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欧全球供应链论坛召开 赵先德教授发布物流技术研究报告
12月3-4日,2018中欧全球供应链高峰论坛——物流科技与智能供应链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隆重召开。学院欧方院长迪帕克·杰恩(Dipak C.Jain)教授、普洛斯CEO梅志明、京东物流CEO王振辉、京东Y事业部总裁杨平、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李效良教授、学院京东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席教授赵先德等30余位来自物流科技、大数据与智能供应链、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大咖登台分享,700余位物流及供应链专业人士参会。
在开幕致辞中,学院欧方院长迪帕克·杰恩(Dipak C.Jain)教授指出,中欧一直秉持学术上的卓越,商业的关联性和积极的社会意义。中欧的教授团队通过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出版书籍、撰写案例,不断积累智慧资本,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亚洲、了解中国的窗口。同时,中欧的教学也和商业世界密切相连,不断影响着商业世界。中欧的教授团队通过案例分析以及独特的“实境教学法”等方式,让学生们真正理解所学的理论和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2018年,中欧MBA课程排名全球第8,亚洲第一;中欧EMBA课程排名全球第5,EMBA独立办学排名全球第一。中欧同样关注社会影响力,始终思考如何回馈社会。
展望未来,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将会成为学院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中欧-普洛斯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领衔发布研究报告
学院京东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席教授、中欧-普洛斯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主任赵先德教授在论坛现场发布《科技赋能物流:2018中国城市物流技术发展报告》并做主题演讲。
作为中国城市现代物流竞争力研究课题的一项前期产出,本报告结合田野调查、问卷调研与档案数据,对23个中国城市的物流技术发展水平,以及1380家中国企业的物流技术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与展示。一些重要研究发现包括:第一,城市的物流技术创新环境具有显著差异;第二,物流技术准备程度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第三,物流技术应用程度各城市普遍水平较低;第四,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成效显著,其他的物流技术应用相对落后;第五,物流技术被企业广泛应用于改善运营,更多的用途尚待普及;第六,物流企业需要重视物流技术在拓展新服务及客户方面的作用。以上研究发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城市和企业更好地营造物流技术创新环境,提升物流技术准备度,以及促进物流技术的应用。
据赵教授介绍,在本报告基础上,其研究团队也正在利用中国第四方物流平台中的可视化运力大数据做货运连接度的评价指标及学术研究,逐步完善和丰富对中国城市现代物流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物流科技与智能供应链的前沿趋势与最佳实践
物流行业已经进入混战时代,混战的背后有三个驱动要素:一是技术的获取成本越来越低;二是资产的获得更加多样化;三是协同越来越广泛,不仅是企业之间的协同,而是生态的协同。
在此背景下,普洛斯CEO梅志明指出,普洛斯正在探索传统的租赁收费的模式转换变成按使用(或者叫做效用)收费的模式,并通过更多的物流金融服务,进一步解决行业内资金周转痼疾。
京东物流CEO王振辉讲述了智能供应链如何在“质变”时代支撑高质量发展。京东物流正携手社会各界,全力搭建全球智能供应链基础网络(GSSC),推动供应链的无缝连接和快速反应。据王振辉介绍,京东物流的业务覆盖了从仓储到末端全链条和多模式的场景,与此同时,利用无人技术、数字供应链进一步助能产业,加速全网覆盖、全链共生、全球互通的全球无界通达。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李效良表示,数字化技术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可见度、发展深层次的智能化情报、实现敏捷感知、反馈与快速响应的供应链,以及启用新的业务模型。企业应该首先建立广泛的数据采集能力、为洞察力开发数据分析方法、连接整个价值链以实现超敏捷性(super-agility),以及探索新的服务和产品。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Y事业部总裁杨平指出,智能供应链是建立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型供应链业务网络,源于数字化、最佳实践与管理创新的融合。未来的智能供应链将建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之上,以需求预测为驱动,打通端到端节点信息,优化生产计划和物流网络,再结合大数据挖掘和市场洞察,将定制化、场景化的产品和服务提前搬到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从根本提升用户体验,降本增效。
际链科技副总裁朱琦指出,物流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从企业间信息互联互通、智能设备兴起、重复性劳动逐渐被代替、技术辅助运营,再到技术拓展边界。从信息化到数据化,到智慧化,其实是在逐步实现基于实时反映数据做灵活反应。这个灵活反应首先是摆脱封闭场景、单一场景、孤岛场景,最终实现生态化、在线化运营。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教授、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主任、京东集团智能供应链首席科学家申作军分享了他和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供应链里有个著名的牛鞭效应问题:如果预测不准,库存就更不准。申教授为此提出一个理念:尽量让决策链变短,能够一步做的决策,不要分两步,即不单独做预测或库存,直接一步到位,最后输出补货量。这使得一方面人员减少,另一方面精度提高。
埃森哲大中华区供应链董事总经理林佑轩提出未来的智能供应链应该具有四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智能;第二个特征是供应链不再是纯粹的链,而是成为数以千计的网络;第三个特征是借由数字化的互联和端到端可视;第四个特征是运营模式的服务化、柔性化。林佑轩强调,今天的供应链只是一个成本效益驱动者,而明天的供应链会成为企业成长的动力和引擎,成为赢得市场竞争的差异化竞争武器。
利丰物流执行董事Dominic Gates认为在中国的带动下,亚洲地区的消费增长才刚刚开始,2030年时预计亚洲会有36万亿消费支出,从现在到2030年有84%的增长。此外的一个大趋势是当前的库存往往是在一个国家,但将来任何的库存都可以销往世界上任何的市场,物流公司可以利用世界上任何一个库存池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除嘉宾主题演讲外,论坛还设置了四场圆桌对话,众多行业嘉宾就“物流科技生态圈的发展与机遇”“物流科技与大数据应用”“大数据驱动智能供应链生态”“大数据驱动智能供应链生态”等话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本次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普洛斯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主办,京东、普洛斯及国际供应链与运营管理学会协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总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