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寻找供应链的“抗病毒疫苗”之旅 ——第十四届运营与供应链管理国际会议回顾
7月18-20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协办(中欧-普洛斯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执行)的第十四届运营与供应链管理国际会议暨第三届战略供应链思想领袖论坛在线举办。在三天时间里,来自全球四大洲的超过50位专家学者及企业高层进行了主题分享及专题研讨,就疫情对供应链的挑战及应对、疫后供应链的新常态、数字化技术与大数据的作用、全球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总结出了若干对未来供应链研究与实践有所启发的观点。
赵先德教授:供应链的快速响应、韧性与重生
中欧京东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席教授、中欧-普洛斯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主任赵先德教授在活动期间进行了题为《COVID-19带给供应链的启示:新的能力需求与研究机会》的主题演讲。
赵教授认为从目前来看,本次新冠疫情带给供应链的关键挑战已经十分明确,一是需求数量的波动与需求方式的改变,二是供应能力的中断和供应中断导致的全球供应链涟漪效应,三是供需之间的信息断链,这种断链会通过牛鞭效应进一步加剧相关物资在全球范围内的供需不平衡。但好的一面是,很多领先企业已经和正在通过数字化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供应链协同来应对这些挑战,在需求预测、全球寻源、柔性生产、供需匹配、分配和配给、仓储和配送六大方面开展了诸多供应链创新实践。这些实践在一些中国领先企业的案例中能够得到验证。而在这些实际案例的背后,一些普遍性的规律也正在形成。
对于这些规律,赵教授进一步将其总结为“3R供应链”,即供应链的快速响应(Responsiveness)、韧性(Resilience)与重生(Regeneration)。在他看来,无论是应对当前的疫情还是赢得未来的竞争,企业都需要建立能够主动计划与应对供应链中断,并以相对较低成本、较高效率从中断中恢复的供应链新能力,而3R供应链,就是对这种新能力需求的最好总结。具体来看,是要能够快速、准确地响应快速变化的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是谓快速响应;是要能够确保供应链运营的连续性和快速恢复的能力,是谓韧性;是要在外部灾难造成供应链停摆的情况下能够重新启动供应链,并重新设计/重新配置供应链以满足外部灾难之下及之后的新需求,是谓重生。
赵教授还特别强调了供应链的重生。他认为最重要的供应链重生能力是能够迅速改变旧的供应链、或者建立新的供应链来生产新的产品和服务,而要实现这点,除了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供应链可视化或透明度作为基础外,最关键的是要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乃至生态的协同。当今世界的供应链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上下游关系,而是围绕核心产出的一系列资源和能力所组成的生态。如何设计好的合作机制和通过好的关系管理来管理企业能够触达的资源和能力池,使其能够在类似COVID-19这样的外部灾害出现时能够灵活重组与连通,快速“攒出”满足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是供应链重生能力的关键。
中国领先企业的抗疫故事与疫后思考
疫情发生至今,京东、海尔等中国领先企业一直在践行赵教授提出的3R供应链。这两家企业、连同其各自生态圈企业的高层也在活动现场进行了分享和讨论。
京东:智能供应链技术与零供协同创新的组合拳
京东零售集团生态业务中台负责人林琛回顾了京东的抗疫故事。他指出京东作为国内领先的零售企业,不仅快速地凭借供应链在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供应链技术方面的优势快速做出反应和应对,还积极带动供应商、配送商家、线下门店等生态伙伴复工复产、恢复运转,同时,基于供应链基础设施进一步发挥调配能力,抗击疫情,保障民生,助力经济复苏。经济的复苏、生态伙伴的恢复运转,反过来又帮助京东的供应链更好地进行运转,整体上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作用。
在林琛总看来,供应链技术能够帮助企业以最快的速度感知需求变化,洞察需求趋势,最大范围调动供应网络节点的资源和能力,高效联动各个节点采取全局最优策略,实现供应链效率和弹性的最大化。例如,在面临武汉封城的情况下,京东第一时间通过动态网络优化技术模拟出最佳网络调整方案,快速完成华中区域应急网络调整,解决交通受阻的难题。此外,供应链的弹性不仅体现在企业自身,也体现在与伙伴之间的弹性。京东生鲜在疫情下紧急协调超过300家供应商,调用全国30个仓库,制定端到端协同方案,有效地应对疫情物资的井喷式需求。而在下游,京东整合线下库存,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无接触配送,以超市零售业态助力民生,实现疫情期间的民生物资保障。
京东健康营养保健业务部总经理杨叶则介绍了京东健康在疫情中的快速反应解决方案。以维生素C的需求激增为例,京东健康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认知,通过热搜流量承接页引导,组团大品牌,人均限购保障平价供应;同时联动海内外10多个品牌,从超过20个国家为国内消费者提供了超100万件的维生素C类产品供应。这个快速反应的背后,智能供应链同样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对预测技术、运筹优化技术和仿真等技术的集成运用,京东健康智能供应链得以实现准确的销量预测,以及确保商品在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
而技术之外,围绕疫情下的供应链合作与创新,鱼跃家用健康事业群总经理徐楠轩、美赞臣大中华区供应服务总负责人邹彤、上海曼伦市场部总监黄永成、健合集团首席运营官及首席战略官Akash Bedi等嘉宾也在专题研讨中分享了他们作为营养健康类品牌商,在疫情期间与京东探索的各类协同创新。总体上看,这些创新具有“不走寻常路”的共同特征——在迫切的需求面前,零供双方绕开平时的条框约束,为了快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调整/建立新的合作流程,以较高的效率赢得和时间的赛跑。而这种“三赢”实现的背后,零供双方此前的深度协同扮演了重要的基础。
海尔: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抗疫与中小企业转型
海尔全球采购总经理樊华首先归纳了海内外疫情对全球贸易和国内生产的影响。具体到疫情对海尔供应链的影响,樊华总指出海尔的国内家电产业(除武汉工业园外)早在2月10日就已经实现复工,且复工后第四周供应商已完全同步复工,整体物料交货保障恢复到正常水平。海外方面,虽然随着海外疫情的蔓延,海尔在意大利、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墨西哥等地的海外工厂4月份以来出现过停工情况,但现已全部恢复。总体上看,海尔的全球供应链在疫情面前表现出了很强的韧性和恢复能力。
对于疫情后的供应链转型,樊华总也有很深的思考。他认为全球供应链的调整是全球资源的再配置,短时间全部回移也是很难做到的,中国制造业的中心地位暂时不会改变。但于此同时,也要看到“短供应链”这个可能的转型趋势。而所谓的短供应链,不仅仅是供应商和客户物理距离的缩短,更强调的是供应链流程的缩短,体系的优化,运营的灵活和效率的提升,从而实现安全、敏捷、高效、智能。针对这个趋势,海尔已经先行一步,对自身的供应链体系进行优化。例如在研发环节平衡规模化的爆款产品与定制化的高端产品,在采购环节平衡供应商的集中与多样化,在生产环节平衡低成本的高效线与柔性化的定制线等。
而在此基础上,早在疫情之前,海尔就已经将自己的工业设施、工业系统、工业知识、供应链资源与能力等封装成模块化的2B服务,通过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各行各业中的企业,助力后者的数字化转型。在疫情期间,这个平台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尔卡奥斯首席运营官严鹏飞在活动现场分享了COVID-19 疫情下的卡奥斯效率。她指出卡奥斯在疫情期间充分发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和能力,实现了48小时推出山西第一条自动口罩生产线、72小时支持一家牛仔裤生产商转产防护服等供应链“重生”实践。通过这种方式,卡奥斯已经灵活配置出从预防到诊断治疗的防疫产业链,并通过新建立的海云链跨境贸易平台,将这些新产品和服务用于助力海外抗疫。
赋享科技CEO刘恒、云贸通平台总经理及欧坚集团运营总经理张翚、康派斯总经理刘绍勋等卡奥斯平台的合作伙伴,以及海尔卡奥斯供应链模块总经理陈伟也从不同视角分享了他们对卡奥斯赋能中小企业、与后者价值共创的理解。
供应链也有“抗病毒疫苗”吗?
京东和海尔的抗疫实践同样得到了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李效良(Hau L. Lee)教授的肯定。他将连同京东和海尔在内的、全球众多创新企业在疫情期间的实践形象地比作“抗病毒疫苗(Antiviral Vaccine)”。
在李教授看来,对应于医学中的“在人体感染疾病时杀死病毒”,供应链中的“抗病毒”是指供应链在危机已经发生的情况下能够积极有效地做出反应,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的破坏。而对应于医学中的“配合人体的自然防御系统来避免疾病感染”,供应链中的“疫苗”是指供应链预先做好了防范风险的措施,供应链网络中没有薄弱环节,流程和网络的配置具有灵活性。可以看出,“抗病毒”和“疫苗”分别对应响应型(Responsive)和主动型(Proactive)两种供应链应对战略。
具体地,李教授认为“抗病毒”(响应型)的典型做法包括:1)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感知和响应;2)完善供应链网络,提高端到端可视化;3)加强供应链网络管理,包括对员工的管理;4)敏捷运营。“疫苗”(主动型)的典型做法则包括:1)加强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的关系;2)建立自然对冲(例如双重响应或全渠道);3)建立生产中的“Knowhow”能力;4)可灵活配置的供应网络。
在李教授看来,增加供应链冗余(如增加备用库存与备用供应商)的做法并不是一味好药,它虽然可以治标,但并不能治本,在正常时期反会拖累供应链的成本与效率。而可灵活配置的供应网络,正如京东和海尔所建立的供应链生态系统,才是治本的良药。
最后,李教授指出为了获得供应链的“抗病毒疫苗”,企业需要去设计和执行能主动出击、可快速响应的供应链战略和供应链计划,同时需要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主动型和响应型的策略中。他认为,那些拥有“抗病毒疫苗”的供应链在灾后会更加强大,获得更持久的竞争能力。
寻找供应链的“抗病毒疫苗”之旅
除上述嘉宾和观点外,三天时间里,还有众多专家学者与企业高层就疫情期间与疫后的供应链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出谋献策。他们包括且不限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凯利商学院Barbara B. Flynn教授,欧洲运营管理学会创始人及主席、伦敦商学院Chris Voss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Harold E. Fearon杰出学者”教席Thomas Choi教授,澳大利亚麦格理大学麦格理管理学院前院长Norma Harrison教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Steven Melynk教授,新加坡管理大学Arnoud De Meyer教授,英国萨里大学熊榆教授,宁波诺丁汉大学陈庆佳教授,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戚依南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李想教授,MPC国际董事总经理、米赞集团总监Peter Creeden,华为企业业务集团副总裁Edwin Diender,京东物流数据产品部供应链优化总监庄晓天博士等。
从众多嘉宾的观点中,一些共识得以浮现:提高供应链的端到端透明度、应用大数据分析和AI来自动化和优化供应链流程和决策、通过关系管理和供应商选择来增强供应链协作、重新设计供应链网络(即平衡全球化和本地化)、建立正式的供应链风险管理职能、通过全渠道供应链跟踪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并提高客户满意度、区域的多式联运计划与协同……如今,海外的疫情还在持续,国内外同行寻找供应链的“抗病毒疫苗”之旅也还在继续,希望本次会议形成的这些知识、经验和观点,能够对未来的供应链研究及实践有所启发。
第十四届运营与供应链管理国际会议暨第三届战略供应链思想领袖论坛由国际供应链与运营管理学会(ASCOM)和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麦考瑞商学院主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普洛斯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和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协办。
供稿:王良博士,中欧-普洛斯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