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民企同行”
2019年11月23日 上海 从商学院毕业后,学生应选择外企还是民企?如何适应民企的文化并实现职业的长期发展?11月23日,中欧校友职业发展分享活动“与中国民企同行”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举行。
中欧职业发展中心高级顾问卫春妹首先介绍了团队在2019年为校友的职业发展所作的努力,7位拥有不同背景的中欧校友与在校学生和校友分享了各自的经验,活动最后在中欧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的精彩总结中圆满结束。
目前供职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的西班牙校友Diego Garcia Fernandez(MBA2017)分享了他进入阿里以来的感受,他认为阿里的生存之道是:专长、谦卑和主动融入。他特别强调民企看似混沌的表象恰是公司管理层刻意保持的结果,因为混沌能激发创新、团队合作和激情。
印度校友Ritwik Ghosh(MBA2011)是一家资金规模超过千亿人民币的本土投资公司—鼎晖百孚的投资部副总裁。他强调作为外国人需要调整心态,主动适应中国本土文化,并谦卑灵活的应对工作中的各种状况。
郭栋(GEMBA2015)有15年咨询行业的经验,曾就职于埃森哲、麦肯锡等知名跨国企业,他总结了在民企工作的经验是生存第一和拥抱变化。他认为很多外企高管进入中国本土企业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灵活性。
黄赟(MBA1999)曾是麦肯锡合伙人,他加入顺丰集团后,意味着每天都要迎接挑战和解决危机。他认为在民企发展关键的三点是拥有前瞻思维,在工作中少树敌多交朋友,学会共享资源。
李金元(GEMBA2015)拥有16年新能源行业的经验,她在4年前加入中国本土企业——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她指出,“不论你过去的从业资历有多强,都需要重新建立自己在新组织中的可信度,并且学会灵活适应不同岗位。”
黄雅薇(GEMBA2011)提醒大家不要轻易将公司划分为外企和民企,因为每家企业特点不同,不应一概而论。 她认为民企吸引她的原因在于创办人对工作忘我的投入和对人才的尊重,同时一些民企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跨国企业。
吴晟姗(MBA2016)加入了本土最大的汽车内外饰零部件供应商——华翔集团,担任总裁助理一职,她特别提醒现场的MBA同学们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提升“做好每一件小事”的落地执行能力。
分享环节后,李金元女士带领嘉宾进入讨论环节,探讨了如何适应民企、女性在民企中的发展,以及外籍人才如何在民企中立足等核心问题。
最后,丁远教授分享了他对这个话题的看法。他分别用债券和股票来比喻外企的稳定和民企的高风险性,他对有意扎根民企的MBA学生提出了诚恳的建议,指出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他援引自己当年放弃法国知名商学院的教职来到中欧的经历说明了有舍才有得的道理,并强调要在合适的时间,加入最合适的企业。活动在丁教授的总结演讲中达到高潮。