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专题展“1994:日常·奇观”于中欧开幕|中欧3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北京
2024年11月2日-7日,为庆祝中欧国际工商学院30周年校庆,北京校区特别策划了以“时间的回响”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分为敬致前序、智识传承、经典再现、未来洞见、日常·奇观、声入人心六个篇章,分别举办了CEMI校友聚会、高朋满座、经典课堂、AI主题对话、艺术展、校友合唱团演出及员工乐合专场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
11月2日下午,中国当代艺术专题展《1994:日常·奇观》在北京校区举办了开幕式。这是国内艺术界第一次围绕“1994” 这一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节点举办的专题展,由当代艺术理论家、批评家高名潞教授为中欧30周年校庆而特别策划,并邀请14位当代艺术家联袂呈现。
在校庆系列活动的视频致辞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也特别提及这一场展览,她说:“1994年,也正是中欧建院之年,这并不是时间的巧合,而是从工商界到艺术界,在当时都经历着同样的时代转折:那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新风与市场新潮。”
中欧北京校区首席代表萧斌致辞
中欧北京校区首席代表萧斌在现场致辞中表示:“1994年,我们经历着同一个‘春天的故事’,30年后的今天,艺术与商业在‘时间的回响’中奇妙相遇。这场展览创下了中欧凹凸空间成立五年来参展艺术家人数的记录,也推动凹凸空间的展览从‘现代主义先锋系列’向当代艺术史演进,让观众们有机会去从当代艺术来理解一个时代的转折和发展。”
策展人高名潞教授致辞
策展人高名潞也向观众们传递了他的策展思路:“1994年,随着都市化和经济改革进程加快,中国当代艺术出现了两个新现象:一是私人空间的创作和交流,也就是‘日常’;另一个是面向激变的都市化现场的艺术创作,也就是水泥乌托邦的奇观。日常和奇观构成了彼时中国当代艺术的两大特点。”
大家通过涂写“1994”与“30”字样,共同为展览揭幕
为此,高名潞邀请了蔡锦、秦玉芬、邱志杰、姜杰、李津、宋冬、苏新平、隋建国、汪建伟、王鲁炎、尹秀珍、展望、张羽、朱金石等十四位艺术家参展,回顾和梳理了中国当代艺术在这一时期的独特风貌和发展轨迹,展现艺术家对当时社会生态的体认和感受。
为了本次展览,艺术家们贡献了多件创作于1994年的原件,比如艺术家隋建国的作品《枕木》,取材于在铁道上服役了30年的枕木;还有几位艺术家为此次展览特别还原和再创作了作品,如艺术家朱金石的作品“公寓塔”(高10.5米),完全是为本次展览度身定制。
艺术家邱志杰、隋建国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言
当天,多位参展艺术家也来到了现场。艺术家隋建国在开幕式上表示:“90年代初形成的浪潮,一下冲破过去的堤坝,每个艺术家按照自己的选择做艺术,如河水般流淌开来。30年之后回头看,有的艺术家已经流成了一条小河,它不再只是一个潮流,而是所有水系发出的回响。”艺术家邱志杰也呼吁大家关注当代艺术家的工作,他表示,从94年那一代当代艺术家到如今的年轻一辈,对于时代与艺术的严肃探索从未停止。
龙源海外创始人、中欧校友国胜军代表赞助方致辞
此次展览由中欧校友企业龙源海外冠名支持,龙源海外创始人、中欧校友国胜军在致辞中表示:“龙源海外已经陪伴凹凸空间走过了第四年。回望1994年,彼时人们开始追求对自我的表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与企业的追求不谋而合。”
萧斌表示,这是一场对中欧、对当代艺术界都有着重要意义的展览。“借用艺术家展望本次展出的不锈钢假山石作品的名字《打开》,中欧北京校园也将始终为艺术界打开, 也期待艺术界为中欧打开全新的时间之旅,也许再过三十年,我们又将一起创造新的‘日常与奇观’。”
关于展览
在1994年,一种更关注身边的日常事物、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现场的艺术现象在中国悄然出现。艺术家注重对事物的实证、行为过程和现场参与。策展人高名潞将其称作“体认”的艺术认识论。
这种体认向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出现了一批在家庭空间制作小型装置和录像的“公寓艺术”。艺术家在家里做展览,开小型研讨会,通过邮寄作品方案的方式相互进行交流。材料简朴,不加修饰,大多来自日常家居环境。艺术家与“物”的互动是亲和、纠缠和对话式的,艺术方法是纪实性甚至考证式的。
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宋冬的录像《日子》试图证明身边时间的存在;尹秀珍的《定时爆破》用碎镜子和地图等在门上和墙上制作对话形式的装置;朱金石把笤帚和面粉组合成类似水墨画的《山水案》;王鲁炎设计并制作了人骑上去只能倒着走的暗喻悖论关系的《W自行车》;展望的《捕鸟器》以及用中山装形式制作的雕塑都试图打破传统雕塑与生活的界限;作为1994出现的“实验水墨”的两位艺术家,张羽探索传统文人画与抽象观念的融合,而李津则更关注让文人画的题材和线条更接近日常地气;邱志杰的作品以及他当年发表的几篇文章主张艺术应该回避明确地表述某种意义,从而引发了一场有关“艺术的意义”的辩论;蔡锦在床垫上画美人蕉,把架上绘画引进真实的生活温馨之中;秦一芬的《风荷》用芭蕉扇和湖水,构成了第二自然的景观。姜杰的《易碎物品》抒发了对弱势生命担忧和关爱的情怀。同时,尹秀珍、蔡锦、秦一芬、姜杰等人的实践也说明中国当代女性艺术伴随着“公寓艺术”而开始崛起。
另一个现象是都市化题材的艺术创作开始爆发。1994年是中国都市化进程的一个节点,从此进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泥乌托邦”都市奇观。1994年,因王府井东方广场项目,中央美术学院被拆迁。中央美院教师展望到拆迁现场制作了《清洗废墟》的行为艺术,标志着“都市奇观”类型的创作开始。展望在这里展示的假山石雕塑则是后来他为东方广场制作的公共雕塑的样本;汪建伟则走向农村,一整年和农民一起种植他选择的优良品种,以开放的艺术边界包容新的生态变化;隋建国把废弃的枕木捆绑成一座“纪念碑”,苏新平把1994年的画稿翻成3D打印的雕塑作品《白马》。火车和马是速度的象征,也是旧与新、农业化与工业化速度正在转化的象征。
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上述作品在30年后的今天再度呈现。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27日,面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