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俊:吉利全球化:中国企业出海启示录
从《宁波宣言》到《台州宣言》,吉利生动演绎了企业如何通过国际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今天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当中国车企还在价格战中贴身肉搏时,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再次亮出转型利剑。
2024年台州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期间,吉利发布《台州宣言》,宣布企业进入战略转型新阶段,通过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战略举措,聚焦汽车主业,布局科技生态,提升竞争力,推动实现“让世界充满吉利”的企业使命。
这与十七年前那场破釜沉舟的《宁波宣言》遥相呼应。2007年,吉利生产的车型还以中低端为主,年销量只有20万辆,算不上主流汽车企业。彼时《宁波宣言》拉开了吉利战略转型的大幕,明确了吉利在自主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的坚定决心。吉利由此成为中国车企走向海外的最早一批探路者,这才有了后来收购沃尔沃、销量一路飙升的一系列辉煌成就。
十七年后,吉利旗下拥有吉利、沃尔沃、领克、极氪、路特斯(莲花)等多个品牌,在全球76个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研发和设计体系、海外工厂、销售与服务网络,2024年所有品牌全球总销量达到333.65万辆,已经成长为国内乃至全球实力雄厚的跨国汽车集团。从《宁波宣言》到《台州宣言》,吉利生动演绎了企业如何通过国际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今天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国际视野”比“国际业务”更重要
如果将企业出海比喻为船行汪洋,那么国际视野就是指引前进方向的导航星。回顾吉利国际化历程,可以发现吉利的国际视野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全局性、长期性。
吉利成立于1996年,几乎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习造汽车,但是吉利清晰的国际视野为全球化定位奠定了基础。2002年,吉利刚刚拿到了汽车生产资质第二年,创始人李书福就萌生了收购沃尔沃的大胆构想;2003年吉利在国内市场刚刚站稳脚跟,便毅然迈出汽车出口的第一步,50辆吉利豪情轿车销往海外,实现了吉利轿车出口“零突破”。
有了海外贸易之后,吉利很快向海外投资升级。2005 年开始,吉利陆续在印尼、乌拉圭、埃塞俄比亚、埃及、白俄罗斯建立装配基地,覆盖东南亚、北非、中东、东欧等地区。通过海外投资建厂,吉利更加贴近市场需求,降低生产成本,避开贸易壁垒,同时还能提升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打开了国际市场。
当前全球经济日益融为一体,世界工厂在世界,全球市场在全球,即便企业尚未涉足国际业务,也总会与国际供应商、客户和竞争对手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领导者也应当像吉利一样,尽早培养国际视野,从全球视角洞察行业格局,精准定位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业务往往是承接大型跨国企业全球产业链在中国的某一环节,更需要以全球化思维深入理解产业链运作机制,洞悉价值链分配体系,进而探寻提供独特附加价值的切入口。
随着国内消费者对汽车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吉利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技术和品牌形象上存在短板,单纯靠自身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于是吉利将国际化作为能力跃升的跳板,加快在海外寻找优质战略资产的脚步。2009年,吉利成功收购全球知名汽车变速箱制造商DSI公司,在自动变速箱领域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2010年,吉利斥资18亿美元全资收购世界著名汽车品牌沃尔沃,这次“蛇吞象式”的收购对吉利意义重大,吉利获得了核心技术、国际品牌、市场营销渠道和客户基础等重要资源,经过学习、吸收和转化,全方位提升了自身实力,企业发展实现质的跃升。
后期,吉利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需求适时调整了并购思路和目标。2013年吉利全资收购英国锰铜公司,进一步打开欧洲市场;2017年吉利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及旗下豪华汽车品牌路特斯,进入了东南亚市场,且开拓了高端跑车产品线,全球布局的多品牌战略版图再次得到重要完善。
企业在进行产业链出海时,通常是生产环节先出海,研发环节后出海。但吉利的生产与研发几乎同步开始全球布局,基本上每完成一次跨国收购,就会就地设立研发/设计机构。吉利相继在中国宁波、瑞典哥德堡、英国考文垂、德国法兰克福设立研发中心,并在中国上海、西班牙巴塞罗那、瑞典哥德堡、美国洛杉矶设立造型设计中心。全球布局的研发网络使吉利牢牢把握世界级汽车工业的动态方向,最大限度贴近市场、贴近技术。
吉利的国际化战略始终体现出一种长期主义的坚守。从战略演进来看,二十多年来吉利国际化的每一步都有清晰的路径选择,且基本符合企业成长客观规律:第一步以产品出海积累经验,第二步将生产环节出海,第三步开启大规模海外并购,先补短板,再拓市场。近年来并购速度有所减缓,代之以共同持股形式开展国际合作。
2023年,吉利与马来西亚DRB-HICOM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在马来西亚打造丹戎马林汽车高科技谷(AHTV),覆盖汽车产业的产、学、研、城四大维度。AHTV项目并不追求快速盈利,更在乎马来西亚汽车工业和汽车生态链的长久发展,充分展现出吉利长期扎根本地、摒弃投机主义的国际化指导理念。
以吉利为鉴,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首先要尽早规划,在发展初期就将国际化纳入战略规划,将国际化作为补足能力短板的“快速通道”,同时积极利用国内市场的多元需求和丰富场景,将学到的新能力沉淀、锤炼、转化为核心产品与服务;其次要长期坚守,将战略目标分解为阶段性战术路线图,持续投入,抱定长期出海的坚定信念。
“抱团出海”比“单打独斗”更强大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当吉利逐渐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出海时自然承担起“链主”的关键角色,凭借在技术、市场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众多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抱团出海,形成强大产业集群。
2017年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时,吉利已经在全球运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技术实力、经营管理等方面相较宝腾有明显优势。为了尽快让宝腾“脱胎换骨”,吉利采取的是与整合沃尔沃截然不同的做法,制定了全产业链输出的“北斗七星”战略,即围绕人才、渠道、质量、产业链、工厂改造、成本、开发新产品这七个企业运营核心要素进行全面提升。特别是产业链改造环节,马来西亚缺乏本地配套的供应体系,吉利就带动原本有合作关系的供应链企业到马来西亚开设海外生产基地,七年间吉利陆续为宝腾引进 28 家新的全球供应商,带动一批上下游企业共同出海。汽车热管理系统供应商常州腾龙股份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它跟随吉利来到马来西亚,在与宝腾合作过程中开辟了东南亚新市场,未来计划将全产业链搬到当地并设立海外总部。
另一方面,吉利也不排斥与当地供应商合作。马来西亚PHN Industry公司是宝腾的注塑模具和自动喷绘生产线供应商,为宝腾提供保险杠相关零部件。起初PHN Industry的产品达不到要求,吉利便为其搭线与宁波拓普公司进行合作,2023年终于实现关键零部件的供应,使得宝腾的本地配件比例提高了 8%,PHN Industry公司自身也获得了技术进步和业务增长。
吉利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强大产业集群的一个成功示范。当前“抱团出海”的出海模式呼声很高,各方都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缺一不可。链主企业应当为供应商提供市场渠道、技术支持和品牌背书,助力其降低海外市场风险与门槛;供应商应当根据链主和当地业务需求,提高创新速度和能力,快速改进产品,为链主提供优质零部件或配套服务,保障供应链稳定和强大,特别是除了生产环节的各级供应商之外,金融、物流、法规、保险、服务、咨询等相关企业也应当共同打包出海,提供配套服务。此外,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应积极作为,搭建合作平台,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企业交流合作,推动中国企业集群式国际化发展。
“利益共享”比“赢者通吃”更安全
汽车工业的生产链条很长,几乎没有哪个企业或国家能独立覆盖所有生产环节,国际化、集团化是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未来大型跨国车企之间的交叉融合会越来越多。吉利深刻认识到构建利益共享的全球合作网络的重要性,近年来通过灵活的股权策略和合作模式扩大全球朋友圈,尤其是在贸易保护主义横行的当下,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吉利早期收购沃尔沃时,处于国际化发展起步阶段,急需获取核心技术、品牌和市场渠道等资源,获得100%控股权更能确保对资源的完全掌控。而到了产业布局阶段,吉利转而成为技术和品牌的输出方,国际化的主要目标转为拓展新市场,完善战略版图,加强联盟力量。在后续海外布局中,吉利更注重与当地企业合作,通过构建利益共享的合资公司,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
2018年吉利收购戴姆勒集团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并于2019年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各自持股50%,联合运营smart电动汽车。2022年吉利收购雷诺韩国34.02%的股份,将CMA架构、混合动力技术、星越L车型引入韩国,以雷诺大科雷傲品牌在韩销售。2024年吉利与雷诺合资成立HORSE Powertrain Limited公司,双方股权比为1:1,在全球范围内研发、制造和供应先进的混合动力总成和高效的燃油动力总成。
未来的全球经贸格局中,可以预期贸易保护主义门槛、反垄断审查、大宗资金杠杆等风险叠加,会使大型跨国并购的操作难度越来越大,而共同持股的行业联盟同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效应,或将成为更加常见的国际合作模式。以吉利为例,一方面,与当地企业合作使吉利能更好融入当地市场,借助当地合作伙伴的资源和渠道优势,降低准入门槛和运营风险;另一方面,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增强了合作伙伴积极性和忠诚度,促进双方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生产管理等方面深度合作。当然,企业在跨国合作中更加需要注重诚信经营、相互尊重、包容文化差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为长期稳定合作奠定基础。
李书福曾说过,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这两种不同理念的对冲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如何找到企业的生存空间、发展机遇,是摆在每一个致力于全球化发展企业面前的课题。在新一波出海浪潮中,企业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有出海决心,又要有出海智慧,找准航向才能行稳致远。
(作者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李铭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