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金融大咖:揭开交易所的神秘面纱 | F 观点
“交易所”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金融从业者总能直接或间接地跟交易所产生关系,投资人每天、每分钟,甚至每秒都在使用交易所的服务;但交易所这个行业从欧美到亚洲都保持着一种神秘感,甚至交易所作为企业或者上市公司,也经常被投资者所忽视。
本期的中欧FMBA对话金融大咖系列活动特别邀请到国金金属首席市场官、国金资源首席执行官仲伟声女士为大家分享全球交易所话题。
仲女士曾担任香港交易所集团商品部主管并兼任伦敦金属交易所(LME) 大中华区总经理,及纽约证券交易所旗下的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 大中华区总经理,亲历全球交易所多年来的发展与变迁,她向FMBA同学们真实讲述了金融人不可不知的交易所。
一、交易所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交易所的完全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有监管的,买卖可交易的证券、大宗商品、外汇、期货期权合约的交易场所。它是市场的运营者、组织者、参与者,甚至是监管者。在我国,有受到中国证监会监管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等六家交易所,而正经历国家清理整顿的一千多家现货交易平台不是这个意义的交易所。
(1877年 伦敦皇家交易所)
上图是1877年的伦敦金属交易所,交易商们在伦敦金融城的地标性建筑“皇家交易所”进行交易,该建筑现已被中资机构收购。
电子化以后,很多交易所的场地陆续都关闭了。现在仅存的两个交易现场,一是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所谓“圈内交易”,这也是欧洲现存唯一的交易现场;另一个则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
(伦敦金属交易所“圈内交易”)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
与欧美相对成熟的市场相比,现在亚洲的交易所市场呈现出几个特点:
第一,规模小,分化比较严重。有的亚洲国家有几十家交易所;与规模相关,交易所的分化也比较严重,有的交易所只交易一两个品种。
第二,缺乏竞争力,不信任市场。可能是因为政府决策,也可能因为市场条件,亚洲的交易所几乎都处于垄断地位;要增加竞争力,就需要整合、改制、上市。
第三,几乎都是大宗商品衍生品,只有很少量的金融衍生品,比如债券和股指期货,几乎没有成熟的外汇期货,更不用说利率期货,而后者才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衍生品品种。
第四,散户的数量远远大于机构数量。过多散户会造成价格对消息的敏感度提升,价格波动剧烈,更易出现羊群效应。从交易规则来讲,交易所应该去引导更多的机构参与,减少散户,平衡市场结构。
中国市场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里,经历了从百家交易所治理整合的过程,虽然一波三折,但还是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建立了期货法;交易品种逐渐齐全,拥有了三大经济命脉相关的战略品种——原油、黄金、铜;成熟品种逐步试行开放;市场结构方面,参与者逐年增多,而且越来越专业,逐渐引入外资企业参与等。
二.交易所面临哪些挑战?
欧美交易所从百年建立到现代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为了争夺金融资源、追求效益,交易所之间的并购整合从未停止过。
交易所到底面临着哪些挑战和压力?从市场的演变来看,包含七个方面:
体制:从最初的会员所有、现场交易,逐渐改制成上市公司,以应对竞争,而后再通过并购来发展业务。
产品/品种:一开始由私人股东或会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交易品种;后来逐渐开始提供新服务,而不是新品种,比如信用合约类;再后来是在金融危机后做大的场外交易、场内结算服务,逐渐场内和场外的界限也开始模糊。
外部竞争:从现场交易到电子化,互联网的革命增加了竞争,也给竞争提供了必要条件;但这样的竞争还不够激烈,上市以后的竞争愈发加剧。
客户群体:经纪商降低成本的要求也在不断推动交易所之间的竞争;客户群体越发成熟,甚至开始看向亚洲寻找机会。
技术:日益强化的全球化技术布局,算法交易开始盛行,技术的重要性凸显;谁的技术强,谁的速度快,谁的客户就多,价格就越便宜;技术是交易所之间竞争的最大推手。
清算:从一开始作为后台服务,没有任何战略功能;到逐渐意识到清算自上而下、跨所有衍生品品种的重要性;再到现在逐渐成为新的收入来源,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监管:在交易所加强跨国并购后,交易所的监管问题,给所有国家的监管机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2018金融危机之后。
交易所并购的背后实际上是大国之间的博弈,直接影响了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并且会进一步影响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交易所已经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力量。未来,交易所的国际竞争趋势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最后会并购成为几个庞大的交易所集团。
本文根据2018年11月10日仲伟声女士在中欧FMBA对话金融大咖系列活动中的演讲内容汇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