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是老生常谈,但事实是,无论大病小病,人们都喜欢在三甲医院诊疗,造成医疗服务体系严重的倒金字塔现象。

近日,在中欧EMBA武汉新知论坛现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指出,医疗健康领域需要一场「搅局式创新」,在医疗技术及商业模式领域都有所突破和转变,才能缓解人们看病的难题。


蔡江南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

讲到「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这个话题,首先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基本的创新理论,这个理论来自《创新者的处方: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医疗》(The Innovator's Prescription: A Disruptive Solution for Health Care)一书,作者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书中主要讲创新理论在医疗领域的具体应用。

不过我个人认为,在医疗领域,书名中「颠覆式创新」这个翻译其实不够恰当。因为在中文语境中,颠覆即取代,意味着巨大的变化、巨大的创新,当我们说互联网颠覆医疗时,好像互联网要把原来的医院取代了。但在英文中,Disruptive有搅动的意思,既可以指巨大的创新,也可以指一个很小的变化、很小的创新。

因此,我觉得,用 「搅局式创新」比较符合原意,比颠覆这个词包含的内容更多,我在演讲的主题中也使用了这一说法,希望能为大家所接受。

1/医疗创新若想成功,创新、价值、市场缺一不可

我将书里的创新理论总结为「创新的三角理论」。

创新需要具备三个要素:

  • 第一当然是创新,也就是一定要有新的东西,它是原来没有的;
  • 第二是价值,即提高性价比的创新,我们并不鼓励性价比低的创新,但是在医疗领域中,其实有很多创新没有提升价值,甚至根本没有价值;
  • 第三是市场,即满足消费者支付能力范围内的需求,有创新,有价值,但是也要有人能买单。

这三个要素在一起可以存在七种排列组合的情况。其中,可能只有创新、没有价值和市场,也可能只有市场、没有创新和价值,最理想的当然是三者皆备。

比如,其中一种情况是,有创新,但没有价值,也没有市场。可穿戴医疗设备就属于这种,由于还没有达到医疗诊断级别,很多人购买后用不了个把月就会放弃。因为测量数据得不到医生认可,它的市场受限,这种创新很难成功。

另一种情况,有价值,没有创新,也缺乏市场。最典型的就是养老和健康管理。这两个领域虽然确实解决老百姓的需求,但都遭遇了买单难题:进养老院时才意识到有养老需求,在健康或亚健康时不愿付钱去做健康管理,谁都不愿意买单。

还有一种情况,有市场,但是没有创新,也没有价值。在中国,营养保健品和中药注射剂非常受老年人欢迎,他们愿意在这上面花钱,甚至可以用政府医保支付。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有创新有价值的东西不见得有人为你买单,有人为你买单的东西不见得有创新有价值。

我们经常鼓励大家去创新创业,还说别关心钱,将来会有人为你买单,但这个认识是不够全面的。在医疗领域,即使产品或服务有创新有价值,如果进不了医保,市场还是非常有限。比如,目前的互联网医疗就处在烧钱阶段,很多产品等不到有人买单,就已经破产了。

最理想的状况是把三者都走通,既有创新,又有价值,还有市场,这样的创新更容易成功。

今年中美贸易摩擦让我们发现,我们和美国在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创新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当中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往往是三拨不同的人从这三个角来接近创新,但是并没有把这三个角串起来。

首先,大学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有很好的发明和专利,但是他们很少考虑他们的发明有没有提高痛点,有没有性价比,有没有人为其买单。

第二拨人,即大量的互联网医疗创业者,他们解决痛点,但是创新不足。

第三拨人是和医疗毫无关系的人,特别是房地产商,大量进入医疗蓝海。很多人对医疗并不了解,只是想从市场角度赚一把,但是进来之后发现第一桶金不是那么好骗。

这三拨人只有把创新的三个关键因素结合起来,中国的医疗创新才有希望。

从层面上看,创新可以分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关乎经济基础,制度关乎上层建筑。任何一个创新要取得成功,都需要有商业模式的配合。在医疗健康领域,制度的壁垒特别重要,我们很多创新在技术上非常好,商业模式也不错,但和制度、政策如果不匹配,就很难存活。

2/搅局式创新:把「复杂昂贵」变得「简单便宜」

回到我们要讲的核心概念——搅局式创新。根据克里斯坦森在书中的定义,搅局式创新是一种使产品和服务做得简化且更加便宜的创新。换句话说,搅局式创新就是提高性价比的创新,是把昂贵复杂的产品和服务变得更加简便和便宜的过程。

最明显的例子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刚诞生时都是大型主机,要占几个房间,既复杂又昂贵,只有专家才能使用。到了比尔·盖茨时代,出现了台式电脑,计算的技术简便了,费用也降低了。后来又有了手提式电脑,再到现在,手机已拥有了当年大机器的许多功能。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就是把产品变得更简便和便宜的过程。它直接带来的好处是扩大了受众面。

新公司或现有公司中的完全独立的单元,往往更加容易引发搅局式创新。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微信,在QQ做得很好的情况下,腾讯从内部发起创新挑战。如果当时腾讯不做微信,在社区互联技术上很可能被阿里取代。

来源:《创新者的处方:颠覆(搅局)式创新如何改变医疗》(The Innovator's Prescription: A Disruptive Solution for Health Care)

我们来看一个图表,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产品服务性能,随着时间推移,产品的服务性能不断改进提高。

新技术和新的产品服务出现之初,往往高于低端消费者的需要,但低于高端消费者的需要。例如很多药,特别是抗癌药,刚出来时非常贵,性价比很低。但通过搅局式创新,打破原来的象限而进入一个新象限,它的性价比会提高。

3/医疗技术创新:从直觉医疗到精准医疗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创新理论在医疗技术领域的应用。医疗技术的创新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直觉性医疗,是基于试验的医疗,主要凭直觉和经验,还没有找到疾病的规律,需要高度培训,只有积累了多年经验的专家才能解决问题。目前中医就处于直觉医疗的阶段,经验丰富的中医和一般中医的诊断效果天差地别。

第二个阶段叫循证医疗,是基于证据的医疗,该阶段已有大量数据积累,但比起下一阶段还不那么精准,没有百分百弄清疾病的原因。

第三个阶段叫精准医疗,是基于规则的医疗,是指通过我们的认识、经验以及数据的积累,完全找到了治病的规律,可以精准地做诊断和治疗。

这三个阶段的诊断和治疗对象以及疗效,都有区别。直觉医疗主要是看症状;循证医疗已有一些模式识别;精准医疗则是看病因。

像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症等疾病涉及脑部,而人对大脑疾病的认识目前还处于直觉阶段,没有规律可寻,这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属于直觉性医疗。而结肠癌、乳腺癌、骨折、肾结石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已达到精准医疗阶段,它们的致病原因基本弄清,解决手段已很精准。

在我国医疗体系中,三级医院几乎把所有疾病都揽在手中,不光治疑难杂症,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也治,这造成了医疗体系效率非常低,病人看病难看病贵。如果采用分级诊疗,前一类的疾病依靠三级医院专家解决,后一类疾病则完全可以由二级医院甚至全科医生或者病人自己来治疗和管理。

目前,随着医学进步,人们对于处于直觉医疗阶段的疾病认识会往循证阶段递进,最终进入精准医疗阶段。现有的一些技术,如人工智能,正在帮助人类往精准医疗的方向挺进。

我们都知道,在传统胃镜之外,出现了胶囊胃镜。胃镜的检查有两个应用的场景:一是健康管理筛查,二是疾病检查治疗。患者发现明显症状时往往病情已经很严重,这时候就需要医生来做最后的诊断,甚至要做一些切除,最好利用传统的电子胃镜。而胶囊胃镜更适合健康人群的筛查。但胶囊胃镜价格偏高,市场还没有打开。传统消费者觉得自己刚开始没有什么病,只需要做个筛查,没必要花这么多钱来做胶囊胃镜。而且,我觉得医生的接受程度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很多医生会觉得传统胃镜检查更可靠,胶囊胃镜可能会漏检。

所以说,在创新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考虑产品的性能和价格,有没有真正做到「搅局」。

4/转变医疗商业模式: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创新理论如何应用在商业模式上。商业模式可以分为专家主导模式、增值服务模式、辅助网络模式三种类型。

第一种模式解决的是诊断问题,靠专家。我们知道,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居于核心,所以对于特别复杂问题的诊断,消费者是愿意支付高额费用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看病都想去北上广深的三级医院。医院和专科医生属于专家主导模式。支付通常采取按项目付费的方式,原因在于最后的结果取决于多种因素,不仅是诊断和建议的正确性。

第二种模式是一个标准流程模式,它的收费方式可以采取打包模式。通常做手术适合标准流程,诊断的问题解决了,做手术是标准的,这时候可以采取按病种收费。如果做的检查再多,住院时间再长,这笔钱打包收费。

第三种是辅助网络模式,它是医生和病人、或病人之间互动的平台,最适合解决慢病管理问题。对于许多慢性病来说,辅助网络模式是一种很有效的商业模式,因为慢性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人行为的改变。这种模式可以通过保持人们的健康来赚钱,而专家主导模式和增值服务模式却通过人们得病来赚钱。

这三种模式的产出不一样。第一种模式的产出是诊断,第二种是治疗,第三种是管理。至于价值,第一种无法衡量,后两种可以衡量。在我们国家的医疗体系中,这三种模式搅在一起,简单、复杂的问题都放到了综合医院,都让大专家来解决,造成医疗费用极其昂贵。

我们对医疗商业模式要做搅局式创新,要把一些比较轻的模式拆开来。比如,有些慢病可以用慢病管理平台来做,有些治疗可以借助日间手术甚至快捷诊所来做,费用很便宜,投入很低,完全能治疗一些小病。

再给大家举个案例。去年,我实地考察了一家民营医院,这家医院专门做膝关节和髋关节置换手术。医院只有30张病床,8个外科医生,其中3个主刀、5个辅助,没有一个是大医院专家。医院把流程做得特别好,手术康复、护理、疼痛的管理都很棒。这家民营医院没有品牌,没有大专家,却做出了口碑。医院经营一年半,病床就爆满了,两年利润就非常可观。

这说明,医疗不一定都要放在三甲医院中的模式做。现在很多投资人有一个错觉,要做高大上的医疗服务高端人群,其实在医疗当中,特别需要长期积累,应该避免上述误区。因此,我建议有志于此的人,刚开始可以做小而美的东西,它的经济效果也可以很好,慢慢做成熟了以后再往高大上走。

目前,我们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倒金字塔现象非常严重,大量的病人涌向三级医院,大病小病都往那里跑。我们要解决这个倒金字塔问题,最好的武器就是搅局式创新,从原来综合医院专家主导模式往增值服务模式来转变。

未来,在互联网技术、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成熟后,很多慢性疾病患者在家就可以得到治疗和管理。我们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这些都有利于医疗健康领域里的搅局式创新。

最重要的是,我国医改的方向与搅局式创新的方向和目标一致,即提高医疗健康的可及性、可负担性和性价比,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缓解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是趋势,我们需要做出改革,做出变化。

原创: 蔡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