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成为跨国药企中国总裁,他如何用长线思维致胜职场和商场
随着2020年的新年钟声敲响,第一批90后、80后也正式迈入了“而立之年”和“不惑之年”。就个人职业发展来说,“而立”或许是学有所成后的立志、立心,坚定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不惑”或许是阅尽千帆后的宁静致远,能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他人。中欧校友王炜(EMBA 2012)就是这样一位追求卓越的职场精英。他曾在施贵宝、阿斯利康和诺华等跨国药企供职多年,2018年,年仅39岁的他加入以保妥适等医美产品而闻名的艾尔建,就任中国区总裁,成为了跨国药企中最年轻的中国区总裁之一。是什么让他快速在职场脱颖而出?对于人才培养,他有何独到见解?让我们走近王炜,听听他对于个人发展、公司管理和行业发展的洞见。
王炜
中欧EMBA2012
艾尔建(Allergan)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1/ Z型职业发展路径
王炜的故事从一线销售开始。2001年,王炜从南京大学生物工程制药专业毕业。当时本土科研创新未成气候,医药行业是外企的天下,王炜又对市场营销颇有兴趣,于是顺理成章地加入一家医药外企,任职销售。
一位初出茅庐的一线员工,如何逐步踏上管理岗位?王炜推崇Z型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所谓Z,不是简单的直线上升,而是通过在平级的不同岗位上锻炼学习,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和能力,拓宽自身的业务领域,实现螺旋式上升。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往平台型组织发展,这种职业路径能够帮助企业培养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而与Z型职业生涯相对应的是T型能力模型的管理人才。“T”的一竖代表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钻得下去,对自己团队的业务有深刻理解;一横则代表跨界思维,需要对企业各个部门的业务特点都有一定了解,知道如何与其他部门展开跨部门合作。
王炜本人的职业生涯正是Z+T模式的最佳体现。从施贵宝、阿斯利康到诺华,他做过一线销售,曾在市场部任职,后来逐步发展到管理中国区BU(业务单位)等;治疗领域方面,从非处方药、抗癌药、眼科到消费医疗等领域,他涉猎广泛。多年来不断的角色转换和不同业务部门的耕耘,让他对跨国药企的管理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和更为深刻的思考。
“这些经历没有一段是白费的。在一线做销售的时光让我理解了销售思维。做市场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发展产品策略。管理BU,我学会了怎样带领多部门团队,把他们拧成一股绳,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形成合力、取得成功。”王炜说道。
在不同部门供职的经历让王炜认识到,跨国企业虽然职能分工细、专业度高,但是各部门容易形成各自为战的格局。为了避免团队失去大方向,王炜将相关各部门的KPI统一在一个大目标之下,“一旦一批专业人才形成合力,爆发出来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会让很多事情事半功倍。这也在客观上帮助了我的管理生涯发展。”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王炜的行事风格,那就是“长线思维”。在王炜眼中,长线思维就是坚持做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十多年前在市场部任职的时候,王炜不满足于仅仅完成一份书面上“看上去很好”的市场策略,而是与销售、客户进行深入探讨,寻找推动业务发展的真正因素,并说服公司高管和销售人员执行真正有效的市场策略。很多人觉得王炜是吃力不讨好,但王炜认为正是那些年深耕一线的经验,培养了他敏锐的市场直觉,使他多年之后即使远离一线,也能凭借有限的信息快速判断市场机遇。
“职场是一场长跑。你做这些事情,别人觉得你是在绕弯路,但实际上你为未来节省了许多时间。”
2/ 首席人才官
2018年,39岁的王炜加入艾尔建,任职中国区总裁。有别于那些80、90年代就进入中国市场的传统跨国药企,艾尔建虽然以保妥适、乔雅登等医美产品闻名于业界,但是进入中国市场仅十年时间,是一家朝气蓬勃的创业型外资企业。“对我来说,艾尔建太有吸引力了,它就像90年代初的浦东,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能充分满足人的成就感。”
加入艾尔建后,王炜做的第一件 “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就是发展人才。他曾在媒体采访中,把自己称作艾尔建中国的“首席人才官”。
在人才领域,艾尔建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局面。和大型跨国药企相比,艾尔建在吸引人才上的优势并不明显;作为消费医疗行业的领头羊,艾尔建的人才又被许多中小型企业觊觎。这些因素造成了人才流动性高等问题。
面对这些现实问题,王炜采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管齐下的思路,以更具竞争力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留住人才。
王炜口中的“物质文明”包括更高的工作灵活性和更好的物质福利。据媒体报道,艾尔建于2019年开始实施员工超长假期制度,除了15天以上年假外,每年随工作年限增加年假天数,最高可达28天,这还不包括国定假期;此外,入职半年以上的员工均可以免费使用公司的医美产品。
“精神文明”方面,艾尔建通过送员工到国外公司轮岗、参与跨部门合作项目,增加员工的内部学习和发展机会。一系列项目中,最具亮点的要数艾尔建与中欧合作的Mini MBA项目。
2012年,王炜为了更系统地学习管理知识,就读了中欧EMBA课程。中欧严谨的学风和国际化的师资力量让王炜印象深刻,“在中欧就读的时光是我最美好的时光。”他回忆说。履职艾尔建之后,王炜与母校合作,通过Mini MBA项目共同培养具有“积极主动地引领变化、管理创新、具有颠覆精神的敏捷型企业管理人才”。2019年的第一期项目共挑选了35位来自不同部门的经理级以上员工参加,这个充满学习热情的集体也受到了中欧教授的好评。
通过一系列人才组合拳,2019年,王炜成功让艾尔建的员工流失率降低到了历史最低值。12月,艾尔建还首次登上了由独立第三方调研机构——杰出雇主调研机构(Top Employers Institute)发起的“中国杰出雇主”年度认证榜单。
“既要高要求,又要关爱员工”,王炜用这句话来总结他认为最理想的员工关系。“我并不奢望员工能替公司工作一辈子,但我希望他们离开公司的时候,会感谢在公司学到的东西,并获得更好的发展。”
3/ 建立医美行业整体布局
王炜的长线思维,还体现在他为艾尔建制定的发展战略上。
加入艾尔建之后,王炜没有强调短期利润,而是将眼光放到了医生、医美机构和消费者教育上,试图通过建立协同三者的艾尔建体系,实现在中国的长期增长。
而医生、医美机构和消费者教育,恰好覆盖了国内医美行业的三大痛点。
医生短缺是医美行业的痛点之一。
近年来,中国的医美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2018中国医美行业白皮书》,中国正规医美市场规模达4953亿元。但过热发展也让医美行业面临医生严重供不应求等问题。据艾瑞咨询最新研报,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11000多家医美机构或医院,但仅有7419名医生。这意味着每家医美机构平均拥有的医生不到一名。目前,中国每百万人保有的整形外科医生数量为2.88位,远低于韩国的45位、美国的20.88位和日本的17.54位。医生短缺不仅造成聘用医生的成本水涨船高,也让医美行业乱象丛生。
针对这一痛点,艾尔建在成都成立了艾尔建中国创新中心,每年培训3000多名医美医疗专业人士。王炜还在公司内设立了“艾尔建学院”,这个由50名资深医生组成的豪配团队,专门为全国各地的医美医生提供规范化的职业培训,包括安全操作意识、面部解剖知识、注射技术和审美能力等。
消费者教育是医美行业面临的另一个难题。信息不对称、缺乏信任感等因素,让许多消费者无从选择机构和产品,也增加了机构的营销难度。
“中国现在医美的治疗率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35岁以上的女性在国外是医美消费者主力军,但在中国,她们对医美的接受度还很低。”王炜说。
为此,艾尔建成立了2C的数字营销和消费者教育团队,通过入驻阿里健康等互联网平台,直接和消费者对接,提供医美方面的教育咨询。而互联网的大数据,则帮助艾尔建更好地理解消费者以及他们的行为模式。
对传统药企出身的王炜来说,这是他转战以服务业为主体的消费医疗行业之后,一次全新的尝试。他还记得第一次请互联网公司来谈合作的时候,有一种鸡同鸭讲的感觉:严谨的医学思维和活泼的互联网思维之间,仿佛隔着巨大的鸿沟。
“这是一个试错和探索的过程,有时我们发现走迷路了,就会讨论调转方向。”王炜说道。
人力成本和营销费用高昂等问题,共同造就了医美行业第三大痛点:许多医美机构和医院正面临着经营困境。据报道,全国的医美机构,盈利的不到三成。大部分医美机构缺乏经营企业的基本常识。
针对这一现状,艾尔建成立了战略规划和业务咨询团队,王炜称之为公司内部的“商学院”。这一团队为医美机构等提供运营建议和管理咨询,帮助它们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提供医生培训和消费者教育,艾尔建持续赋能下游企业,并提高客户黏性以促进自身业务发展。这正是医药型企业以提升服务来增加企业竞争力的卓越体现。
目前,艾尔建在中国的布局已经初具规模。作为全球现在最重要的增长引擎,王炜也对艾尔建在中国的未来信心满满。
“中国医美市场要发展得更规范,需要我们这样的企业去尽社会责任。未来这个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