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什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冯平教授做客中欧EMBA「人文艺术系列讲座」,从这一基础问题出发,揭示哲学如何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两个层面上深刻地塑造人,同时探讨哲学赋予我们人生的启示,比如勇气、道德和自律。

中欧EMBA

冯平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01/ 哲学是什么?

「人为什么活着」是准备离开「活着」状态的问题,「怎么活得更有意义」才是一个真问题。问题本身就是很重要的哲学思维,哲学要教会我们怎么提问,问对了问题才有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任何一个研究哲学的人都需要对哲学做出自己的理解,这是他的起点,是工作方向的确认。这意味着每个哲学家在理解时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哲学是什么」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大一时我觉得学哲学特别无聊:「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在空间和时间中展开的」,就这几条抽象的原则。这样的一个学问对我们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一直在想。

后来我提出了自己的定义。我认为哲学是以「真」的方式,对「价值/好」和达到「价值/好」的途径的诉说。这是哲学思考和筹划人类生活的根本方式。

首先,哲学诉说的方式一定是通过实证科学扎在真实的人类生活中。也就是说,它的根是在生活的大地上,但有个很重要的中间环节是实证科学。可以有想象,但这个想象必须——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是「匍匐在粗糙的地面上」,要看清现实生活是什么,再来讲理想。

同时,哲学还有一个特点:它诉说的方式一定得是讲理的。要先诉诸于理性,让我们来思考是接受还是不接受这样的观点。

关于哲学是什么,苏格拉底有过三个非常经典的比喻:

第一,哲学就像牛虻。牛虻挺讨厌的,马和牛都不断在驱赶它。但苏格拉底说,我就是要来叮醒那昏睡的公民。所以,在一个时代里非常受欢迎的学问一定不是哲学。哲学要揭开人类的真相,把人们从梦中叮醒。

苏格拉底的第二个比喻说,哲学是一个助产士。婴儿不在老师这里,老师只是像助产士一样帮忙把这个婴儿接生下来。

第三,苏格拉底说哲学像一条电鳗。你触到它的时候就觉得被麻痹了,就开始不舒服。

然后苏格拉底说,哲学的功能就是「在你的思想中掀起风暴」。所以,如果我们想在哲学里找到一种标准答案,那就找错地方了。什么样的学说能够掀起思想风暴?就是各种说法都让你觉得非常有道理,可是它们非常不同,才能掀起风暴。

那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所有人生的意义都是我们自己构建出来的。那么多的哲学,各说各话,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理解;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养分,以构建自己人生的意义时,就真正学到哲学了。

中欧EMBA


02/ 价值是什么?

哲学在两个层面上影响我们:第一,价值观念;第二,思维方式。

哲学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问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起点。哲学家要问到确立其整个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比如马克思问到劳动,黑格尔要问到绝对精神,柏拉图要问到理念。他们认为问到这里,才是解决他们想解决的、社会面临的问题的那个点。

西方的价值哲学史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这段时间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讨论「价值到底是什么」。

第一个回答是德国哲学家哈特曼的:价值是一种应然。当价值是一种应然的时候,它就不是实然,它就不能是已然,它也不是必然。它意味着要在客观规律允许的范围内,有很多种可能性,我们需要为我们所确立的应然而奋斗。

找到自己人生的应然,其实就是构建自己的人生意义,这意味着什么?海德格尔曾用两个词概括人生的特点,其一为「被抛」,第二个词为「筹划」。每个人都是被抛到一定社会生存状态里面的。我们在哪个年代出生,出生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是什么样子……都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

我们一定要了解被抛入其中的客观环境到底是什么,有哪些约束条件,然后开始筹划想实现的目标和要实现的道路,这就是应然的意思了。

同样,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说人类是按照两个尺度活动的,一个叫物的尺度,一个叫人的尺度。实际上就是客观规律和人的价值追求,所以价值就是在客观规律的范围内,不同的群体争取所要达到的那个目标。

美国哲学家佩里的见解是,价值就是兴趣之所在。你有兴趣就觉得它有价值,你没兴趣就觉得它没价值。

中国是一个后发的现代化国家,有巨大的劣势。「被抛」在这样的时代,要做筹划,就要了解我们背负的传统、可用的资源和走向的未来。「哲学三问」中的「我到哪里去」,实际上是在每一个历史节点上问:我们到底是要走向哪里?这是发展方向的问题。

所以海德格尔的「被抛」不仅关于个体人生,也是关于人类社会的。

03/ 你活得有劲还是没劲?

光有透视现实的眼光不够,还得有勇气能够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一点一点往前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很重要的信念。

马克思特别重视历史的研究,他在历史研究中在乎的是朝代更替和更替时发生的问题。在前进道路上的每一步看突破了什么,才能看到历史的方向。

那哲学能给我们什么?哲学能给我们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我们不是去找一个意义,意义不在哪个角落里存在着,意义是我们自己构建的。怎么知道我们人生构建得对不对呢?一个特别简单的检验标准,就是我们活得有劲还是没劲。活得没劲显然没构建对,建立对了,我们就会感觉生活充满活力,我们就会不畏艰险。

干嘛要把别人的标准作为自己人生价值之所在呢?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每个人都应该也能够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要有尊严、有判断力、有独立意识。如果觉得很难受,那就换一条道,建立自己的标准、自己的立场。这就是哲学说的「构建人生的价值」。

现代化的过程是革命的、复杂的、系统的、全球的、趋同的、不可逆的、进步的、有阶段的、长期的,这是亨廷顿对现代性的分析,跟马克思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的说法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现代社会是以建立个体主体性为第一前提,必须把每一个人当作人来对待。鲍曼说得更好,「后现代性」不是「现代性」之后,而是现代性的第二个阶段。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稳定的东西越来越少,整天都有一种紧张感,就是这个时代「流动的现代性」。

跟农耕文明相比,现代性已经非常不确定了,变化非常快了。到「流动的现代性」呢?更不可靠,变化更快,人与人之间身体、财产共同体的不安全感越来越强。平地已经没有了,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学会在流沙上行走。更重要的永远是判断力、勇气和应对现实问题时的力量。

中欧EMBA


04/ 对自己和他人的义务

海德格尔和鲍曼、马克思都是现代哲学家,康德哲学在他们之前,叫近代哲学。

17到19世纪的哲学领域群星荟萃,黑格尔、康德、孟德斯鸠、洛克、霍布斯、亚当斯密、休谟……这些人都在分析1500年之后的现代化过程,社会怎么构建,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他们探讨的就是我们今天最需要的哲学。

康德哲学中少见的、非常有诗意的一个说法是:「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关于道德的问题,从苏格拉底之前就开始讨论。有一个哲学流派叫智者学派,其观点有一条是这样的:所有的人类规范,道德、法律、制度……都是人为的;还有一句,所有设计的规范,正确与否都在于是否符合人性,即是否所有道德都是对人的行为的约束,或是对人性的规范。

康德讲,什么叫「共同体的价值准则」?

第一条,是可普遍化原则。即只有通过了可普遍化原则考验的道德准则,才能成为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

第二条,不能把自己或他人仅仅当做工具,要当做目的,即不要把人仅仅当作工具,要当做人来对待。不要把自己仅仅当作工具,也不要把别人仅仅当做工具,要把自己当作人来对待,也要把任何人都当做人来对待。比如「卷」或「不卷」,得有自己说了算的能力和勇气。

这是康德从绝对命令中衍生出来的,对自己的义务,不自欺、不自杀、不自虐、不自暴自弃……能不能把孩子培养成这样的人,能不能这样来要求自己?

康德从绝对命令中得出的人对自己的积极的义务使我们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都必须得到尊重,然后因势利导,让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也这样来对自己,尊重自己的天赋。

对他人的义务是什么?不嫉妒、不恶意、不冷漠。不要整天和别人比。我们想一种办法,让大家都能够把积极性发挥出来。

这就是康德最关键的一些观点,自由和自律之间的关系。自由的行动就是自律的行动。我们今天讲的所谓的自律,其实基本上是他律,按照别人给我们的规定而行动;而自律的行动,是根据自己给自己所立的法则来行动。

中欧EMBA


05/ 人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提出了「境界理论」,分析了四种境界:第一,自然境界;第二,功利境界;第三,道德境界;第四,天地境界。划分境界高低的标准是两个字:觉解。

在低的境界中所包含、需要的觉解是少的,越高的境界包含越多。在觉解中,「解」更关键。「解」就是对规律和趋势的把握,对规律和趋势的把握越深刻,「解」越深刻。「觉」就是在解的基础上认识到应该怎么做,觉悟了。觉是解的一个结果。不可能在觉上用功,只能在解上用功。

最低境界的原则就是按照本能、欲望、习俗来做事,这是自然境界。动物就是这样做的。欲望在社会、文化、区域中被塑造,具有巨大的传染性和传递性。现代社会就是利用人的欲望的可塑性,商业才能够运行。习俗就是周围人怎么做,我就跟着怎么做,没有法治概念,也没有是非概念,都是赌徒心理,进入这种习俗里面,就特别危险了。

功利境界就开始做判断了。我们的起点和动物没差别,但是终点云泥之别。价值主体就是我做选择,选择时最主要看因果关系,而非利弊。非常重要的是把因果线看得长一点,不要看那么短。而且因果之间的关系是多维的,要看得广一点,不要只看一条。把因果关系看透很简单,就是长远、广泛、深刻。要把功利境界当成一生进阶的境界,看得更透、更远、更深。

道德境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共同体的角度看价值主体的选择。道德境界的原则是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则。你不能要求一个人一旦到了某个位置,就不是人了。比如说老师就是蜡烛,凭什么?其实老师的人生和所有人的人生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成就别人,而成就自己。

最后,天地境界是要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跟整个宇宙融为一体。

人如果听从本性,就只在自然境界。所以康德说所谓启蒙就是勇敢地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

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一句名言是:「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们值得过,也应该过一个经过反省的人生。

 

/ 延伸阅读 /

中欧教授的新年书单:读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2024年,中欧EMBA最受欢迎的10篇文章

梁永安:人的两次出生和三个衰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