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举行2022年度工作研讨会
12月14日,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举行了2022年度工作研讨会,回顾研究院2022年的主要工作成就,探讨社保养老前沿问题,并部署2023年的重点工作。学院院长、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汪泓教授,学院欧方院长杜道明(Dominique Turpin)教授,学院荣誉退休院长、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迪帕克·杰恩(Dipak Jain)教授,研究院研究员吴忠教授、张健明教授、罗娟副教授,院长助理、教务长办公室主任徐惠娟,院长助理、院长办公室主任李瑗瑗,市场与传播部主任费喃吟,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媛媛等出席。

汪泓院长首先向杜道明教授详细介绍了研究院的成立背景、主要研究领域和未来愿景。她表示,在新时代国家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发展战略的要求及发展趋势下,研究院应运而生。研究院将充分发挥中欧多学科、跨领域等学术优势,基于“中国深度、全球广度”战略定位,围绕社会保障、养老金融两大领域展开深度研究。其中,社会保障领域主要聚焦高质量、可持续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多支柱、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优化研究,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研究,健康老龄化与智慧管理研究,共同富裕、收入分配、就业、人力资本研究,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研究等;养老金融领域主要聚焦养老金金额研究、养老产业金融研究、养老服务金融研究、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研究等。研究院将持续聚焦这两大领域,深入开展学术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追踪国际社会保障和养老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研究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同模式的经验教训,了解全球社会保障理论的最新发展。研究院将持续汇聚国内外社会保障学界权威专家,国家政策制定部门、国际高端智库机构和高校、养老金融企业家等各方研究力量,搭建国内外社会保障研究的学术网络和交流平台,提升中国社会保障研究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学术影响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平台和高端智库。
同时,汪泓院长介绍了研究院2023年的工作计划,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高水平学术交流与平台建设,包括举办学术年会和高峰论坛,举办专题研讨会,在国内外展开跨界学术交流等;
二,重大项目攻关,持续推进与“健康中国”建设相关的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拟进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指数构建及评估研究,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税优方案研究,健康中国资源配置效应及优化路径研究,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实施效应及优化路径研究,中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成效评估及优化路径研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评估及优化路径研究,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引导机制及对策研究,个人养老金动力制度机制与支持政策研究,全生命周期养老金融资产配置及优化路径研究,以及多层次、立体养老服务体系框架与实现路径研究等10个专项课题研究;
三,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包括拟完成2-3份重大决策咨询报告,完成1-2本学术专著、皮书,持续报送相关主题专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发布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信息简报等;
四,提升全球影响力,通过增强在主流媒体的宣传提升研究院的学术影响力、政策影响力,通过开展校友及校友企业培训服务社会影响力。
研究院研究员吴忠教授、张健明教授、罗娟副教授分别介绍了研究院的三项重要成果《中国健康人力资本:测量预测与发展战略》《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高质量发展》《上海社会保障史》。

《中国健康人力资本:测量预测与发展战略》深入论述了健康人力资本的内涵特征与形成机制,构建了中国健康人力资本的测量指标体系,科学测量和预测了中国健康人力资本总量,分析了中国健康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效率,揭示了健康人力资本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预测了中国健康人力资本演化趋势,比较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健康人力资本质量水平,并提出了 2050 年我国实现健康人力资本强国的战略目标、实践路径和行动方案。该书作为当代中国健康人力资本问题研究成果,可为世界人民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高质量发展》是根据汪泓院长及研究团队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政府参事室重点项目、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项目等系列研究报告汇编而成,主报告主题涵盖了“应对老龄化社会政策研究”“建设健康中国问题研究”“平台经济劳动者社会保险调研报告”“推动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合作的思路与举措研究”等,对如何应对社会保障和养老的新趋势提出了可行建议。
《上海社会保障史》是上海市纪念改革开放40年研究丛书之一,围绕上海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以上海的社会保障改革实践为主体内容,汇聚丰富详实的史料,通过社会保障总篇,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住房保障、福利保障、社会救助八个分篇章,对上海社会保障的历史进行追溯,并以上海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为主线,对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研判。该书荣获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听完介绍后,杜道明教授对研究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老龄化并不是中国当前特有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欧洲很多国家以及一些亚洲国家如日本都进入了“超高龄社会”,因此,研究院的成果对其他国家积极应对老龄化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希望研究院能做好研究成果的国际化创新转化工作,依托学院连接中国、欧洲和世界的独特优势,不断提升研究院的国际智库影响力。
迪帕克·杰恩教授表示,中欧开辟了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在全球商学院中都属首创之举。同时,他围绕如何打造世界一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康老龄化社会这一话题展开了分享。他表示,全球65岁以上人口已超过5岁以下人口,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在英国、大部分欧盟国家以及日本,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也即将超过儿童人数;到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将突破10亿,80岁以上人口将逾2亿。人类寿命延长、生育率下降将导致社会快速老龄化,劳动力人口大幅减少将引发全球性人才短缺,家庭在养老、医疗健康和退休理财等方面的压力增大,政府构建的社保体系也面临挑战。我们可通过对日本(Japan)、美国(U.S.A)、印度(India)、中国(China)和欧洲(Europe)(简称为JUICE,“活力”之意)等国家和地区展开跨文化研究,研究如何推出鼓励生育的措施,如何投资发展高科技以抵消劳动力人口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推出延迟退休年龄、改善国家养老体系等紧迫举措,为“活力”国家和地区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贡献洞见和智慧。
分享结束后,参会人员就如何进行养老问题国际比较研究、如何发表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高质量论文、如何提升学院的品牌知名度和全球影响力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与交流。
汪泓院长作总结发言。她指出,研究院2023年要在以下五个方面精准发力,谋求新作为:一,要深化对宏观政策以及关键主题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具有重要决策咨询价值的研究成果;二,要加强深度调研和系列调研,通过丰富的一手数据、详实的调研材料、扎实的研究方法、突出的研究成果,提出更具有指导意义的预测,更行之有效的建议;三,研究的视角要全球化,要在“中国与世界”跨学科研究这一视角下展开相关调研工作,充分发挥中欧跨学科研究的优势,加强与全球顶级研究力量的合作;第四,加强研究成果的国际化创新转化,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提高研究院全球知名度;第五,通过深度媒体报道、高质量论坛活动和国际交流的“组合拳”,不断提升研究院品牌美誉度,更好服务学院“构建学术高峰”“打造大师阵容”的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