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亿研发投入200余项知识产权,他要做汽车车身装备细分领域全球第一
* 文章于2019年首发于“中欧创业营”微信公众号
黑框眼镜,印有“MINO(明珞)”字样的简单POLO衫,这是中欧创业营第六期校友、明珞汽车装备创始人姚维兵在出席创业营八期开学典礼时的装束。虽然看上去很低调,但“实力却不允许”。
明珞创办于2008年,在不到十年时间里做到了细分领域的多个全国第一,是某北美知名电动车品牌在国内唯一的车身线体集成供应商,得到国内外超过15家汽车厂商的认可。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姚维兵在技术上的大力投入。近三年,明珞的研发投入高达1.3亿元,现有自主知识产权200余项。
2019年9月19日,在中欧创业营第八期开学典礼的主题演讲中,姚维兵的一句话引起了全场创业者的共鸣:“企业赚钱跟个人赚钱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个人赚钱可以根据自己心情去消费,但是企业赚钱要放在产品成本、获客成本等方方面面去计较。企业想要挣钱,一定要用又快又好又有价值的东西,永远是效率和价值至上。”在“价值至上”的理念下,姚维兵坚持把企业的钱用在了刀刃上,多年来,一直深耕产业,下大气力搞技术、大量投入搞研发。
1/ 搞技术,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毕业于吉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姚维兵大学所学其实更偏向传统机械,与明珞主打的自动化控制并不怎么相关。2002年毕业后,他先是在广汽本田工作了5年,也正是此期间,他看到了国内汽车自动化装配的新兴市场。当时,广本所使用的总拼系统均为进口,由于国内这一领域的市场处于接近空白的萌芽期,产品价格高达今天的10倍。
抓住商机,姚维兵离开广本,带着几个人的小团队另起炉灶做起装备产品设计,从60元/小时、500元/单的小单做起,一步一步发展,直到2009年,收获了创业的第一桶金。而令人惊讶的是,虽然这桶金不过20万,他却拿出大部分送员工去北京,学最前沿的数字工厂模拟仿真技术。
彼时这一技术在全中国只有20余人掌握,仅一套操作软件就要价100多万。在同期国内工厂多应用传统实地测试的衬托下,姚维兵此举无疑十分超前,很多业内人士笑他“还不会走,就要跑”。而在姚维兵看来,这笔投入不能更值,以往人工调试一台机器大约需100+个小时,应用仿真技术后,时间缩短为原来的1/3。
在研发方面,姚维兵始终坚持“永远比别人多看3-5年”。追求技术,只有更舍得,没有最舍得。
2/ 不俱难,终迎柳暗花明又一村
创业之初,姚维兵自己拿了4万,加上与弟弟妹妹借的,东拼西凑才攒够了15万注册资金。尽管初期有些磕磕绊绊,但好在领域切得很对,公司稳步发展,一年后员工就从不到10人发展壮大到60人。也就是在这时候,姚维兵遭遇了事业上最黑暗的“滑铁卢”。
2009年,公司原认为最可靠的一个国外合伙公司,因海外业务亏损濒临倒闭,给明珞的一千九百多万应付货款迟迟发不出来,令姚维兵陷入现金流断裂的险境。团队不得不从原本的厂房搬出来另寻工作场地,员工工资发不出来,更不要说接新单、扩大生产。
为了度过难关,姚维兵四处借钱,甚至用自家房子抵押,借钱解燃眉之急。在咬牙挺过几个月的至暗时刻后,到底因为技术实力和服务质量过硬,公司最终度过了这次严重危机。
2010年底,姚维兵收到1800万的融资,这是明珞的第一笔融资,除了给公司添加生产设备,姚维兵依然砸下大部分钱到总拼系统的研发工作中,并建起了国内第一个激光焊接研究应用中心,大跨步向数字化转型迈进。
3/ 拼一流,中国制造的应有之义
在姚维兵的坚持下,明珞最近3年的研发投入超过1.3亿,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500余项。长期积累也逐渐使公司迎来收获期。2016年,某北美知名电动车品牌在全球范围采购车型量产生产线,要求工厂掌握当时最先进的激光焊接技术,同时,因其内部零件设计延期所致,给供应商留下的产品交付期仅5个月,让全球不少知名厂商望而却步。
即便在这一背景下,姚维兵还是果断接下了这一块“烫手山芋”。2016年10月,样片自美国寄到国内,公司团队加班加点,3周后交付测试结果,1个月后完成激光生产线装配,3个月后实现产品验收,5个月后如期交付。自此,明珞装备成为该品牌在中国唯一的线体供应商。
经过了高技术要求+超短交期的这一役,让中国质量与中国速度在全球汽车行业进一步打响口碑,而姚维兵的“野心”也远未止步。在汽车总拼系统领域,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的非标准化产品的价格是标准产品的很多倍,姚维兵则希望用“标准化平台”革新整个“非标准化”行业。
图:机器人滚边系统。
姚维兵用了三年时间,带领团队进行模型参数化研发与软件开发,搭建6个典型模型,进行一万多种模型结构测试。2018年5月,公司上线全球首个非标准智能设备自动化设计平台,使用这一平台,正常3D结构设计需1个半月时间完成的项目,明珞只需1周。
姚维兵谈起公司的非标自动化设计项目很自豪,“一个从生产一线工人选拔上来的,没有任何设计经验、不会CAD软件的员工,只要经过1个月培训,生产效率就可以达到50个5年工作经验的本科优秀工程师的总和。”简言之,设计效率可提高50倍以上。
除了“硬”实力,软件开发、服务平台建立以及产业集群的整合,明珞走出了一条从传统汽车制造装备向智能制造方案供应商的华丽转身。
“在迈向工业4.0的进程中,作为装备集成商的我们正主动向智能制造服务商转型,为离散制造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生产解决方案,助力行业整体转型升级。”早在2015年开始投入研发的MISP明珞工业物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现在能够覆盖产线全生命周期,为产线、设备、元器件等提供智能评估与大数据服务。结合智造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双生态双平台对抗行业整体转型背景下的瓶颈:以打造智能制造标准化的解决方案为基础,在离散制造生态中完成资源整合,提供更加符合产业特性需求的金融服务。
4/ 重管理,经营之道学无止境
在姚维兵看来,“做一个好的决策不难,要每一个决策都是好的才难”,要从一个技术员转型为好的管理者,不断的学习必不可少。他把稻盛和夫、马云等优秀企业家引为学习榜样,并总结了自己的“不断经营之道”:不断在公司业务的发展中寻找适合公司发展的路径,不断构建企业的竞争力和壁垒,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转型。
图:中欧创业营第六期课堂照片。
2014年和2018年,姚维兵两度来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学习,用更专业更系统的管理理论和商业案例“武装头脑”。今天的明珞,比任何时候都更坚定地走向智能化高精尖企业的转型之路。
全球3000亿元规模的细分市场下,对姚维兵和公司现有的体量来说,意味着公司仍有很大上升空间,他的思路则依然明确——“明珞不会做智能制造之外的事情,只聚焦在汽车车身制造的主业上,”姚维兵说,“我的目标是做汽车车身装备细分领域的全球第一,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车身焊接工装设备公司。”
文章来源:中欧创业营(ID: CEIBS_CE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