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俊岑,是即将入读中欧MBA的2020级新生。我出生在重庆,土生土长的山城小伙,自幼精力旺盛文武双全。

在过去的十年多时间里随性地跟着毫无修饰且充满“意外”的人生轨迹前行,从高中到大学,从大学到工作。曾经的我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没有想过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时间就像竹筏,我就自顾自地舒服漂流下去。直到最近两年,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开始如同工作中构建一个完整项目一般,去构建自己接下来的人生,于是有了和中欧结缘的故事。接下来我便分享一下我的故事。

过往两次“意外”后的成长

我人生的第一次“意外”发生在07年高考的夏天,在未了解清楚”提前批“概念的情况下听从了班主任的建议随意填写之后,我与正常报考第一志愿双语金融专业就此错过,阴错阳差进了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两个月后我拖着行李到了北京,一脸茫然,用当年韩寒在《三重门》的最后一句话说便是“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因为这个“意外”,我在大学期间对本专业学习非常被动,也没有考虑未来发展道路会怎样。因为自己对汽车的一些兴趣,在已涉足汽车性能改装的朋友的启发下,开始了人生第二次“意外”反转。大学毕业后我并没有进入法律行业,而是在同为汽车爱好者的朋友推荐下,加入了福特的合资公司长安福特工作,未曾想我会对这个行业如此充满激情。

在工作的开始几年我先作为项目采购管理投放了3个整车项目,参与第一个中国设计牵头整车项目并完成了该项目的成本降低方案。2016年任车辆个性化主管经理后我又专注在售后市场品牌以及各种产品线的投放上,接下来的两年里带领团队完成了数个福特售后零件品牌首次在中国的投放,同时将福特北美快修店模式第一次在中国实现。

我还试图将潮流个性化与古老的传统企业结合在一起,去拓展长期浸泡在传统业务中的思维,寻找不易被察觉的利润增长点。我尝试策划了当时与公司主流业务几乎毫无关联的售后个性化改装产品展示,最终成功获得了公司批准得以实施,甚至邀请到福特北美市场部高层造访,我至今还对这次宝贵的经历难以忘怀。除工作本身的进步,我在”领导力“上也学习到了许多。这些年我与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印度,日本,韩国等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性格的同事都有过长期的直接上下级的合作,让我从一个愣头青真正学会了什么叫包容与合作,渐渐领悟了“沟通”在领导力中的作用。

反思后的MBA择校

2018年底,我年满30岁,对自己的人生也多了几分思考。虽然工作中小有成绩,但对于自己一直以来妥协“意外“随性安逸的生活开始不满意。我默默告诉自己不能再安于“意外”,要掌握主动权去争取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从工作开始,基于对传统制造业以及公司未来发展的分析,我决定跳出舒适区,寻求从传统制造向新科技行业的切换。同时我意识到急需机会参与新行业的实践,由此萌生了要就读MBA的想法。考虑到需要时间重新定位接下来的工作岗位,这是非全日制项目无法满足的,并且我认为MBA应该和其发源一样,纯粹并全职地投入到弱项补强学习及视野人脉开拓中,才能实现“读书”的意义。所以一开始便锁定了全日制的项目。

项目类型确认之后迎来了选校的问题。考虑到未来发展区域,我将自己的范围锁定在了国内的学校,在申请和面试了国内比较有名的几大全日制MBA之后,也得到了一些不错的录取,但总觉得有一种说不上来的缺失感,直到我在论坛上了解到中欧。

我个人认为全日制MBA项目更是一种职业教育,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进行培养和规划,而非只是单纯的知识教育。我也更关心一个MBA项目是否能真正助推我未来的职业转型。

我了解到中欧是以市场为导向,将MBA学生最实际的诉求进行条理化的归类并通过18个月的时间进行规划(书本知识,行业经验,实习,面试训练等),同时会尽全力为中欧MBA学生的未来发展争取更多市场资源(各类讲座,就业机会等)。整个框架体现出中欧在做MBA项目上的专业性以及高度的职业化实践风格,而非逻辑与规划不清晰的“理想化”与纯“书本理论学习”。

在论坛中我看到了不同人群对国内几大体制内MBA项目与中欧的对比,发现即使是其他项目支持者也都很认可中欧相对更正宗而纯粹的“MBA项目”,就业资源和对MBA学生职业规划与助力上的占据绝对优势,以及中欧在国际化与多元化上的优势,这一点也正符合我专注在中国发展,又需要与国际接轨的诉求。经过充分的研究了解以及跟论坛上几位前辈的请教探讨,我决定中欧就是我的第一选择。

申请中欧,主导人生

到中欧面试的那天是我第一次来到中欧校园,真实地从沟通当中感受到各位老师以及未来同学在阅历,视野,逻辑等方面的优秀,面对我的各种问题中欧的老师们都耐心积极地分享其建议和想法,在这其中我切实感受到了中欧的热情与真诚。与此同时虽然贵为名校,但仍全身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帮助每一位,我认为这也是一个MBA项目,一个优秀商学院职业化的体现。我不由地感叹“没错,这就是我想要的”!

怀着忐忑的心情,一个月后我顺利拿到了中欧的录取。当我编辑着一封一封拒绝掉之前录取的邮件的时候,那一刻我无比开心。2007年的那个夏天,懵懂的我还不懂得选择自己的人生,只能接受“意外”带给自己的一切,这一次我真正地把握了主动权,主导自己的选择,在最中意的学校开启未来。我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