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CA时代如何化解风险——中欧Global EMBA新加坡论坛成功举办

2023年8月18日,中欧Global EMBA首次走进新加坡,以“化解风险及其对东南亚与中国的影响”为主题举办论坛。本场“首秀”精彩纷呈,海外观众参与踊跃,好评如潮。与会者迫切渴望探索新的战略,帮助公司化解风险,在备受“乌卡”(不稳定、不确定、复杂和模糊)冲击的区域,做到因时而变、应势而动。
携手通商中国、上海新加坡企业中心(上海)、中国马来西亚商会、中国新加坡商会-上海等十多个合作组织,中欧Global EMBA的首场新加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共有120多位新加坡企业、中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的高管参会,其中不乏金融服务、航运、高端制造、新兴技术等新加坡支柱产业的代表。与会者行业背景多元,交流互动热烈,既能深入探讨行业特定问题,又能兼顾当天议题的讨论广度,贡献更广泛的视角。
“全球思维领导力”——主题演讲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杜道明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在演讲伊始概括了乌卡时代保持全球思维的必要性:“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互联的世界,政治、社会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全球互动空前紧密。这意味着即便你的公司只服务本地市场,仍会受到各种全球力量的影响,从新兴技术的快速蔓延、商业新趋势的形成,到地缘政治冲击和文化转型,没有企业能独善其身。这种全球性的变化总是会带来挑战和风险。如果你能意识到变化,了解其意义所在,就能获得新洞见,把握新商机。”
接着,杜道明教授阐述了全球思维的具体内涵,以及下列特质如何帮助企业高管准确预见,并识别全球市场的主流发展动向:
• 思维开阔
• 为人敏锐,懂得换位思考
• 能与世界各地的人连接互动,通力合作
• 尊重他人
• 对不同文化充满好奇
• 会讲多种语言
• 乐于尝试
• 见多识广
明确了什么是全球思维后,杜道明教授就如何在整个组织培养上述特质向观众提出了5点建议。
1.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全球化只有一种“正确”方式。全球化需要人们具备开阔的思维,能够在核心行业/领域之外去寻求灵感。
2.提倡多元化——多元化不是纸上谈兵,而要视其为一种为不同岗位寻到更合适人才的手段。
3.招募有好奇心的人——要更看重人的能力,而不是资历,要招募那些具备创造性思维、能问出好问题的人。
4.奖励国际经验——主动将国际经验纳入员工的职业路径。将在“重点海外市场”的工作经验完全融入职业规划;只有具备重要国际经验的员工才能晋升到高级全球职位。
5.投入资源培养全球化领导者——不要削减在高管教育方面的投资,同时也要培养那些态度正确的初级人员。许多亚洲企业在培养具备全球思维的人才方面仍然犹豫不决——大胆投资!
降低风险及其对东南亚和中国的影响——圆桌讨论
继杜道明教授的精彩演讲之后,论坛进入圆桌讨论环节,主题是“乌卡(不稳定、不确定、复杂和模糊)冲击加剧对中国和东南亚经济体的持续影响”。圆桌讨论由中欧Global EMBA课程主任芮博澜教授主持,讨论嘉宾为该地区顶尖金融与物流企业高管:

芮博澜教授先引出话题,简要梳理了近年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的演变历程:从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对华采取“接触战略”,到此后的“遏制中国政策”,再到2018年爆发且持续至今的“中美贸易战”。接着,他总结了这些地缘政治趋势的影响及其对当前东南亚商业图景的冲击。
“众多学术研究表明,贸易战对中美双方有百害而无一利,并没有实际改善贸易不平衡问题。中国在关键技术上被卡脖子,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则导致每个美国家庭平均每年多支出830美元。受贸易战影响的国家远远不止中美;每个重要的贸易国都受到波及。鉴于存在“邻里效应”,外加中、美及东南亚经济往来密切,中美对抗对东南亚造成的影响最为直接(利弊皆有)。

在圆桌讨论中,与会高管和芮博澜教授探讨了大多数东盟国家如何同时与两个大国保持积极关系,找到与中美一方或双方合作的领域,想方设法施加更大的政治影响力。芮博澜教授指出:“亚太国家不该被迫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没有几个国家愿意二选一。”
圆桌讨论中,芮博澜教授邀请每个嘉宾轮流发表看法,介绍自己所在行业正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和化解因中美关系困局造成的地缘政治风险。嘉宾们的答案包括:寻求有效的战略以保证制造和供应链安全稳定,加强与其他东盟国家和中美/南美国家合作往来等等。

这是中欧Global EMBA在新加坡举办的首场论坛,后续我们将以此为起点,开展更多活动,将课程独特的全球视角,尤其是融合了对中国商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深入洞见,带往东盟另一个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