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啸虎称不投资60后,创投圈的「年龄鄙视链」有理吗?
20日,联友电讯董事长、60后创业者王学宗在朋友圈爆出,明星投资人朱啸虎歧视60、70后创业者。
王学宗称,朱啸虎在饭局中突然打断他的项目介绍,鄙视地说:「我不投资60后,我投资80后和90后。」然后,满桌子80后创始人都放肆大笑,只有70后没笑。
而创投圈「年龄鄙视链」的另一面是:2014年,曾放言要拿出一亿元利润分给员工的90后CEO余佳文,在央视节目中反悔,说「认怂,做不到」,在场的70后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当即发飙,言其「虚伪」且「失信是一件大事」。
再有,挖掘90后王凯歆做「神奇百货」的天使投资人朱波,后来反思这桩投资闹剧时说:「对90后而言,投后管理其实很重要,他们虽有一腔热血,但缺乏经验。」
年龄是问题吗?8位中欧EMBA校友分享了看法。
刘捷 中欧EMBA2015
仁智股份副总裁
看你是想红一阵子,还是至少十年以上长青
狭义地以年龄划分人群我觉得有点偏颇了,我认识不少60、70的心态都很年轻,对新生事物毫不抵触、还有更深更全的认知。要说胆量和冲劲,可能是年轻人有优势,不过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无知者无畏」,都大有人在。
看你是想红一阵子,还是至少十年以上长青。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建设、团队领导力、包括模式复制的流程化和标准化、考核激励,都是专业活儿,也都需要沉淀和积累才能达到高水平。立足长远的企业都需要在这些基础建设上下工夫,只求红一阵子的企业多半用不上。
宋梅 中欧EMBA2011
石投金融创始人、董事长
及时雨小贷创始人、董事长
「初生牛犊不怕虎」放在金融业是绝对的贬义词
金融业经营的是风险,没有十年以上的积淀,想做大做规模就是找死,钱砸的越多越死得快。
要积淀的都是基础常识,如金融政策、业务产品、风险控制、团队,更重要的是经验和曾经付出的学费。我们经历了几波金融波动(中国没有发生过真正的金融危机),看到了企业生生死死,所以知敬畏。敬畏风险才能走得远走得稳,「初生牛犊不怕虎」放在金融业是绝对的贬义词。
2015年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时,我们在做A轮。那时候我见了很多知名投资机构大佬,令我吃惊的是大部分人没问我怎么做风险控制,怎么一步一步做大,而是问注册客户数?活跃用户?几年做到100亿?简直没法和这些大佬对话。我突然觉得我错了,市场上所谓专业认识其实是很少的,大量的VC从业人其实并没有从事过金融业。我认为简单的道理,现实是他们压根无法理解,发自内心的无法理解。
杜旭涛 中欧EMBA2016
不要成为自己年轻时也曾经讨厌过的那类人
80年代初的已经快四十了,90年代初的也快三十了,我们三十岁的时候在干什么?不也是意气风发最有活力的时候吗?不要再认为80、90后还是小年轻、没经验……他们成长在一个变革的年代,也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在同等的时间接受的信息更多,也成熟得会更早,环境的熏陶会让他们对新事物更加敏感,更关键的是愿意拥抱变化,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可能。
这个事件固然有人很极端,但也侧面反映了60、70后的一丝焦虑。经验是可以积累的,但如果我们固守已有的经验,对新事物、年轻人不积极主动地接触、了解和拥抱的话,有没有会被时代边缘化的可能?只担心自己不要成为我们年轻时也曾经讨厌过的那类人……
赵雨润 中欧EMBA2007
合领科技创始人
靓丽的90后身后,必须有一批苦苦打拼的70、80后
为何只跪舔年轻人,不投老人家?我个人观点,其实,任何创业公司都是一个「梯队组合」。60后做管理,70后做产品,80后搞社群,90后搞营销,这是最好的组合。管理,是细节,是人心,是人性;产品,是认知,是技术,是迭代;社群,是陪伴,是组织,是热情;营销,是脑洞,是颜值,是网感。马佳佳、神奇少女的案例就表明着,再靓丽的90后身后,必须要有一批为你苦苦打拼的70后、80后的屌丝。女神没有屌丝,光有投资干爹,必然失败!
苏仁宏 中欧EMBA2014
湖杉资本创始合伙人、CEO
知名硬件科技投资人
我们投资了猫王收音机,创始人曾德钧是50后了
我自己没那么敏感,我们投资硬件领域,科技的东西要有一定的产业链上下游积累,才能洞悉产业发展趋势,把握发展机会,玩转产业链。80、90后,尤其90后就太年轻了。像在半导体行业创业的人,以博士为多,博士毕业都30岁了,还需要10年以上的产业积累。在科技硬件消费升级背景下,我们还投资了猫王收音机,其创始人曾德钧是50后了,那是智能硬件领域表现不错的项目。
57岁的曾德钧并没有对新事物不敏感。他懂得借「红包杠杆」去撬动KOL;有经验,能总结打造一流产品的方法论;也能沉下来,守住匠心。在类似的领域,创业者要有10年以上的产业积累才做得好,不然会看不透行业。
季飞 中欧EMBA2011
江苏好买家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没有一个成功要素和年龄必然正相关
投资永远是看趋势、投未来,所以投资更年轻的创业者,投资更加活跃的年轻人市场,从理论上来说可能更值得被期待,因为投资就等于「讲故事、看未来」。但这也仅仅只能说明年轻的创业者更加值得被期待,却无法反证60、70后创业不值得被投资!
从两个维度来讨论这个议题:一是时间维度。投资有期限,一般5-7年时间为节点,既然投资有时间限制,必然是一个相对短期的逐利行为,那么投资80、90后和投资60、70后没有本质区别。创业者无论其年龄,所有的成功从战略上来说都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从战术上是人财物,顺序和要素也是缺一不可,没有一个要素和年龄必然正相关。
二是空间纬度。全球的经济总量,其中互联网和新兴科技行业的GMV总量加起来还不到全球经济总量的30%。全球最大的几个产业依次是金融、地产、汽车、基础资源行业,包括基础信息通信行业。排名靠前的这些行业无一不需要在经验、技术、以及相关行业资源上具备15-20 年左右的基础积累,才足以成长为一个靠谱的创业者,只能是70后甚至60后的创业者。更不要谈B2B行业的创业者,没有15-20年左右的行业经验积累,几乎很难创业成功。
创业成功无关乎年龄。投资者逐利,逐短期利益都无可厚非,也属常识。
杨蕾 中欧EMBA2014
资深电视传媒人、主持人
投资人遍地,拿什么去鄙视人到中年还在努力的创业者?
从多数上我也看好90后,知识结构较均衡,成长时接轨国际化,有思维活力,有「饥渴」的心态,对外界接纳能力强,最重要是年轻精力好,可以熬夜可以拼……但,这只是每一代年轻人的特征。一代一代的聪明人都是在30左右脱颖而出淘汰另一部分人的。而人到中年以后,更多会去做投资,因为他的判断能力、思维能力更强,冲劲不那么强了。中年还在创业的人,要么是连续创业者,要么性格就是韧劲型,他们虽然基数少了,但经验和智慧会带来更高的成功概率。
不管什么年龄段的创业者,都要有创业者的性格,包括不服输、不断去攀登高峰。所以拿年龄一刀切是最愚蠢的,成大事者,手里得有资源,也必须得有些年龄;有些创投的范围是某些年轻人适用的类型更多,但绝不代表所有业态。投资人遍地,除了有钱(大部分还是替人管理的)还有什么?自己又创造过什么?拿什么去鄙视那些创造者努力者?尤其是人到中年还在努力的创业者?
冒高峰 中欧EMBA2011
上海彩亿科技董事长
To B的创业项目,什么思维都不管用,就两件事
首先,用年龄标签化一个群体,本身是粗暴幼稚的划分,如果一定按照这样的划分标准来看问题,我们抛开每个个体的不同,那么最重要的区别还是年龄本身。60、70后年龄大,优势也就很明显,有经验和资源。比如To B的创业项目,什么思维都不管用,就两件事:资源和价格。资源就是社会资源,年龄大者,优势明显;价格,实际上是成本优势,这也是年龄大的企业家过去就擅长的事,这就是经验。搞定这两点,ToB的创业就基本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