBA班第一届开班。中欧双方在管理教育领域的合作,由此拉开了序幕。而其中的很多学员,也成为了助力中欧交流的先行者。
龙南耀,是该项目的学员之一。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他深感管理知识的匮乏,而这个项目的国际化特色和全新的教育理念,让他如海绵般吸收全新的知识,也开始“睁眼看世界”。
他还记得,项目组织全班同学赴欧洲不同国家实习,而他和同学两人一组被派往德国汉莎航空汉堡大修基地实习三个月,这是他首次深入西方大型企业的“心脏”。在管理部办公室和各维修车间,他得以实地了解客机维修的运营管理体系;在汉莎法兰克福总部,现代化厂房中井然有序的流程管理制度,至今想来都令他震撼不已。

1992年和龙南耀(左一)和同班校友周大华(右一),在汉莎汉堡大修基地的相关部门经理办公室
这段独特的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促进中欧交流的种子。毕业后,龙南耀选择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始人之一的杨亨教授共同创业,建立英特华投资咨询公司,专注于中欧商贸合作和投资咨询业务。
彼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期,大量欧洲企业渴望进入中国市场,却苦于信息壁垒。英特华恰似一座横跨欧亚的桥梁,不仅将欧洲的工商资本和先进管理经验引入中国,也推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布局。英特华的主要客户都来自欧共体/欧盟国家,利用中欧双方在技术、市场资源上的差异,促成双向共赢。
龙南耀曾负责促成西班牙大型企业集团蒙德拉贡联合公司(MCC)旗下多家分公司陆续来华考察投资建厂项目,还主导了法国标致汽车在华合资企业东风标致的市场调研项目,为欧洲汽车品牌扎根中国市场提供了宝贵建议。
20多年来,龙南耀在英特华负责过的投资咨询项目多达七八十个,他的事业轨迹,与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紧密交织。从咨询公司合伙人到中欧交流的“摆渡人”,龙南耀的人生轨迹成为时代浪潮下联结中国与欧洲最生动的个体注脚之一。

2004年,西班牙巴斯克地区某餐馆,龙南耀和MCC国际部主任(右二)及他的团队成员一起聚餐
一起“缝出未来”
如果说,中欧合作的第一篇章,是欧洲向中国成功输出资本与技术,那第二篇章,则是随着中欧产业链的互补性不断强化,中国企业也开始向欧洲展开跨国并购,合作共赢的格局逐步形成,从单向输出转向“共生共创”。
在这其中,上工申贝集团是一个典型代表。
2004年,当张敏(EMBA 2013,DBA 2021)出任上工申贝董事长兼CEO时,公司正面临着外资品牌与民营企业双重竞争的压力。集团旗下的“蝴蝶”牌缝纫机虽有百年辉煌历史,却已百病缠身、积重难返。
面对困局,张敏将跨国并购视作破局关键。他将首个目标锁定为德国百年缝纫机制造商杜克普爱华(Dürkopp Adler)——尽管该公司当时亏损严重,但其核心技术“自动缝纫单元”和“中厚料缝纫机”正是上工申贝亟需的。明知并购风险极高,稍有不慎甚至可能拖垮两家企业,张敏仍然毅然决然地推进收购。成功整合后,杜克普爱华的技术迅速提升了上工申贝产品的竞争力,次年企业即实现扭亏为盈。

张敏(左边坐者)掌舵的上工集团与FAG公司
关于德国Dürkopp Adler公司股份转让签约仪式
首战告捷,张敏趁势开启了“连环并购”:先后收购德国百福工业(PFAFF Industrial)、KSL特种设备公司,并投资德国知名编织机生产商Stoll……德国媒体直呼他为“连环并购之父”。
这些百年企业拥有深厚的品牌积淀和扎实的研发实力,张敏并未简单将其吞并消化,而是强调“创新驱动”,一方面保留并发挥它们在技术上的优势,另一方面推动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发展。
在此背景下,中德合作从缝纫机领域延伸向更高端的制造业。上工申贝携手德国研发团队联合开发碳纤维复合材料缝纫设备,应用于飞机结构件制造,成功突破了技术上的难题,上工申贝也从一家传统缝制设备制造商转型为“制造+服务”双驱动的国际化企业。

上工申贝董事长兼总裁张敏(左五)访问SONOTRONIC(首诺超声)总部
云端亦有“丝路”
正是以上工申贝为代表的制造业战略转型,加快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了全球资源的协同。而在另一端,跨境电商成为近十年中国对外经济的新风口,同样紧扣时代脉搏,孕育着新一代的中欧交流故事。
2017年,姚嫣洒从中欧MBA课程毕业后,搭上了互联网浪潮的快车,加入了亚马逊海外购,亲身经历了跨境进口的黄金时代。在亚马逊,她主要负责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商品引入中国市场。当时,国内消费者对海外优质商品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2018年,当跨境进口政策趋紧,姚嫣洒顺势转战阿里巴巴旗下的全球速卖通平台,亲眼见证行业从“铺货出海”到“本地化深耕”的转型过程。
她在土耳其、法国搭建本地化团队,在西班牙、葡萄牙从零开始构建电商平台。也正是在这一阶段,中国供应链凭借极致的性价比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而欧盟VAT新政(提高纳税门槛)的实施,则倒逼跨境卖家走向合规经营。

姚嫣洒(左二)在阿里速卖通
2023年,姚嫣洒加入得物,负责俄罗斯及欧洲新市场的拓展。她洞察到,中国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与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相互赋能,使国际商品借助中国市场的优势反向输出到海外成为可能;同时,中国电商在流量运营、用户增长等技术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基于这些深刻的市场洞见,姚嫣洒加入了欧洲本地电商巨头Zalando。她的人生角色也由原先单纯地“卖中国货”,升级为向海外“输出中国模式与技术能力”。
当她站在欧洲市场回望中国时发现:中国成熟的内容电商模式在市场浪潮中创新探索出的先进经验,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加之数量庞大的工程师人才储备,正成为欧美前瞻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南针”,吸引它们主动汲取中国智慧,加快自身变革进程。

中欧MBA2017毕业典礼上,姚嫣洒自拍一张留下珍贵的纪念
难舍的“第二故乡”
当中国与欧洲在多极世界中主动汇流,个人的求知、企业的合作,让大国关系不只是宏大叙事,而是在往来之间充满了人心的温度。
Stan Zurkiewicz(Global EMBA 2009),这位波兰青年,2002年便来华发展,追寻自己的武术梦。从在少林寺习武到做兼职教师,再到开启了自己的商业生涯,他在中国度过了奇幻而美妙的旅程。他在这里结婚生子,度过了大部分职场时光。于他而言,中国早已成为了“第二故乡”。
2021年,他带着不舍,告别了工作生活近二十年的中国,回到欧洲出任总部位于德国斯图加特的德凯集团(DEKRA)首席运营官。2022年4月,他进一步被任命为德凯集团全球CEO,从带领几十人的团队一路成长为执掌世界第四大TIC巨头的当家人。

Stan是德凯集团有史以来首位非德籍董事会成员兼CEO
凭借长年扎根亚洲市场所形成的全球化视野,他努力推动这家老牌企业从“国际化”走向“全球化”,大刀阔斧地扩展其在亚洲、美洲的新版图。
中国TIC市场占据全球业务量的25%~30%,这对于任何一个志向高远的企业而言,都是值得持续深耕的广阔天地。在Stan看来,中国市场对德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出任CEO后,Stan大刀阔斧地加强了集团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在他眼中,中国市场不仅以其庞大的体量举足轻重,更因为在诸多前沿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而成为未来全球发展的关键引擎之一。
在德凯制定的2025战略中所强调的五大重点领域里,中国在许多方面已位居全球前列——无论是可持续领域的太阳能制造能力,还是未来出行领域中新兴造车势力——中国所代表的机遇,是德凯决不能错过的。
2024年,阔别三年重回中国“故里”,他依然深感“有回家的感觉”。在与中欧Global EMBA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职业心得时,他表示,在中国的职场工作经验让自己受益匪浅,并鼓励大家成为勇往直前、富有远见的全球领导者。

Stan在中欧校庆30周年之际回到母校参观办学成果展,在Global EMBA展板前留影
走过半个世纪的长路,中欧关系早已从一纸公报成长为纵横交错的合作网络。而它最坚实的经纬,并非只在政府公报或宏观数据里,而是在无数个就像龙南耀的一次跨国考察、张敏的一场跨国并购、姚嫣洒的一番市场拓荒,和Stan的一段“第二故乡”缘分之中。
未来五十年,我们仍将面对地缘变局、技术迭代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看似浩瀚、纷繁而复杂,但若把目光放至细微处,就会发现,答案往往潜藏在这些普通却动人的故事里:是每一位校友将友爱与好奇心投向对方的土地,是每一次跨地域、跨文化的合作点亮新的机遇,是每一颗敞开怀抱向对方走去的心把距离拉近、让梦想成真。只要这样的故事在两个文明间持续发生,中欧携手的下一个五十年,便已在温暖而坚定的脚步声中悄然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