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中欧MBA学生大使,我总是接到前来咨询的同学们这样的问题:你觉得我这种背景能被中欧录取吗?面试的时候会问些什么问题?你为什么决定来中欧读MBA?碰到这些问题,我总说:其实申请MBA归根结底要弄清楚这宇宙终极三大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写下这篇文章是2018年底,我们MBA2018级考完第二学期最后一门期末考。在经历了四个月必修课程的考验,心情的起起伏伏,咬牙的坚持再坚持,我发现当年申请MBA时考虑的那三大问题,在过去的四个月里不断地重复,不断地拷问着我。这三个问题不但没有远离我,反而越来越近,在接下来的MBA旅程里,我相信这三个问题将毫无疑问持续地、高频地出现。

“宇宙终极三大哲学问题”当然是个夸张的比喻,然而这三个问题却恰恰代表了许多同学整个MBA的心路历程。是的,MBA是一场和自己的对话,MBA是一场围绕着“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这宇宙终极三大哲学问题的一场旅行。

 

 

我是谁

定义“我是谁”最简单粗暴的方法,便是给自己贴标签。虽说每个人都是多面的,然而能够让自己在上百名中欧MBA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录取后能够让180名同学记住你,让未来无数的老师和雇主看到自己,那么给自己贴一个不同凡响的“标签”显然是最快捷最有效的一个办法。因此在MBA申请阶段,我常常告诉前来咨询的同学:仔细审视自己的特质,找出自己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大,然后说服面试官,“我”是中欧需要的一颗新星。

开学后我发现同学们身上独特的闪光点实在是太多了:有“GMAT 760学霸”,有“持续创业者”,有“健身达人”。而我则比较幸运,MBA之前的经历让我迅速地找到了一个吸引眼球的标签:“造飞机的女工程师”。

 

如此一个重名率接近于零的标签,加上“天空/飞机”本身独有的神秘力量,让我在开学之前就收获了许多好奇的目光和与同学们交流的机会。一直以来我似乎都偏向于选择一条特别的路。高中的时候文理分班,我选了理科是因为觉得女生学理科很酷;出国留学选择加拿大蒙特利尔是因为听说那里中国人相对比较少;本科专业读了Aerospace Engineering是因为小时候想当宇航员没当成(哪有那么容易)所以选择“飞机”这个离天空最近的职业。

 

大学毕业设计获一等奖。

与组员、教授(一排左二)合影

 

 

在Bombardier Aerospace工作时与同事合影。

第一架CS300(现为Airbus A220-300)交付客户庆典仪式现场

诚然,一个与众不同的标签能够让别人一下子记住自己。然而在给自己贴了标签之后,“我是谁”这个问题难道就得到充分的回答了吗?

不。

贴标签 = 立人设。一个标签,尤其是独特的标签,会让人们在记住一个人的同时,对这个人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勾画。此为“立人设”。不论这个人设是主动还是被动地“立”起来,在MBA学习的过程中,维持亦或推翻这个“人设”,似乎多多少少会成为每位同学的一道难题。而如何维持“人设”和“现实”之间的平衡,我认为最终的解决方法还是回到“我是谁”这个问题上:我是谁?我是怎样的性格?我期望自己的MBA如何度过?在学习、社交、睡眠这三个传说中“只能三选二”的MBA生活里,我该如何自处?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自省(Self reflection),是解答“我是谁”的最佳方案。

 

加拿大东部每年有长达半年的时间是冬天,夜晚的体感温度有时甚至能达到零下40度。漫长又寒冷的冬天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省的机会:独自一人,学会与自己相处,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与加拿大的清冷不同,中欧MBA的生活极其丰富多彩。然而生活越是丰富,越是要学会闹中取静,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记住读MBA的初衷,记住“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选择中欧MBA项目的同学们,内心都渴望改变:或者改变过去的职业路径,或者突破职业瓶颈,或者来中欧停下自己的脚步去思考未来的方向。MBA是一个“我从哪里来”和“我到哪里去”之间的中转站。

“我从哪里来”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它是我们过去经历的集合。然而如何在MBA面试中把“我从哪里来”这个故事说好,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和许多MBA申请者做咨询时,我发现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我觉得自己的经历很平淡,好像没有什么亮点。这个时候我往往会反问一句:你确定没有亮点吗?既然下定决心申请MBA,自己肯定在某一方面有过人之处吧!这时申请人通常会受到鼓舞,和我聊一聊“我是谁”和“我从哪里来”这两大问题。听罢他们的故事,其实亮点不少:申请人也许来自稀有行业(比如像我,飞机制造),也许职场晋升很快(比如两年做到地区经理),也许有创业经历,也许工作经验丰富,等等等等。

“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重点就在于tell a good story.

“我要到哪里去”则是一个令所有MBA同学头疼的问题:方向。

写到这儿,我真想把电脑合上打个“THE END”。因为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解决方案。

大部分同学在读MBA之前都会有一个大致的职业方向。然而在MBA学习过程中,因为逐步接触到新的行业,加上市场不断在变化,那个最初的方向也许会受到冲击,同学们进而对“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不再抱有坚定的答案。

要想对“我要到哪里去”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就应该结合“我是谁”和“我从哪里来”一起思考。让“我是谁”告诉自己我适合什么、想要什么;让“我从哪里来”告诉自己我拥有什么、优势是什么、欠缺什么。三大问题不断地循环往复,相互影响,最终帮助自己寻找到方向。

结语

全职MBA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是人生最后一次象牙塔里的狂欢。在大学毕业,经历若干年工作之后,选择鼓起勇气,花18个月的时间沉淀自己,重新享受校园生活,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如何尽情地享受这场狂欢却又不失理智,便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MBA是一场狂欢,更是一场修行。不断地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大问题,在多样又忙碌的MBA生活中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就是这场修行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