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管理者的年度「读书日」书单
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读书日发布书单,成了「中欧EMBA」公众号的一项传统。在「读屏」时代,读书显得奢侈,乃至称得上是倔强。疫情下,无法行走丈量大地的时候,从书堆里耙梳常识和灼见,是平视世界的好方式。
这份推荐书单,来自6位中欧EMBA的同学和校友,都是各自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者。巧合发现他们的共通之处,无一不在强调:保持批判性思维,思考不同的变量,抵抗混乱,理解世界、社会和自我。以下是这份书单:
《宝宝的量子物理学》 克里斯·费利
大人们的纠缠世界
周樱 EMBA2019
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1854年,一位叫克劳修斯的德国人提出了「熵」这个概念。彼时正是中国咸丰4年,《南京条约》届满12年。一切的一切,无不印证着克劳修斯的「熵」定律:分子的热运动总是从集中、有序趋向分散、混乱,熵总是在增加的。
历史来看,人类社会也是如此。
大人都不大懂的物理世界,为什么要让小孩子去学,更何况是量子物理学?
因为,量子物理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是跨越物质和精神、跨越物理和哲学的一门学科,读懂量子物理学,大概率能回答出中欧保安小哥经常问你的三个终极问题:
- 你是谁?(物质层面的问题,物理回答)
- 你从哪里来?(横跨物质、精神层面的问题,物理和哲学回答)
- 你要去哪里?(精神层面的问题,哲学回答)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
宇宙刚刚诞生的10的负35次秒里,啥都没有,但是它有点小个性,这个个性就是波粒二象性。人类目前的想象力和技术实在有限,描绘不出波粒二象性的真实样子,但是也大差不差,就是又有粒子的运动态,又有波的运动态。
这种又有粒子又有波的运动态是具有能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粒子,这些粒子在衰减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不断蓄积,最终形成了大爆发,这就是宇宙大爆炸的起源。所以,回到量子物理学的原点,我来自宇宙大爆炸的一粒尘埃,这个答案,既理性,又诗意。
然而,物理的世界,从来都不诗意。如果要评选这个世界里最残酷的定律,非「熵增」莫属。
分子的热运动总是从集中、有序趋向分散、混乱,熵总是在增加的,那么,它的终点在哪里?
对整个宇宙而言,一旦达到这个终点,就是分子的热运动达到平衡了,不再流动,不再有能量,不再有光明,不再有任何生命迹象,这就是「热寂」,就是宇宙的终结。
所以,我们要去哪里?——热寂。
我第一次看到「热寂」时,是在1997年武汉的夏天,那一瞬间,蝉鸣消失,空气凝固,透心的冷,只想问自己:还需要认真地准备高考吗?
好在,薛定谔救了我。他说:生命体的熵,是不可逆地增加着,趋近于极大值时,死亡来临。生命体如果要摆脱死亡,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中不断汲取负熵,以抵消自身的熵增。某种意义而言,生命依赖熵减为生。
读书、明理、格物、自律……整个人生过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抵抗这个混乱的世界,抵抗熵增。
2019年5月,我从纷繁的商业环境中抽离出来,走进红枫路699号,竹影斑驳,风过心动,那一瞬间,一切安静下来。听,那是熵减的声音。
《清教徒的礼物》 肯尼斯·霍博 威廉·霍博
检视、反思和重拾取梦想的馈赠
王哲 EMBA2019
美国盈凡热控
这本《清教徒的礼物》是东方出版社管理编辑部的崔雁行主任推荐给我的。最近花了7天的时间从头读完,合上尾页,胸中竟有波澜涌动的感觉,不愿藏私,推荐给中欧的学友。
本书讲述的基本上是一部美国的管理文化史,期间也穿插了有趣的技术发展史、历史发展瞬间切片式的解读、甚至语言的变迁和一些美国文化脉络上的根源,对于正在中欧学习的我们有很好的知识拓宽和补充性。
作者霍博兄弟2009年完成这部书的时候,应该都是80岁以上的高龄了,但正因为他们在经济和管理学界多年的浸染,以及对美国管理黄金年代的亲身经历,才能够用历尽沧桑后的平实语言给我们讲述这一段波澜壮阔的文化历史,并对每一位管理学的实践者,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全书共三篇十九章,充满着只有亲历管理的人和睿智的思考者才能道出的真知灼见。那就是美洲首批清教徒移民留给我们的五个馈赠:建设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喜欢亲历亲为的动手能力;集体高于个人的道德观念;根据不同目的协调资源的组织能力和重视技术、尊重技术人才。所有讲述恰到好处地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对「管理本质」的思考,其叙事和驾驭能力令人钦佩。
读此书心情最复杂的部分在第三篇,娓娓叙史的同时,作者全是在讲现代商学院及其塑造的「专业」管理人才给商业和管理带来的荼毒,甚至「万恶的『专家』崇拜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但是作者的讲述不会让哪怕是商学院的在读学生产生任何不适和挫败感,相反,你会用更加理性的心态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作者会给出什么样的希望和解决方案,并不时地反思一下,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商业伦理,怎样影响和塑造我们的商业社会。
本书的高价值之一在于:诸多管理事件的亲历者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做出了清晰的讲述,这种讲述,可以称之为传承。在阅读中你会发现,美国管理学历史上一系列人物、著作、文章和观点在书中次第出现。
正因为作者阅历的丰富和厚重,驾驭起各种材料信手拈来,这些内容在书中出现得极其自然,毫无违和感,甚至我毫不怀疑如果另线整理的话,可以得到一套高价值的管理学学习推荐书目。同时,读这部讲述技术和商业文明发展史的著述无法不对中国彼时和此时的现状产生对比,愿意钻研的同学完全可以就此完成一个中外管理学比对的课题。
读完全书,我的书页空白处多了很多的注,这是习惯使然,或长或短,仿佛是在两位霍博先生的带领下倘佯在管理学的历史长河中,和作者一起对各种管理思潮做出或赞赏、或笑骂的评论,充满了完全的心灵和认知游历的快感,并聆听到两位企业管理观察者的衷恳诫语。
《清教徒的礼物》是去年11月中欧入学以来「我的书单」上第十本书,是获得我最高评价「五星评价」的两本书之一,诚挚地推荐给大家。
《弘一大师传》 陈慧剑
比成功更高的追求究竟是什么?
付斌 EMBA2019
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个人在太原打拼,读书是我消磨时光最好的安排。一年来读了不少书,但真正对我内心产生影响比较大的,还是首推台湾著名佛学家陈慧剑所著的《弘一大师传》,这本书也被誉为描写弘一大师最受推崇的作品。
读这本书,是因为歌手朴树,他的真实和纯粹是我一直欣赏的风格。在朴树的MV《送别》里,他哽咽着唱完这首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对于这些年一直奔波在外的我来说,这种离别的酸楚再熟悉不过。
我和身边的大多数人一样,不管是为了生活也好,为了梦想也罢,天天忙忙碌碌,从未停下匆匆的脚步。就像搭乘一列永不停驶的地下铁,我们一再地上车,一再地下车,一再地挥手,跟自己的亲人知己,也跟自己的青春告别。夜深人静时扪心自问,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和渴望追求的?
《送别》的作者李叔同,法名弘一法师,出家时名满天下,用现在的评判标准,妥妥的顶级成功人士。是什么让他放下了盛世功名,是什么让他舍弃了挚爱亲朋,是什么支撑他度过绚烂辉煌之后数十年去寒苦清修?用血抄经时,弘一大师用他的坚毅执着和内在自省做了无言的诠释。
中欧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有比成功更高的追求。」那这种追求究竟是什么?是参透生命轮回本质的平静?是放下我执的从容?亦或是笑看人生的随缘?相信每个人看完书后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弘一大师临终前颤抖地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这是怎样的一种释然啊?佛教讲六道轮回,一段生命的结束,也意味着另一段生命的开始。想通这些,死亡也许真的没有那么悲伤和敬畏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弘一法师那样,循自己的内心,去认真过活,始终以感恩和放下的心,去面对生活。
《通往奴役之路》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用鞭子抽打沉睡与犹豫不决的人
傅正兵 EMBA2015
安徽永成电子机械技术有限公司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是当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通往奴役之路》出版于1944年,当时为作者赢得广泛的关注,奠定了世界性的声誉。
新冠疫情期间读了此书,初读起来感觉有点晦涩难懂。从英文直译过来大段的长文字,用了很多从句和排比句,一句话里面各种从句与修饰语不断地镶嵌在一起,立体感很强,不熟悉这种造句习惯的读者可能会读起来有点「费劲」。本书一开始一定要细读、慢读,不然很容易失去耐心而放弃。
作者在文稿中有很强烈的情感化表露,不像传统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的文风,更像一个议会上发言的辩手,竭力说服对手,语言与行文风格像是在用鞭子抽打沉睡与犹豫不决的人。
回溯历史,当时正值二战末期,纳粹德国给世界人民带来的伤害还没有结束,西方世界的某些人对极权主义的危害性还没有深刻的认知,甚至主流社会对中央计划经济还青睐有加。作者认为在当时形势下,某些西方政府的路线选择大有「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味道。
这本书的基本理念和观点,韦森在2013年1月的中文修订版导言里做了梳理:
- 市场经济是人类目前最有效率,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体制。
- 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密切相关,且前者是基础与条件。
- 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保障。
- 社会和政府都要在法律框架下运转。
- 主张自由竞争,不主张放任自流……
几十年前成文的经典著作,像失蜡铸造法生成的精美青铜器,精致的镂空架构中,有复杂的层级,透过不同的角度观看,会发现无数精彩之处,再仔细搜索,有些部位你还能发现如钻石般闪烁的经典之句,镶嵌在那里,熠熠生辉,折射当下,历久弥新。
《论大战略》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持有相反的想法,且仍然保持行动力
王昊 EMBA2019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所谓战略,即为无限远大的抱负与必然有限的能力之间的结合。作者加迪斯是著名的冷战史学家和大战略研究家,他在《论大战略》一书中写道,成就任何的战略,都必须将目标和手段联系在一起,而这种平衡一定是动态的平衡,好的判断力与均衡的行为必不可少,简言之,就是运用常识。
所有战略的核心问题不过都是常识的问题。而保持常识并不容易。这使我想起我国的一句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我们不断验证判断能力;在实践中,我们不断调整更加切合实际的目标;在实践中,我们的常识得到了不断训练并增强。基于对过去的认知,结合现实的分析,以实现未来的目标。
本书中主要以古希腊诗人阿尔基洛科斯的残篇中「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的说法贯穿全书,借此论述各个章节中的历史人物在战略面前所展示出不同的思维方式。狐狸式思维的人代表着多元论,善于归纳各种不同信息,而不是仅依据「宏大图式」进行推导;刺猬式思维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是一元论的代表,拒绝批判和反思,往往沉浸在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里。但这两种思维方式并非排他而存在的,历史上成功的战略家,往往是二者兼备的人才。
书中提到,在电影《林肯》中,林肯说道:指南针,能从你所在的地方指出真正的北方,但对于你前行路上将要遭遇的沼泽、沙漠和峡谷,它不会给出任何建议。如果只顾闷头前冲,不顾障碍,必将陷入泥泽,一事无成。即使你知道真正的北方又有什么用呢?
在我看来,胜任的领袖,是既能在各种浑沌不清的状况下,坚定正确地指出真正的北方;又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管艰难险阻,应对每一个困难、每一个阻碍,坚定地带领队伍找到最合适的解决办法。所以最终胜利的领袖,一定是狐狸式思维与刺猬式思维均强大的执行者。
菲茨杰拉德提出:一流的智者,能够同时在脑海中持有两种相反的想法,并且仍然保持行动力。不同的问题永远同时存在,若等到推论出所有答案,也必将止步不前。正如书中所说,掌握了实践常识的智者,才能及时考虑到不同的变量,也同时保持有效的行动力,向着目标坚定前行。
《飘》 玛格丽特·米切尔
走出人生的低谷
杜志建 EMBA2019
河南天星教育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许老师让我代表班级推荐一本好书,我虽担心做不好,但还是愉快地答应了下来。
细细想来,最近读的书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郦波老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版),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阳明心学,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对我们当下很有借鉴意义。当然,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国维克多·E·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华夏出版社2018版),主人公是二战纳粹集中营中走出的待决囚徒,却用一生证明绝处再生的意义。这是一本在精神领域中探讨人生的宝书。
而最让我念念不忘、几乎影响我一生的书,却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三十年前,我考试失败加上身体的创伤,人生处于低谷,彻底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彷徨无助之时,只好利用时间拼命地读书。
《飘》就如一份上帝的礼物,进入了我的世界。别人多是被郝思嘉的美貌、大胆追求爱情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打动,而我却从中找到了人生的奋斗方向,那就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我,一定要敢于奋斗,敢于拼搏,不向命运妥协,大胆地追求崭新的生活。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在受疫情影响的中国,我把这本书郑重推荐给大家。不管疫情让我们当下的处境变得多么举步维艰,不管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都要不遗余力地继续努力,向前,向前!
结尾,让我用《飘》中主人公郝思嘉的座右铭与大家共勉:「毕竟,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