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这件事 一旦开始就是最好的时机
“从工厂区向商业街转型,电子产品销售起初是一点星火,不久便成烈火烹油。”这是媒体笔下1998年深圳的华强北,亦是应凌鹏第一次感受到的华强北:“当时我被这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惊呆了。”抱着“做一点点事”的想法,1999年应凌鹏和合伙人把公司搬来了深圳,这一年他25岁。
年少时来深圳创业,应凌鹏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拼搏、活力与包容。在深圳胼手胝足创业20多年,他带着广和通从深圳罗湖出发,来到福田,又至南山,现在迁至蛇口,其个人和公司的发展轨迹与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规划亦十分契合,时代动力与明天思维他一个都没落下!
创业是渗透在骨子里的基因
为什么创业?这是无数创业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对于应凌鹏来说根本不是问题,身为一名温州人创业于他是写进骨子里的基因:父母和身边的亲戚朋友都是创业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应凌鹏从未想过毕业后要去找一份工作。他说:“90年代创业是温州人的首选,实在没办法创业才会找一家公司上班。”
1999年,年轻的应凌鹏扬帆出海却发现自己连地图都没有,他很释然:创业本就是在无人区探索,如果说谁有地图那一定是张假地图。成立之初,广和通在一众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摩托罗拉(Motorola)无线通信模块中国区分销商,这既是广和通近10年顺利发展的契机亦为日后危机埋下了伏笔。
应凌鹏(右一)在中欧EMBA开学典礼上
2008年,摩托罗拉的移动通信部门被Telit公司收购,其与广和通之前签订的所有合同全部废止。应凌鹏感觉被逼上了绝路,此前,广和通的主营收入主要来自做摩托罗拉的分销代理,但这条路现在被堵住了,看起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做自主品牌。他回忆:1999-2009年,摩托罗拉、西门子、索尼等外资品牌占据了通讯市场的主导地位,国产通讯模块品牌还不为人们所接受,做自主品牌遭遇了非常大的阻力:做ODM积累的客户关系用不上了,员工不信任一家做ODM起家的公司能做好自主研发,竞争对手高薪挖核心团队……不到两个月,广和通的老员工走得差不多了,这对广和通来说是致命一击。
未来会怎么样?没有人清楚!
坚持长期主义
“外面工作也不好找,我只能坚持下来。”应凌鹏略带调侃地回忆,但其实他内心很清楚巨大危机之后支撑自己坚持下来的是对市场的了解和判断:用户对于通讯模块的需求量每年都在增长、联网的设备也越来越多,这个行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通讯模块是什么?普通消费者不会直接购买,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常常会用到它们。比如家家户户都会安装的电表、燃气表、笔记本电脑、收银员用的POS机、共享充电宝、kindle、抓娃娃机……而随着物联网的兴起,通讯模块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它作为核心部件,解决了通讯和联网问题。
与成熟的欧美市场一上来就谈品牌不同,很多成长中的中小型企业更看重性价比、更愿意去尝试新事物。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广和通的产品也逐渐在更新迭代,越做越好。2011年,广和通实现了盈亏平衡。
1998-2020年,应凌鹏在这个行业兢兢业业地做了22年。他戏称自己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不惑中年。前10年为了满足摩托罗拉的严苛要求而不懈努力:别的企业3-5个月就能交货的产品,到广和通这里变成了一年,一再打磨,只为追求更好的品质。应凌鹏自信地说:“未来这个行业仍将以质取胜,从目前的格局来看我们算得上是全球一流的模块供应商,有能力和任何公司竞争。”基于对高品质的追求,广和通逐渐积累了三星、惠普、亚马逊、大众和丰田等一大批知名客户。
应凌鹏感慨: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广和通的2G模块仍在发货。甚至有客户从1999年到现在一直陪伴着我们,广和通生产什么他们就用什么。在这个时代做生意,还是要坚持长期主义,要有长期发展策略,而非只看一时的变化,在战略上要有耐心,能耐得住寂寞。
我想去看海
“曾经沧海难为水,但我连海是什么样都没见过。”应凌鹏戏称。
2017年广和通上市,员工成倍增加,短板也随之暴露——广和通创始团队能爬电线杆、能上铁塔……但唯独没在大型企业呆过,没有受过系统的管理培训,要规范地管理一家上市公司明显吃力。“我感觉自己在管理方面的局限,想去看看海长什么样。”2018年,抱着“解决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困难并实现自我成长”的想法,在做了充分的“产品调研”之后,应凌鹏报考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EMBA课程。
中欧是国内最早开设EMBA课程的院校,其在招生、课程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它遵循多元化的原则,尽量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职能、不同背景的同学均衡地分配到每个班级中,最大程度地保证班级内的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应凌鹏说:“我们班有来自来自沃尔玛、华为等大型企业的同学,他们和我描述了大海的样子。”
2018年中欧EMBA秋季班开学,开学典礼上中欧创业管理实践教授龚焱 “时代动力与明天思维”的演讲给了应凌鹏很大启发,他深以为然。龚焱教授指出:发展受挫的时候,我们把原因归结为外部环境不好;一旦成功了,又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做得很好。这就是“利己归因”,即成功时强调主观作用,失败时归咎于客观原因。如何客观看待成功?怎样走向成功?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思考:一个是客观层面的“时代动力”,一个是创业主体层面的“明天思维”。个人或企业的成功,离不开这两个维度。
应凌鹏说:“如果广和通今天还在做成立之初做的事情,那我们必死无疑!”在应凌鹏看来,广和通是一个典型的赶上时代机遇的例子:我们创业的时代,竞争还没有那么充分,只要够勤快,通过简单的商业模式就能赚到钱。为什么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有的企业做得很好,有的企业做着做着就没了,应凌鹏认为这与龚焱教授所讲的“时代动力”有关。
应凌鹏行走在戈壁
上完中欧管理学教授李秀娟的戈壁行动领导力课程后,应凌鹏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甚至觉得自己是所有同学中收获最多的:我原来习惯把个人能力当成团队的能力,但这门课后我发现每个人的能力是存在差异的,你认为在戈壁向前走1公里能够做到,但对队友而言可能已经超越极限了。应凌鹏把这种反思结果用在了工作中,他发现自已能接受同事们在不同方面工作能力的差异性了。他说:“从中欧回来,我做了很多改变。”
从原来的只见一叶到现在既见叶亦见泰山,中欧的经历让应凌鹏在看事情时更为客观全面,也能更为理性地去理解不同部门所承载的意义。他说:“从前我只注重某个指标,殊不知各个指标都是相互关联的。作为管理者我们更应该补齐短板,注重各业务的均衡发展。”
让员工活在希望里
应凌鹏把做企业的人分成三类: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他把自己定义为商人,他说商人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把企业做好:盈利高多纳税;让员工乃至员工背后的家庭也能因为我们变得更好而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应凌鹏看来:真正的企业家首先在经营企业时必须是成功的;其次他们必须要有管理思想的输出并对外界产生影响,如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杰克·韦尔奇。他说:任正非和曹德旺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企业家。
广和通上市之后,常常有人问应凌鹏:“公司上市算是你们的高光时刻了吧?”应凌鹏很无奈:作为企业管理者,我永远希望公司的高光时刻在下一阶段,如今我们上市已经3年,今昔对比,我们现在比上市那个时间节点做得更好!
广和通内部召开高管会时,批评与自我批评永远是主旋律,他们永远在反思哪里可以做得更好!“让企业的高光时刻永远在下一个阶段,让员工永远活在期待里”,这是应凌鹏的期待。
来源
1、图片:应凌鹏&中欧深圳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