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的追问:从蒸汽时代到智能未来
小镇姑娘闯南走北
我出生在上海的一座海边小镇,童年在咸咸海风和科幻故事的浸润中长大。小时候的我相信,到了2020年人类已经登上月球,汽车都是用飞的。怀着这样的憧憬,我本科选择了理工专业—汽车工程,希望未来能够设计出颠覆性的技术。大学我去了蒸汽时代的起源地—欧洲继续攻读内燃机硕士,并在法国一家汽车公司实习。那时我曾问欧洲工程师和教授,对电动车怎么看?他们的一致看法是:现在离电动化还很远。
毕业后,我回到了上海,作为工程师加入了一家法国汽车品牌在上海新设的技术中心。我随着同事们前往天南地北试车,在零下三十度的黑河、敦煌沙地、新疆火焰山的极端气候下,进行激动人心的超高速试验。为了优化跨国团队的工作效率,我帮助上海部门建立了适合中国环境与油品的爆燃实验方法和流程,并在全国各地的合资公司培训了几百位同事。
技术 vs. 市场之问
做工程师期间,面对欧洲产品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状况,我心中产生了很多疑问。在明知中国客户对产品需求的情况下,公司为何仍然决定选用较低的配置?在精心平衡了油耗和性能的动力系统后,为何仍然得不到市场的追捧?如何连接技术与市场,做出正确的决策,获得顾客们的认可?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转换了工作职能,加入一家百年美资汽车企业,从工程师转做产品战略规划。
虽然工作内容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但我取得了非常大的收获,曾经的疑问都在工作中被一一解答。技术先进与否并不是产品考虑的唯一指标,还需考量投资回报、产能、竞争和政策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随着中国市场消费升级和汽车业“新四化“的推进,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利润 vs. 风险之问
蒸汽时代起源于欧洲,而电动化时代是从中国开始普及的。那几年,国产车开始默默地弯道超车。在传统外资车企,大多数人仍然认为电动车是政策导向的产物,是赔钱的买卖。电动车的投资回报怎么也做不正,又经常出现起火和抛锚的新闻,传统车企对于电动车心存疑虑。那时,谁也猜不到特斯拉后来会降价到25万,也没有人能预测造车新势力能存活几家。面对未知的高风险市场,用投入回报分析去做决策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了。眼见着曾经被忽视的国产车,一点点从低端开始占有中高端的细分市场。比亚迪如何做到一年对产品做一次迭代?蔚来是如何用粉丝经济独占高端国产的鳌头?尚未盈利的造车新势力,是怎样平衡风险和利润的?环境变化得这么快,究竟如何才能成为市场主导者?此时的我,再一次开始追寻答案。这一次,我决定去读MBA,不仅仅是为了解答心中的疑问,更是为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为看到了国产品牌在制造业、互联网行业和金融业的崛起,一直在外企工作的我决定在国内学习,可以有更多机会了解国内企业是如何做到速度、成本、质量和品牌的平衡。咨询了身边多位读过MBA的朋友,他们告诉我,如果决定在国内读,那么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金融时报排名亚洲第一的中欧全日制MBA项目,广度上拥有比肩世界名校的全球案例库,深度上则有中国最前沿的商业观点和理论,和许多国内企业都有从理论到实践的合作。
解谜之旅
中欧的学习对于我来说,犹如久渴得雨,是一场解谜之旅。社交营销,蓝海战略,价值定位;财报分析,国家经济政策,组织文化……商科各个科目知识,都能在之前的工作中找到对应的联系。在小组作业和课堂发言中,来自不同行业和国家的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分享了独特的见解,非常具有启发性。战略课堂上对三星的垂直整合分析,让我对“轻资产就是竞争力“有了更辩证的看法,对之前的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公司财务课堂上同学们的小组演讲,让我明白了马斯克是如何通过可转债筹资,来支撑起特斯拉电动车帝国;消费者心理学的课程则用索尼的例子帮我转换了思路—原来并不只是技术可以颠覆式创新,只要足够了解用户,产品定位也可以做到。
几乎每周,都有各行业的中欧前辈、名企高管和著名学者的分享讲座,不定时还有俱乐部和学校组织的企业参访活动。当面对面倾听前辈们的故事,收获的不仅仅是商业上的眼界,还有更多的人生感悟。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多少都会担心在追寻事业的同时会影响到陪伴孩子成长,因而束手束脚,然而不久前,在中欧参加的苹果公司中国区女掌门Isabel Ge的演讲,提到她是如何平衡带着四个孩子的家庭和自己的事业,给了我莫大的激励— "Don't be pushed around by the fears in your mind. Be led by the dreams in your heart."
来到中欧,像是获得了一份寻宝地图:地图里除了满满的知识,还有同行的伙伴,睿智的教授,中欧十几年来毕业的师长师姐的鼎力协助。
2021年,汽车并没有飞上天空,却已经实现自动驾驶,实现联网。技术的发展,终不可脱离人性,一切升级迭代都是为了应对社会的需求。中欧的学习,让一枚踌躇的汽车人,更清晰地看到了想去的方向: 在智能化和碳中和的国家战略进程中,创造自己的那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