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泓院长出席“社会保障前沿问题”国际高峰论坛,与业内专家共话社保制度建设方案
当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养老保障体系面临巨大挑战,为老服务水平的提升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11月4日-5日,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社会保障前沿问题”国际高峰论坛暨第十四届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上海举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泓教授受邀出席,并发表题为“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主旨报告。
本次学术论坛首次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与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相结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保障制度的中国方案”主题展开研讨。
汪泓表示,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广覆盖、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优势。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
她进一步指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同时仍面临一些挑战:养老保险体系中多支柱发展不平衡,基本养老保险“一支独大”问题突出;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有待进一步推进;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可持续存在挑战;城乡居民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水平差距过大;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覆盖面有待扩大、筹资压力大;个人养老金的目标人群没有被完全锁定和激发。
为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可持续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她建议,要做大第一支柱,提升第二、第三支柱覆盖面,逐步优化三支柱结构;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基础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通过财政和国有资本划转,提高养老保险水平,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多角度、多层次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促进、规范基金运营管理,实现基金可持续发展;加快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逐步缩小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之间的养老保险水平差距。
汪泓最后强调,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共济功能,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完善覆盖全面、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