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锋(Frank),中欧MBA2019级学生,一个恋家却不安于舒适的重庆人。16岁离开家乡只身前往美国,从高中、大学再到工作,8年的留美生活让他开始寻求改变。回国后加入《环球时报》采编中心,开始用记者的视角记录崛起中的中国。3年的编辑生涯让他再度寻觅新的机遇。在充满商机的中国,有着能融合中西特色的顶尖商学院。选择加入中欧,挑战与成长仍在继续,幸运的是这趟旅程,他不再独行。

 

漂泊的迷茫--教育究竟为何?

 

2008年6月,当全国上下都沉浸在迎接奥运的喜庆之时,我独自一人踏上前往美国洛杉矶的航班。带着蹩脚的英文,在美国高中的两年充满挑战,终获磨砺带来的成长。加州温暖的阳光惬意而平顺,但我在选择大学的时候却选择前往严寒的东部。2010年,入读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

毕业的一瞬间

刚入学时,我非常坚定地选择教育专业。原因有二:首先,没有美国高中老师的耐心帮助,我应该没有机会留在美国读大学,所以希望未来能成为教师帮助他人;其次,作为职业,有“铁饭碗”性质的教师工作便于今后留在美国。但这样的念头仅仅持续到专业课的第一天。“什么是教育的本质?不是你们脑海中想的非常高尚地传播知识。教育是为社会带来阶层流动性,但更重要的是稳固现有的结构,最终是为既得利益群体服务。”当这句“大实话”从教授口中说出来时,刚念大一的我显得难以接受。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首次陷入迷茫。

这段经历教会我,千万别因为理想化的认知而为人生做出决定,否则信仰崩塌的瞬间将使生活陷入迷茫。

 

寻找新方向--领导力的萌芽

 

“既然没有明确目标,那选一个职场上都能用到的技能吧。”在课程顾问的建议下,从大二开始,我便更多选修传播学方向的课程,以磨炼自己的沟通、演讲以及写作技巧。在准备第一个期末演讲时,因为缺乏清晰的思路,我感到十分紧张。在美国同学的推荐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马里兰大学公共演讲中心(UMD-OCC)寻求帮助。这里的学生志愿者友好并热情地帮我修改提纲,耐心地通过录像回放针对演讲中的每个细节提出改善建议,这些改进都让我在后来的演讲中充满自信。未曾想到正是这次经历,让我自大三后就加入OCC成为志愿者,毕业后更全职留在这里工作。

 

回顾这段旅途,对领导力的认知开始在我的决策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在得到志愿者帮助时,我内心非常触动,希望也能像他们一样为其他同学带来信心与帮助。在完成领导力选修课和负责人面试后,我正式成为该中心的首位中国学生志愿者为全校师生提供演讲咨询和模拟练习服务。在与每位学生一起准备他们的演讲时,我都能学到新知识,提出不同的问题与反馈。每学期期末后,总会有学生带着满脸喜悦来OCC感谢志愿者对他们的帮助,那一刻的满足感给予我更多动力去探索演讲技巧和领导力的发展。最终,领导力研究(leadership studies)成为了我本科阶段的辅修专业,而通过在OCC的工作,我认识到领导力才是我入学之初所追求的目标--通过确立共同的目标来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变得更好。

 

从陌生到熟悉--记者视角看中国

 

2016年6月,渴望再度改变和家庭原因让我回到阔别8年的祖国,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从开通手机支付账户到下载网购商城,亲人和朋友几乎手把手教会我如何在自己的国度生活。因为有传播学的背景加上对媒体行业的热爱,我很快便加入《环球时报》成为中文版的编辑/记者。

在负责《关注中国》版面的工作时,共享经济、中国“智”造、蛙跳的数字金融以及双一流高校建设等体现中国高速发展的新名词逐渐透过外媒视角融入我的日常。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外媒描述的中国与现实存在着很多差异,因而每次转载或引述外媒报道前都要核实事情的真实性,毕竟刊登的文章有可能影响上百万读者的态度,作为新闻人必须尽可能还原事情的本质,这也是新闻人的担当。

在《环球时报》的3年里,我非常有幸曾负责过多个领域的采编工作。从国际时政到娱乐体育、再到文化教育,从最初的门外汉到透过采访明星、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逐渐了解关注的行业,我想这应当是在媒体行业中工作的独特优势吧。

因为工作的关系,有幸前往澳大利亚、尼泊尔等地采访中国企业走向海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不管是阿里巴巴在澳洲打造的菜鸟联盟体系、还是葛洲坝集团在尼泊尔兴建的水力发电站,在世界的任何一角总能看到中国商人勤奋的身影以及他们为当地社会所做出的贡献。这些足迹都让我期望有天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为社会和顾客创造价值。

 

申请中欧—追求深度与广度的结合

 

尽管在环球的工作非常充实,但我更加渴望能沿着领导力成长的方向继续前行。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这次我的内心非常笃定,“不打无准备之仗”!不管是寻求职业转换还是进行创业的尝试,我都需要相对系统的学习商科知识,补齐短板才能前进,因此回归校园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众多海外学者都曾预估中国将在不久后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这也意味着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更多的商机。因此,在选择MBA项目时,我并未将海外的项目纳入参考,欧美高校的MBA教学体系依然专注于自身的经济体制和商业模式,并未将重心放在研究中国市场的发展上。相比之下,体制内院校的MBA虽然聚焦中国,却未能串联全球的战略发展。所以当展现“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的中欧MBA项目出现在我眼前时,决定变得十分容易。因为放眼世界,再也找不到任何MBA项目能兼顾东西方的商业发展。

正是入读中欧MBA之后,深度与广度的交融得到体现。2019级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与他们在每天的交流中都能学到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这趟学习旅程我不再是单兵作战。MBA独有的“良师益友”项目让我有幸认识亲和且富有领导力的导师,与另外两位小伙伴一起探寻职业发展的新机遇。

中欧不仅是学术的标杆,更是实践领导力的平台。作为MBA学生,可以参选学生会、俱乐部主席以及大型活动的组织者。除此之外,学校更鼓励学生追随“企业家精神”,勇于探寻更多能为同学带来提升的活动。在众位教授和课程部的支持下,我与两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创立MBA领导力俱乐部,期望能为会员们带来更多提升领导力的活动。这些经历都让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仅希望我的个人经历和体会能给正在寻找方向的同学一些参考,中欧不仅仅是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更是孕育杰出商业领袖的“归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