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DBA第三届应用研究研讨会圆满落幕
院长致辞:从破冰到飞跃,学术与实践共舞
汪泓院长回顾了DBA应用研究研讨会的发展历程:首届研讨会以“破冰”之姿开创学术与实践融合的先河,30余位同学将企业痛点转化为研究课题;第二届ARC实现规模与质量双飞跃,四届同学与50余位教授共同见证阶段性成果;而本届研讨会则进一步深化跨学科合作,持续深化DBA课程在学界与企业界的“桥梁”担当。
汪院长还特别感谢学术委员会、学院教授团队对DBA课程的全力支持,并高度肯定部分DBA同学提前半年至一年半完成答辩的学术突破,更赞赏四届同学跨届知识共享展现的学术活力。
主任寄语:学术为舟,实践为锚
中欧DBA课程主任忻榕教授在研讨会上强调学院对课程的全方位支持:“学院将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教授们将是最值得信赖的灯塔,你身边的同窗们将是最温暖的战友。”她指出,DBA项目的核心在于构建学术与商业的共生生态,助力企业家在复杂环境中实现创新突破。
中欧DBA课程学术主任黄钰昌教授重申DBA课程的核心理念:“顶天,即追求学术卓越;立地,即扎根实践创新。”他提到,同学们的研究课题从宏观政策到微观行为,既体现了学术严谨性,又直面企业实践痛点,这正是“顶天立地”使命的生动诠释。
中欧DBA课程副主任王泰元教授主持首日活动,以谆谆之言为在座同学厘清DBA论文研究的核心路径。他直言:“不回归到实践的DBA论文,不是好论文”,再次强调DBA课程要推动学术成果切实服务于商业实践。
四大研究领域:中欧创新的“学术引擎”
研讨会首日,中欧副教务长(研究事务)、市场营销学教授王雅瑾系统介绍了中欧的四大研究领域——卓越服务、AI与企业管理、中国与世界、ESG。她指出,这四大领域是中欧研究创新的重要举措,强调综合性、跨学科的碰撞。每一研究领域集聚了中欧不同学科的数十位教授,鼓励跨学科的科研,特别是实践相结合的科研,这与DBA课程的初心不谋而合。
随后,来自四大领域的四位教授,为DBA同学分别带来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洞见。
组织行为学副教授郑雪以“领导者行为溯源:其发展性和动态性前因”为题,从自身研究经历切入,强调“研究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她围绕“领导力前因”展开深度解析,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梳理了领导力形成的底层逻辑,为同学们揭示领导力在动态商业环境中的演变规律。
会计学副教授张飞达以“守护品牌,驱动分红:商标保护法对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开篇,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独特视角。“尽管我是会计学专业出身,但这项研究深度融入了营销学理论与方法”,他强调“跨学科学习对突破学术边界的意义”。而另一项“人工智能互补还是替代会计人员?—基于会计重述应对行为的实证研究”的实证研究,引发了同学们对AI技术边界的热烈探讨。
战略学助理教授陈卓的研究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早期风险投资中的应用”。她从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创业创新、AI在战略决策中的潜在应用等多方面探讨上述话题,并尝试回答“如何提高AI的评估效果”“AI与人类如何合作”等热点话题。
金融学和会计学系系主任程林教授在“非传统披露与公司治理”中,聚焦“策略性的劳动力市场招聘信息披露是否会为内部人交易提供便利?如果是,会如何提供便利”这一研究问题。他从研究背景、研究动机与问题、研究发现、结果分析等角度逐层拆解,揭示非传统披露对公司治理的双刃剑效应,为同学们提供了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新思考维度。
整场研讨会中,教授们从文献回顾、研究假设、研究方法、关键发现、实践意义等论文研究过程进行回溯,向在场DBA同学们倾囊相授、知无不言。而同学们亦积极互动、不时提出疑惑,与教授思维碰撞、同频共振。特别是面对同学们的精准提问,教授们纷纷感慨道:“同学们从实践角度提出的思考,恰恰印证了教学相长的价值——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碰撞的双向启发。”
本届研讨会不仅彰显了中欧教授团队的学术高度,更彰显了DBA课程“将企业痛点转化为学术课题”的核心价值。未来,中欧将持续以跨学科创新为引擎,助力企业家用学术之光点亮实践之路,为全球商业发展提供中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