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EMBA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他是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出身农家、资质平庸的他,在其一生中却做了两件大事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这些年,他也成了所谓成功学的一个代表。

曾国藩的故事依旧贴合今天的语境。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张宏杰老师做客中欧EMBA人文艺术讲座,带来他对曾国藩从出场平平到人生翻盘,背后的做人与成事之道的解读。

中欧EMBA

张宏杰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邀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

01/ 半世文人半世武将

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7岁中进士,36岁做到礼部侍郎。

曾国藩的前半生是文人,担任文官职位。41岁时,他由文转武,在老家湖南湘乡创建了湘军,用13年时间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因为这份功绩,他被朝廷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文官中因军功封侯的第一人。

晚年,曾国藩主持并推动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改革开放,首次全面向西方学习。当国人还在认为天朝尽善尽美之时,曾国藩却深刻地意识到,如果不向西方学习,中国可能会被开除球籍。

曾国藩做这两件事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中欧EMBA


02/ 曾国藩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

曾国藩天资笨拙,家世平平,但通过自身努力,最终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达到了古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这要归因于三个关键因素。

其一,「尚拙」,「尚拙」是其独特的人生哲学。他曾言:「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即当笨到极致时,反而胜过任何技巧。

其二,自我完善。他通过自我完善修正了自己性格中的短板,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把自己塑造成人才。

其三,善于用人。他能够「集众人之长,补一己之短」「合众人之私,成一已之功」,以一介「笨人」的资质,把当时天下最杰出的人才聚拢到门下。

曾国藩在今天被很多人打造为成功学的代表,但他的一生本质上是反成功学的。我们这个时代,大家抓住各种机会跑步前进,追求用最小的付出来博取最大的收获,讲究「四两拨千斤」,追求迅速成功、迅速扩张。但曾国藩是反对这种思路的。

他的人生哲学是「尚拙」,「尚拙」就是做笨人,做笨事,不做巧事,不做快事,笨到极致,反而胜过任何技巧。所以他的人生哲学与当下时代的想法恰恰相反。

这样的人生哲学是从哪里来的呢?曾国藩考了7回才考上秀才,但是考举人一次就考上了,又过了4年,27岁时一举考中进士。明清两朝中进士的平均年龄是35岁。他总结可能就是因为比别人笨,所以才有了聪明人所不能相比的长处,就是笨鸟先飞。笨人从小就不停地遭遇挫折,抗打击能力比较强。他的一生体现了四个字:屡败屡战,或者是愈挫愈奋。

笨人做事,前半程会很慢,因为这是打基础的阶段,不急功近利,但是后半程会越来越顺利。而聪明人在前半程钻的空子,需要在后半程去弥补。哪怕是在当今社会,如果过于急功近利,事业肯定不会长久。

一些企业迅速地成功,迅速地扩张,但是基础不牢,一旦大环境不好,潮水退去,反倒最先倒下。

中欧EMBA


03/ 曾国藩管理智慧中的创新精神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曾说:「曾国藩的厉害在于他能够凝聚团队,执行中又没有书生气,而是务实地操作。他能洞察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把握把事情做成功的方法。另外,我也佩服他对世界创新潮流有很好的把握,感叹他超前的远见。他是一个非常有创新意识的人。」

曾国藩的创新精神,体现在用人、做事以及组织方面,创建湘军的过程是其创新精神的例证。

清朝有100多万正规编制的绿营兵,但为什么不能打胜仗呢?曾国藩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有两个致命的制度缺陷:一是激励机制的失败,二是组织上血脉不贯通。

  • 激励机制的失败

清朝军人的工资标准是开国时制定的,到清朝后期,物价上涨了3倍,工资不够用了。
曾国藩是文官,创建湘军时,没有太多的军事知识储备,为此,他采用逆向思维法,从别人的失败案例中学习,研究明白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再反向操作,可能就成功了。

曾国藩针对绿营正规军入不敷出的工资现状推出「厚饷原则」。湘军士兵的收入是正规军的3-4倍,军官收入是正规军的5-6倍,这样一来,「募千人,则万人应之;募万人,则数万人应之」,因而湘军的兵源非常好。

曾国藩事后回忆,创建湘军的过程中,筹集军饷耗费了他90%的心力,一家一家地劝捐,这是最困难的事。但是不管怎么难,他咬定高工资这个标准毫不动摇,这是湘军用人的制度基础。曾国藩虽然是一个读书人,但是做事没有书生气。他要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把军饷给够。

  • 组织上血脉不贯通

绿营军在打仗时,各部「胜则相忌,败不相救」。获胜了,别的部队嫉妒你;失败了,别的部队不救你。「则东抽一百,西拨五十。或此兵而管以彼弁,或楚弁以辖黔镇」,军官、士兵都是各地调派临时组合的,上下级之间,各个部门之间说话方言都听不懂,导致「卒与卒不习,将与将不和」。

为什么清朝打仗总是要临时组合呢?这是清朝皇帝有意为之的,因为他考虑的是自己的政治安全。要安全,就要牺牲效率。如果让一个军官10年、20年带领几十万军队,这支军队就跟军官个人产生了效忠关系,有可能会变成军阀,威胁皇帝的安全。

曾国藩搞了一个组织原则创新,叫做「任人唯亲」。他找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学生、自己的亲兄弟给自己做将领,这些将领再找自己的兄弟、自己的朋友给自己做营官,营官回老家找同村人给自己做士兵,这样从上到下都特别熟悉。

曾国藩就用亲缘、乡缘、地缘、学缘,把这支军队团结在一起,「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今天华为经常引用后面这两句话「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中欧EMBA

张宏杰做客中欧EMBA人文艺术讲座

04/ 湘军的战略选择

湘军打仗成功原则就是六个字 「结硬寨、打呆仗」。曾国藩总结道:「十馀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

结硬寨就是指「半日行军,半日扎营」,整个下午都用于安营扎寨,扎起一座坚固的营垒,防止太平军晚上偷营。《孙子兵法》强调:「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曾国藩认为:「守城者为主,攻城者为客。」

曾国藩主张以主待客,后发制人,因为湘军数量相对太平军一直非常少。打仗和经商不一样,经商可能允许失败一两次,但是打仗只要犯一个重大错误,就得付出生命代价。因而,打仗中最重要的事是把控风险,在各个环节把风险降到最低,永远瞄准最核心、最长远的目标去谋篇布局。曾国藩的大局观非常好,他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小小得失,这是他结硬寨的理由。

这种做笨事的方式,可能很多人不欣赏,关键看是以怎样的时间长度来衡量。做一件很具体、很小的事,可能不见得以「做笨事」的方式来做,但若以一生来衡量我们的事业,思维方式就不一样了。

比如做官,如果以一生来衡量成败,从青年时代就要注意把控风险,这一辈子才可能走得比较稳健。在其他领域创业也是这样,如果短期内不注意把控风险,只追求高效率,我们有可能因为迅速成功而埋下很大的隐患。

曾国藩这一生相信因果定律,从不抱侥幸心理,他认为钻的所有空子,前期欠缺的所有东西,往后一定会找补回来,所以他坚持稳扎稳打,永远瞄准核心目标去谋篇布局。

 

/ 延伸阅读 /

外企高管跳槽民企的生存指南

为什么托孤契约是人间最难?

龚焱:吴三桂的六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