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人转向了国产车?

2023年上海车展之后,一则网络热帖(by 赵富琚)对车展的观察,扎心反映了当下汽车市场的江湖生态:
-
电车大势所趋,油车江湖陌路
-
现场很多老外在国产车展位看车,眼神里透着焦虑
-
不少品牌已消失,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楼塌了
-
国产品牌的内卷已经到了只要你敢想,它就敢做的地步
-
这个世界已经变了,新的规则,新的玩法
所谓汽车新时代,新在哪里?究竟是什么变了?为什么合资品牌不能像过去那样统治整个市场了?更多的消费者开始转向国产车了?

蔡文利 中欧EMBA2022
上海宏景智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1/ 新四化和新时代
按时间线来看,在过去很长时间,汽车工业都属于比拼机械的时代,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性能都是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出现了太多伟大的机械设计和发明。在那个时代,中国汽车工业是后来者和追赶者。
机械时代的汽车工业有既定规则和行业标准,有成熟供应链体系,生态是相对稳定和封闭的。追赶者想要超越时,在技术体系和行业标准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本世纪初,特斯拉的入局引发了汽车工业的大变局。特斯拉没有从传统燃油汽车切入,而是带着科技光环直接进入了电动汽车领域,带动造车新势力以及影响传统车企,一起推动了电动化的大潮,逐步改变了整个汽车工业的格局。以至于欧盟全面禁售燃油汽车、全球和国内一些车企宣布停售燃油车计划的声音也时有耳闻。
实际上伴随着电动化,近年来汽车工业还在朝着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方向发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就是汽车工业当前的「新四化」。

「新四化」中,电动化出现和发展得最早。电动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汽车行业的门槛,在一些性能(如加速性能)上也更容易超越传统汽车。尤其在中国,加上政策倾斜,电动化走得更快一些。
再看智能化,汽车领域的智能化是人工智能(AI)应用的一个重要分支。自AI诞生以来,产业界一直在寻求AI的落地场景。AI被广泛关注到,是在Alpha Go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对弈,一举突破了人们对AI能力的认知。
此后,AI在识别领域大面积落地,先是车牌号码识别,再是人脸识别,这些识别技术很快就趋于成熟,等到这两个市场迅速达到饱和之后,AI希望寻求更大的产业落地场景。
于是,作为现代工业支柱之一的汽车工业的智能化大潮也到来了。汽车的智能化有两个主要方向,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其中自动驾驶,更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巨大的商业空间,成为资本和产业追逐的热点,自2016年以来,自动驾驶就持续成为风口。
学术上,将自动驾驶分为L1-L5五个等级。L5是完全自动驾驶,不需要驾驶员介入操控,现在暂时不去谈论L5,因为技术上还做不到。L3之下属于智能辅助驾驶,通常驾驶员负主责,辅助驾驶只是提升安全性。L4是有条件限制的自动驾驶,比如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干线物流、矿山和港口的一些自动化运营等,这些是不同的L4应用场景。
自动驾驶所涉及的技术非常多,衍生出来许多不同的技术路线,包括「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的路线之争。其实智能化的基础一定是单车智能。在单车智能基础上,如果路也变成智慧的路,可以改善智能驾驶的适配性,体验会更好。
而要实现车路协同,就需要让车和路互联,也就是当前汽车的网联化。网联化(V2X)通常还包含V2V(车-车)、V2I(车-基础设施)、V2P(车-行人)等。
「新四化」的最后一项是共享化。当Uber推出共享汽车时,车企还是有些焦虑的,本来车企占据供应链的最顶端,但如果共享汽车大规模取代私家车的话,出行公司就将处在最顶端。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车企后来都建立了自己的出行公司。
这些就是新的变化、新的方向、新的技术,带给我们新的挑战,也带给我们新的机遇,这是汽车行业的新时代。
2/ 软件定义汽车,究竟定义了什么?
在汽车工业的机械时代,虽然车内也带有电控系统和软件功能,但决定汽车性能的还是关键部件的机械性能。到了电动汽车时代,取代发动机和变速箱作为核心部件的是电池、电驱和电控。
智能化到来以后,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其机械属性依然重要;而「三电」作为核心部件,出色的性能同样不可或缺;但不得不说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价值在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把汽车看作是电子产品,交通属性和硬件配置成了基础性能,而智能化的功能和体验则成为消费者购买车辆的优先考量因素。
关于软件定义汽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软件不再只是实现硬件功能的载体,软件本身就是用户所需要的,是功能实现的主体。这些软件功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对汽车的体验。
因此我认为,软件定义汽车,本质上定义的是体验,体验已成为汽车产品力很重要的抓手。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智能和体验的时代。
造车新势力在产品定义和思考用户体验方面有一定优势,由此来创造独有的产品力优势。智能化是软件定义汽车的主战场,做体验更好的功能时,通常也离不开网联功能的支撑。网联功能更像是一个基础设施,而真正让客户有体验差异的往往是智能化。
软件定义汽车时代还有一个重要特点。以往汽车出厂之后其功能和体验是固定的,而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汽车出厂只是其功能和体验的一个起点,车厂可以持续推出软件的迭代升级,实现功能和体验的生长。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在「机械时代」,德国车和日本车的体验最优,品牌和产品质量大幅领先。到了「电子时代」,汽车开始从机械往电子转,给了中国车企弯道追赶的机会。
再进入智能和体验时代,欧洲和日本公司都各有领先之处,但是智能化和体验需要应用场景,谁有规模和场景,谁的试错机会就越多,迭代速度也更快,就会取得一定的领先。中美在这些方面各有优势,在智能和体验时代,中国企业有更大的机会。
不过有一点要强调,在智能和体验时代,不是说传统的机械和电子不重要了,这些部件同样重要。机械和电子性能是基础。在这些基础性能都做好的前提下,智能化和体验感给了车厂新的抓手和突破点,来提升整体车辆的产品力和竞争力。
这一点,从自主品牌销量的崛起可以得到佐证。自主品牌在基础的机械、电子,以及外观设计方面做得越来越好。而在智能化方面,尤其愿意投入智能座舱配置,体验感更好,自然也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3/ 新老车企的卷与焦虑
在这个时代,面对新的市场、新的技术和新的格局,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所面临的挑战是不同的。传统车企的挑战是理念和速度,造车新势力的挑战是成本和规模。
在造车理念上,传统车企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跟上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它们的迭代速度与国内造车新势力相比要慢一些。后者虽然起步晚,但胜在迭代快。
造车新势力最大的问题是成本控制,单车成本居高不下。汽车行业是规模竞争,规模上不去,成本就下不来。
再看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产业链非常庞大,供应商门类尤其多,有很多供应商原来就做发动机的某个部件,或者做燃油车的某个部件。在电动化或者智能化的大潮里,其业务难免受到冲击。所以原来做传统燃油车零部件的企业,转型就成了它们战略的重中之重。
我们看到不少国际零部件企业,有的在积极布局和开拓新能源业务,有的则通过收购、兼并或重组方式,进行业务调整。新的时代也同样给了国内零部件企业发展的机会。相对发展较早的电动化领域,走出来的优秀国内企业不在少数,如宁德时代、汇川电机、威迈斯等。
在新的时代,不论是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公司,整个供应链的格局都在变化。在快速变化中,原有的巨头们可能由于方向调整略慢,给了新进入者一些机会。
但这些传统巨头很多都是跨越数个周期的百年企业,相信它们调整战略的能力必然是有值得尊敬的地方。传统车企和新势力,终究还是看谁更能适应市场环境,谁开发的产品对消费者更具价值。相信传统巨头依旧会是市场的重要力量,也希望新兴企业能够成长为新的巨头。
4/ 「软件定义汽车」时代,需要怎样的组织?
面对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新形势下是否需要新的组织?需要怎样的组织?团队怎么搭建?工作流程怎么转变?答案是肯定的,新环境需要新战略,而新战略必然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组织。
更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更高效敏捷的组织。具体团队的搭建和工作流程的设置,则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

传统车企的资源和资金相对充足,但能否快速感知市场变化,理解市场需求,开发出适应新时代的产品,打造一个适应新环境的组织是非常关键的。
车企中,有的企业选择成立新公司,比如广汽的埃安、吉利的极氪都是较为成功的案例。当然也有企业选择在现有公司内部进行组织调整。
对于造车新势力或者近几年创立的创业公司,企业本身就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成立的,组织通常更灵活,更能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不过新的企业有新的课题。
在最近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分享的主题不是产品定义,而是「组织能力的挑战」。新的企业通常会从五湖四海网罗人才,而不同背景的人才通常都有自己既有的流程和理念。怎样能把来自互联网公司、来自汽车行业,以及来自其他行业的不同员工组织起来,形成一套统一的理念、一套标准化的流程,降低沟通成本,这是新的企业组织建设的核心。
5/ 新的供应链模式
最后谈谈供应链模式,在新的时代,整个汽车供应链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的汽车供应链是金字塔模式,整车制造商(OEM)在塔尖,一级供应商(Tier 1)向整车制造商供货,下面还有二级供应商(Tier 2),如芯片和一些软件算法模块。
而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新时代,核心芯片和关键软件算法的重用性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车企会介入核心芯片的选型,更有一些车企会自研核心芯片。
关键软件算法也类似,有的车企自研,有的车企会指定软件合作方。因此就出现了车企、一级供应商、芯片供应商、软件算法供应商共同合作开发的模式,也就是大家所说的「链式/圆桌」合作模式,共同组成一个生态。
不管是原来金字塔式,还是新的圆桌式合作模式,我认为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大家需要用更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在新的合作模式中,软件和硬件可能会由不同的合作方完成,在合作层面是软硬分离;但在产品端,软件和硬件又是紧耦合、缺一不可,需要合作方深度开放、紧密协同,才能打造出高品质的软硬一体产品。
最后总结一下,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需要适应新的规则、新的玩法,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打磨好产品,做好服务,抓住新时代下的机遇。
播客上新
欢迎扫码收听
▼

/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