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等四位法学教授做客中欧北京年度法治讲堂,共议法治经济建设
6月29日下午,以“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为主题的2025年度法治讲堂在中欧北京吕志和演讲厅举行,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罗翔、李红勃、陈碧和北京大学的赵宏四位法学教授齐聚,为中欧校友上了一堂生动的“普法课”。

今年5月,《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作为我国首部针对民营经济颁布的基础性法律,鲜明地强调了对民营经济平等对待、公平竞争、同等保护、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并作出针对性的制度安排,以法治的稳定性增强发展的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北京校区策划推出法治讲堂,旨在回应广大校友对于法治环境的关切,普及法治理念、提升市场信心。
在特别制作的开场视频中,首先回顾了中欧法治教育的传统,尤其是为中欧打下精神底色的两位老先生——中欧终身荣誉教授、经济学家吴敬琏,和在中欧讲授《商法》课十一载的法学泰斗江平,他们一位始终“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一位一生追求“法治天下”的理想,并一致认为中国的改革需要经济学和法学的合作。90多岁高龄的吴老也始终关切中欧法治教育的开展,曾强调“我们的企业家和经理人,还是应该懂一点法治”。

“敬法治、持灯火,我们继续前行。”短片以此结尾。活动主持人、媒体人靳丽萍(中欧EMBA2014、和讯网副总经理)感慨道:“两位先生是市场与法治最坚定的信仰者,今天我们在中欧开启法治讲堂,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市场与法治信仰的一种传承和延续。”

中欧EMBA2014级校友、和讯网副总经理、凤凰网“风声”发起人靳丽萍主持活动
随后,靳丽萍介绍了此次四位教授的背景和特殊情谊:罗翔、赵宏、李红勃、陈碧四位老师是相识于青年时代的好友,中年后他们一起撰写法律评论,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先后在澎湃新闻和凤凰网社论栏目“风声”开设“法治的细节”和“法治理想国”专栏,共发表300多篇文章。这些作品尝试深入现实的复杂、关切困境中的个体命运,将法治之光打在每个个体的身上,产生了很多社会回响。
四人中,罗翔最早开启公共普法,他通过写评论、出版著作、视频等方式进行普法,其B站账号已有三千多万粉丝,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当天,他以《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的关系——从常见涉企犯罪谈起》为主题,奉献了一场100分钟的精彩演讲。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刑法研究所所长罗翔作主题演讲
罗翔首先厘清了一个法律概念,即违法≠犯罪,违法指任何违反现行法律法规的行为(包括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刑事违法),例如日常生活中也常见的闯红灯、噪音扰民等也构成违法,但犯罪则特指触犯《刑法》,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要负刑事责任。因此,企业对于法律风险的防范不仅要了解《刑法》,还要了解各类法律法规。罗翔随后分析的诸多涉企案件就涉及了《保险法》《铁路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境入境管理法》等等法律法规。
例如,铁路货运中托运人利用优惠政策“买长乘短”少缴运费,根据《铁路法》规定补缴即可,无需启动刑事程序——除非法律明文规定要追究刑事责任。罗翔通过这类司法实践分析,充分说明了“罪刑法定”以及刑法的独立性和补充性等原则,强调“入罪要谨慎、出罪要独立”——只有其他法律无法解决时,刑法才作为“最后手段”介入;刑法有独立的判断标准,它绝不是越重越好,也不是越轻越好,而是要审时度势,宽严并重,让法律获得民众的认同。此外,罗翔还强调法治是“双向约束”,既要惩治犯罪,也刺向司法不公,它守护的是所有人的权利。

罗翔以其标志性的风趣幽默,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张三的故事”,将纷繁又严肃的法律条文与概念变得人人都听得懂、用得到,更让大家在大笑之后深切意识到法是悬顶之剑,亦是护身之盾。
在“法治经济从理想照进现实”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中,四位教授基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分享了对法治经济的认识。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宏
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学院的赵宏是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专家,她通过多个企业受到行政处罚的案例,指出当下行政处罚存在“小过重罚”、倡议变强制执行等问题,呼吁无论是政府治理还是民众思维都要改变——“重罚重刑”的治理方式和思维极易出现“过罚不相当”,导致将违法者推向社会对立面;而真正的法治也需要政府约束自己的权力,让权力在法律授权的边界之内去行使。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陈碧
在中国政法大学从事刑事诉讼法研究和教学的陈碧强调,法治也要求每个人“从我做起”。许多犯罪嫌疑人在平时并不尊重法律,甚至利用法律实现私欲,出事以后却希望法律能救自己。“但法治不是你深陷囹圄的时候突然想起来的事,如果你信仰法律,你要做的是不要双标,不能‘别人这样做不可以但我可以’,你的价值观和和行为要一致,永远在心中有一个恒定的法律标准,这样才有安全感。”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李红勃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红勃则通过分享宪法的起源,以及中国宪法半世纪以来的沿革,说明了宪法对于保护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从所有制的改革,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正是由于宪法允许个体通过市场的方式获取财富,尊重个体的智慧和私人财产权,才激发了市场的活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崛起;正是因为有了清晰的法律和法律的有效实施,才有企业和市场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信任。因此“宪法有权威,这个民族才有未来和希望。”

提问互动环节中,有观众提及立法和司法中不尽人意之处,罗翔表示,法治是理想主义的,因为它要追求公平和正义,但在立法上做到完美以避免司法的模糊,是一种乐观主义的期待——因为法律天然存在滞后性,因此解释法律、运用好当前的法律尤为重要,我们要接受不完美,但不能放弃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和一步步前进的努力。
四位老师不仅为大家开启了法治经济的洞见之门,他们对公平正义价值观的深刻剖析,以及对人性、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也极具启发性,对于理想的坚定和坚守更是打动了所有人。在反馈问卷中,不少同学表示这是一次选题与时机俱佳、有深度、有人文关怀的普法,对企业家和经理人非常必要。

北京校区活动部负责人谈磊向四位教授赠送吴敬琏教授签名书籍和活动照片作为纪念。
部分同学的精彩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