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庆主讲第109期中欧陆家嘴金融家沙龙,专题解读金融生态、监管与货币政策
当前,很多人对金融生态、金融环境、金融机制、金融规律在运用中相互串用,导致金融生态的目标不清、渠道不明。众说纷纭的金融生态概念迷失了金融生态实践的准确性,使宏观部门无从着手,微观部门无所适从。怎样准确把握金融生态的概念和内涵,如何厘清原理并进一步理解监管对于优化金融生态系统、助益金融业稳定的重要价值?又怎样认识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为了更好地回应热点关切,8月8日,第16期上海金融大讲坛暨第109期中欧陆家嘴金融家沙龙之百年公会讲座特邀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人民银行纪委书记王华庆先生专题解读“金融生态、监管与货币政策”。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姚嘉勇,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会长、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徐斌致欢迎辞,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秘书长赵海主持开场。100余位政界、金融界、企业界嘉宾与会交流。
沙龙现场
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姚嘉勇认为,严监管、去杠杆、防风险成为发展的重大任务,各方面都高度重视,对我们的金融生态、金融环境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我们看到,外部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旧很多,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美联储加息、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风险相互叠加,保持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平稳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还将延续,我国经济运行仍将保持稳中向好态势,特别是财政金融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已经出现积极变化,货币政策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去杠杆将更加注重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有利因素逐步积累转化,不利因素逐步出清。在此背景下,我们如何做到“稳金融”,如何更好地把防范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结合起来,就显得更加重要。
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会长、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徐斌回顾了上海银行同业公会的百年传承。1918年上海银行公会在时代的浪潮中应运而生,1952年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中暂时退出历史舞台,1992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再次复苏,一以贯之的承担起行业自律,服务同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责,担当起聚焦金融改革和自贸区建设的历史使命。在这百年历史长河中,见证当代中国银行业一路走来,从萌芽兴起到繁荣兴旺,从举步维艰到屹立于世界之巅。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原中国人民银行纪委书记王华庆发表主旨演讲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原中国人民银行纪委书记王华庆认为当前我国金融生态存在金融业发展过快,金融风险突起,以及监管套利等问题。金融生态和监管出现严重问题时易导致危机的发生。次贷危机期间,美国面对过度创新的结构性产品,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模型都缺乏“尾部”风险管理的现实,监管架构、技术、法律层面存在缺陷,导致监管缺乏有效性,范围的局限性及监管套利。而在中国,法律制度不完善,分业和混业游离在法律边缘;商业银行国有股份绝对控股,不利于银行自身的完善;社会发展的理念,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发展理念出现问题,导致政府融资平台不能履约司空见惯;分业监管和混业经营也使得金融机构得以监管套利;最终导致监管制度,监管能力都难以跟上金融业的发展,直接影响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王华庆特别指出,金融生态不是指金融业本身,而是指整个社会、法律、产权制度。
关于目前P2P平台失联、跑路频出的问题,王华庆认为是近年地方政府涉足金融业和中国在科技金融监管方面失败的尝试。
王华庆提出,我国应建立“双峰监管+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框架。商业银行通过存款经营,保险机构的清偿性本质等都应以审慎经营为本,需要进行审慎监管;金融机构行为失当和民众对金融知识的贫乏造成金融消费者损失的案例众多,需要建立消费者保护机制,需要建立行为监管机制,以平衡金融市场的两端;双峰监管是对混业监管的一种目标明确,监管相对简单,问责明确,协调成本低的监管制度。
此外,危机后,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将金融稳定纳入中央银行职责,主要因为微观监管制度是“顺周期”的,而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是此次危机后国际社会得出的一个结论,这就需要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
货币政策方面,随着资本项下的不断开放和人民币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三元悖论)的建立,已显现出极端的重要性。货币供应量目标已不适应货币政策的制定,需要向价格型调控目标即利率调控目标发展。但现在仍处于基本利率和货币市场双轨利率制度,这就需要建立我国央行的政策利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