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路如果只有难易之分,她为何偏偏选了难的这条?
曾经的电控工程师,如今的广告人,卢东(EMBA 2016)将他们的班级公众号命名为 “记录丨66号公路”,寓意中欧EMBA2016深圳二班66个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同学,汇聚到这条自由进取之路上,释放自己、忠于自由,记录着各自实现理想的故事。如今2016级毕业在即,卢东已先后访问了超过一半的班级同学,堪称最有毅力的班级公众号之一。今天让我们来看丝域养发创始人陈英燕同学的故事,回望过去两年,她坦言中欧的学习经历是她人生中最难忘和珍视的校园历程。
陈英燕 EMBA2016
丝域养发创始人
1/极为艰苦的,才是最可靠的。
在珠海丝域集团总部见到陈英燕前,她的职业形象是陌生的。美容美发行业,被认为是光鲜但又浅薄的,这是人们对从业者的刻板形象。
但见面没多久,她就消除了偏见。见面前,她正在处理一单在我们看来异常棘手的风波,但她把事情经过说了一下,就用「哎,我们做服务行业的,天天都会遇到」来一句带过,就好像家庭主妇日常埋怨一件衣服上的污迹。
在接下来的三个小时交流中,她没表现出一丝紧张。易地而处,同行拜访的三个人都觉得自己做不到如此淡定,很是佩服。
「一毕业就进了格力」陈英燕笑着介绍。这个选择是合乎逻辑的但又令人意外的,因为这是一个重点大学女毕业生常见的选择,回到本地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囿于昼夜、厨房与爱」,一切顺理成章。
她把离开格力集团的原因归结为「总觉得学不到东西。」因此在一家外贸公司「打磨」了一年多后,「要选择跟自己专业有关的发展」。「打磨」这个词是陈英燕的口头禅,被反复使用。改进产品是「打磨」,锻炼自己也是「打磨」。
在一家美容护肤品公司,陈英燕接触到专业线化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流程,萌发了一个做高端产品的主意。
波伏娃曾说过:「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
她也没有出发的理由。书香家庭背景使她没有要强的性格,也没有出人头地的愿望和改善生活的动力。
但日后的经历证明,一开始,她抗拒了稳定的诱惑,走上了一条极为艰苦和最为可靠的道路。
2/黑暗中前行,看不到一束光。
很快挫折就来了,连续两年亏损。「我用我所有的方法、资源,什么都做了。」陈英燕的叙述很平静,但当时的自己则是迷惘与反问「怎么还是这样?」
「什么都做了」包括电销、挨家挨户地拜访,请美发店老板上门了解产品,出货后帮客户进行培训、推广。难以想象名牌女大学生,大公司的起点,会挨家挨户干着销售这种被认为「低声下气」的工作。
转身就有退路,就很难让人义无反顾。因为一旦遇到困难,更轻松的道路就会无比的诱惑。
但再怎样「打磨」产品,都没有成效。
公司亏损她自己不好意思,于是贴钱给员工发工资。有人劝她放弃,因为做一个高端的美容品,很可能轻松的每年「混」千万,而这个选题实在太难。
她没有选择,这被她归结为性格「偏执」。
张家辉形容自己即将脱离龙套生涯时是这样的「你们试过在黑夜里于大海中游泳吗?接着,你慢慢从远处里看到一点光。」
这个时候,陈英燕并没有看到曙光。她用「屡战屡败,没有出路」来形容,是「很痛苦。在黑暗中拼了命地前行,一直找不到一束光线的感觉。」
「就是被逼的。」陈英燕表示,「变的非常强大、意志力非常坚定、非常有紧迫感。你必须这么做,一定要往前冲。」
3/如履薄冰,就这样过了十几年。
她的偏执再次显现:「算了,你们不卖我的产品,我就自己开个店卖。」
开店的道路也并不顺利。从2005年开始,陈英燕先是试过生发疗发店、专柜模式,最终养发馆模式在试错的打磨中成形——在美容美发业中,细分出专业的头发护理,以美容模式带进。「这是第三稿。」
在荆棘丛中开辟出没有人走过的路,经过自然不顺利。丝域首倡的养发概念,一开始也并不为普罗大众接受。「客户背着手从店前经过,哦一声就走过去了。」陈英燕笑着背着手,模仿老大爷散步的样子。
故事固然云淡风轻。但让一个新概念在消费者脑中植根,并愿意埋单,显然并不容易。到处发传单,给客人、朋友介绍,都是她做过的事。
丝域养发馆提供的舒适、安静、专业的护理服务开始被接受,效果也逐渐显现。然而不把样板店树立起来,养发馆的模式就难以让人信服。从2006年开始,陈英燕开始先后在各大城市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地开店,并打造样板店。
规模大了,她需要面对的就是各地的几十上百人的队伍。员工的各种问题,工商税务、业主关系、客户关系、竞争对手、纠纷,甚至门店的水电消防等都需要她挺身而出,常年奔波于各地。
需要面对的人太多,她不敢有丝毫放松。她的描述也是感性的:「人被伤害后,情感的维护,不是补偿就可以了。」曾试过稍一松懈,按照自己的情绪处理,导致善后补漏的代价,大于事前认真处理。
就这样「如履薄冰地过了十几年」,工作时间没有低于12小时。陈英燕强调是「每一天」。即使周六日不上班也要在家写东西、接电话。
「每年唯一支撑我的,就是明年会好。可能女人真的比男人有坚韧度。」
书香门第、大学高材生、理科生的背景,使得她不断地分析、归纳和总结。她总结公司的发展壮大过程是「三年一道坎」。因为每一阶段,从零到一、到一百,到一千,都对应着规模壮大后的管理难题。
「化妆品是给大家一个梦想,是让有条件有能力的人,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梦想和生活品质。」陈英燕认为行业的性质是「造梦」。要获得较大收益,就需要敏感地捕捉消费者的「梦」。「在企业的触觉、反应和客户粘性方面,我们还是捕捉得比较好。」
现在,丝域已经有2000多家门店了。
4/付出巨大代价和成本,换来企业的规范。
美容美发行业,并不缺乏现金流,也不乏缺乏赚快钱、大钱的机会。规范,意味着要和不规范的公司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成本。
「公司制造成本就提高了50%以上。」陈英燕表示:「你要深吸一口气,决定要不要做。」
在丝域之前,美容美发行业,并没有其他公司接触资本。很多人质疑陈英燕的理由也是「现金流好到根本不需要融资」。
但陈英燕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这样走下去是没有前景的。」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方式只是历史产物,国家一碗水端平对待是历史趋势。而另一方面,个体经营模式并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没有相关的后台去支撑和维护,一个重大的打击就能被颠覆。
「不能太冒险,又不能不变。」陈英燕意识到,创业阶段和守业阶段,需要不同的人。「这就要有个割舍,这是很分裂的一个选择。」
她清楚地看到,如果纯粹从股东的利益出发,再坚持经营一两年,效益会更大。但她认为,对公司的长远发展,资本市场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只谈了半年,丝域就与中信产业基金正式签约。
她用「嫁女儿」来形容对接资本。很多人说卖便宜了。她则认为嫁女儿要「好好计划下一步,给她留一个再发展平台。」在资本进来后,对上下游业务的并购重组,陈英燕也对原来的股东作了很大的让步。
衡量的不是纯粹的利益,而是宁愿让位给企业的将来和自己的感情。如同她说对待PPT及发言很慎重。她认为,发言不仅是传达的内容,而是要传达意志和情感。
「这是我对企业的交代。」但她也有所困惑:「在这个年代里,不知道哪条路才是最径直的。」
5/一个「俗人」的责任和超脱。
陈英燕的言行平静温和,全程都是低声娓娓道来,坦率有条理地呈现自己的经历和思考。音量和情绪也不会过多起伏,仿佛不是故事的主角,就是告诉你「一件有趣的事」。
书香门第的耳濡目染,使得陈英燕盼望像古代士人那样收放自如,既努力担当又善于摆脱,既能事功又能出世。
从一个普通的家庭出身,成为对企业有承担力的企业主,这个过程被她认为是对自己的一个肯定,是拥有创造社会价值的经历,是她在某一个阶段「必须承担的责任」。所有的付出和努力,只是为了让企业走得更顺,让企业「在有生之年,还是不错的,还存在的,这样就已经够了」。
但她觉得自己并没有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欲望。工作带来的不是「乐趣」,而是「成就感」。但这种成就感,不是虚荣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这种她定义的「小资」个性,使得企业被资本化后也不执着于「这个企业是谁的」问题,她坦然于「资本化后,慢慢地话语权和主宰能力逐渐减弱」。语气像描述「工作完了,就可以下班回家」。但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宏图另一面是「事了拂衣去」。
虽然希望「超脱」,但她坦承想超脱很难,自己只是一个「很平凡、很俗的人」。她希望成为一个「闲人散士」,多年后就可以像退休的父母一样,很安逸地每天逛商场、公园,买菜回家一起做饭,偶尔参加同学、旧同事、学生们组织的活动。
她说:「健康的时候,享受人生是很重要。」
马薇薇在《我是演说家》中说道:「世界上有那么两条路,一条铺满鲜花,一条铺满荆棘,我选择难的那条走下去。」
谈话近尾声,起身的时候才发觉,这位执意走更难的路的女企业家,身材远比坐下时看到的娇小。同行的女性小伙伴感叹:「你没有发现,她全程都是挺直着身子,你都不知道那样自律有多辛苦。」
通过这次长达三小时的聊天,如果还有人问我:"怎样的女人最美"?我想无外乎是: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里的骨气、刻进生命的坚强。而充满自信的陈英燕,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来源:记录丨66号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