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Global EMBA汽车俱乐部首场活动圆满收官
谁能取代特斯拉?跨国车企已优势不再?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在中国?在一个个犀利的问题中,中欧Global EMBA汽车俱乐部(CEIBS Global EMBA Automotive Club)首场活动圆满收官。该学生俱乐部由Global EMBA学生主导,希望通过深度分享加强行业内的粘度。此次圆桌讨论嘉宾中不仅有来自一级汽车跨国公司、汽车制造商等行业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也有来自咨询公司、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等领域专家。他们一致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在中国,无论是中国车企还是跨国公司都可以在本次行业巨变中找到自己的立命之本。
处在行业变革之巅
近几年来,全球汽车市场正在发生急速变化,其中尤以中国的变化最为迅速。目前,电动化是全球市场上最具影响力的发展趋势,中国已成为生产和创新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中流砥柱,不断满足着国内和全球消费市场的需求。如今,依托于快速迭代的科技创新,中国拥有前所未有的新能源汽车制造能力。
自2015年以来,中国整车企业的商业模式一直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他们早已超越传统销售模式,将目光投向了智能移动、连接以及为更先进的汽车生活方式提供解决方案。因此,整车企业及其咨询公司的客户组合也在发生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技术供应商引入互联网、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知识,为行业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不同的整车企业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利基市场。
在十到十五年前,品牌、销售渠道管理和政府关系是各大车企关注的三个关键领域。如今,电动化、智能出行和商业模式的盈利能力则成了车企管理者和顾问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一些头部车企来说,他们已不再仅仅关注利润率的问题,而是正在重新思考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快速适应和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
嘉宾观点:
- 中国式创新与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可期;
- 除了思考传统产品销售模式外,还要思考汽车如何融入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谁能超越特斯拉?
尽管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国内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2023 年 6 月市场份额达到75.4%),但参与圆桌讨论的嘉宾们一致认为,目前暂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有任何公司(无论是中国公司还是其他跨国公司),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全球舞台上战胜特斯拉。
不过讨论嘉宾们依旧充满信心。他们认为,中国的车企不仅能够引领创新趋势,而且能够在落后领域迅速追赶。通常来说,如果中国企业错过了某个发展趋势或潮流,他们通常可以在 18 个月内迎头赶上,而西方企业则可能需要长达 7 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同样的成就。因此,尽管特斯拉仍然是潮流引领者,但其中国竞争对手早已摩拳擦掌。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新入局者有足够的时间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并抢夺市场份额。去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保持在28%左右,预计到 2025 年将升至 46%,到 2030 年将达到 70% 以上。新能源汽车市场势不可挡,潜力巨大。各种汽车品牌纷纷涉足新兴领域,以各种方式争夺市场蛋糕,其中一些公司采取了更积极的行动,试图开拓利基市场,建立并发展业务。在中国,一些跨国公司正试图追赶本土汽车品牌,迄今为止收效甚微,但如果采取正确的方法积极应对,这种情况可能会很快改变。
嘉宾观点:
- 中国市场具有强大吸引力,是重要的创新源泉,不容忽视,无法回避;
- 如果没有可以信赖的本地合作伙伴,跨国公司不要试图过快进入中国市场;
- 从长远来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建立正确的合作关系比竞相进入中国市场更重要。
中国车企如何走向世界?
随着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车企渴望并有足够的信心扩大其全球影响力。然而,他们大多缺乏本土以外的消费者意识、品牌认知度和信任度,这就是跨国公司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其不仅可以帮助中国车企向全球消费者展示自我,同时也能利用自己遍布全球的优势以帮助中国车企更快地融入新的市场。
更具体地说,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车企现在正将目光锁定在欧洲和美国市场。与在这些地区拥有成熟分销网络的跨国公司合作,意味着他们可以更容易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并有机会超越竞争对手。除此之外,依靠跨国公司还可以帮助中国车企深入了解当地汽车文化,提高本土商业洞察力,避免决策失误。
不仅中国企业能够在这种跨国合作中获利,跨国公司同样也受益匪浅。与中国车企密切合作、制定其全球化战略,可以让跨国公司学到很多关于成本管理、跨行业协作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跨国公司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汽车文化,通过其出口业务获得重要的立足点,并迅速扩大发展规模。
嘉宾观点:
- 寻找具有良好文化契合度的中国合作伙伴;
- 中国车企和跨国公司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保持观点的自由交流与碰撞。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在中国
各位嘉宾一致认为,跨国公司需要采取“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尽可能地了解中国新能源汽车创新如此独特和成功的原因。
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如此。中国还在电气化、智能出行、车载互联等领域引领全球变革。那些想要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需要关注中国市场,直接在中国投资,复制中国的创新成功。
制定制胜的中国战略对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也非常有帮助。当全球化可复制时,全球化效果最佳,而跨国车企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无法复制。由于中国处于汽车行业发展的前沿,其领先的技术正在传向世界其他地区,并被不断地复制创新。
嘉宾观点:
- 采取“在中国,为中国”的策略;
- 确保在中国市场取得的成功和商业模式创新,也能够在其他市场复制;
- 将全球创新模式引入中国市场,将协同效应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