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复旦大学葛剑雄深圳校区开讲 ——中欧3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深圳“无界·向未来”正式启幕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恰似一股奔腾不息的潜流,历经千载,光芒依旧璀璨,影响深远而广泛。是什么特质使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又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11月15日,中欧30周年校庆深圳校区人文系列讲座之博约讲堂开讲,邀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为听众深度解读“何以中国: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起源”,从现代视角重新审视那些被岁月掩埋的遗迹,感悟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如何创造出属于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中国”从何而来?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内,有一件与“后母戊大方鼎”齐名的青铜尊,其内壁底部铭文中,“中国”二字首次现身器物之上,也是“中国”二字在泱泱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首次展露。讲座上,葛剑雄以目前发现最早记载有“中国”二字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作为开篇,介绍“中国”这一概念的历史演变。“铭文里的‘中国’就是周武王的王都,万国中央的国、最重要的国。”葛剑雄介绍,随着历史的推进,“中国”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和扩大:在东周时期,多指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的首都;在秦至清时期,指王朝帝国的疆域和设置正式行政区的范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在多数场合即称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作为国号和国名的概念和含义延续至今。
随后,葛剑雄又从“夏”“诸夏”“华夏”“中华”等关键概念的变迁切入,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娓娓道来,向观众描绘了一幅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画卷。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目前的考古调查显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等流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陆续进入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成熟的文明形态,其中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的引领者。
葛剑雄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当时拥有许多独特优势,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形成的平原,土壤疏松,便于开垦成农田耕种,等等。随着气候、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变化,长江流域逐渐变得温暖湿润,成为宜居的乐土,大量南迁人口不仅补充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制度、技术、工具、器物,他们在长江流域创造出大量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交相辉映,为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作出了重要贡献。整场讲座中,葛剑雄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学识素养,带领听众深入历史,感受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绵延。
中欧深圳“博约讲堂”创办于2011年,借助国内外名师力量,传播严谨而有深度的学界声音。今年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建院30周年,中欧深圳校区策划了“无界·向未来”系列活动,以“无界·国、无界·变、无界·智、无界·秀、无界·美”五个篇章,涵盖时尚大秀、艺术展览、讲座沙龙等丰富形式,共同奏响校庆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